第96章 篇·问答:年轻人也会得高血脂吗?哪些习惯容易诱发?(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最新章节。

一、开篇破题:25岁程序员体检报告“亮红灯”,年轻人高血脂不是“危言耸听”

“医生,我才25岁,怎么会高血脂?”拿着体检报告的小李满脸疑惑。作为互联网公司程序员,他每天久坐10小时敲代码,外卖偏爱炸鸡、红烧排骨,凌晨1点后才放下手机,周末要么补觉要么宅家打游戏——这样的生活持续1年,他的血脂报告上,总胆固醇(TC)6.3mmol/L(正常<5.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5mmol/L(正常<3.4mmol/L)、甘油三酯(TG)2.9mmol/L(正常<1.7mmol/L),三项核心指标全部超标,被诊断为“混合型血脂异常”。

无独有偶,22岁的大学生小张因突发剧烈腹痛入院,检查显示甘油三酯高达13.2mmol/L,诱发了急性胰腺炎。追问生活习惯,她每天至少喝2杯含糖奶茶,零食不离薯片、蛋糕,大学3年几乎没去过操场,BMI(体重指数)达30.1kg/m2(重度肥胖)。

这两个案例并非个例。《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数据显示,我国18-44岁青年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已达24.1%,较2012年上升7.2个百分点,且超60%患者无明显症状,直到体检或发病才察觉。过去“高血脂是中老年人专属病”的认知,早已被现实打破——不良生活习惯正让年轻人的血管提前“生锈”,埋下心脑血管疾病的隐患。

二、科学解答:年轻人为什么会被高血脂“盯上”?中西医双视角拆解诱因

要弄明白年轻人患高血脂的原因,需从“现代医学机制”和“中医体质病机”两个维度分析,而不良生活习惯是核心诱因,心理状态、遗传因素则是重要推手。

(一)现代医学视角:3大习惯直接打乱血脂代谢

血脂并非“坏东西”,而是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及脂蛋白的总称,其中LDL-C(坏胆固醇)负责将胆固醇运到血管壁,HDL-C(好胆固醇)负责将多余胆固醇运回肝脏代谢。年轻人的以下习惯,会直接打破这种平衡:

1. “高糖高油”饮食:给肝脏“添堵”的“元凶”

年轻人偏爱“重口味”:油炸食品(炸鸡、薯条)、高糖饮料(奶茶、可乐)、加工零食(薯片、蛋黄酥)。这类食物中的饱和脂肪(如动物油脂)会刺激肝脏合成更多LDL-C,反式脂肪(如人造奶油)会同时升高坏胆固醇、降低好胆固醇,添加糖(如奶茶中的果葡糖浆)则会转化为甘油三酯堆积在血液中。

临床研究显示,每周吃油炸食品超3次的年轻人,血脂异常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3倍;每天喝1杯500ml含糖奶茶,甘油三酯超标风险增加1.8倍。小李每天摄入的油炸食品,让肝脏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坏胆固醇自然居高不下。

2. “久坐不动”模式:让血管失去“清道夫”

年轻人因工作、学习、娱乐,日均久坐时间超8小时的占比达68%,每周运动不足1次的超50%。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代谢率下降,多余热量转化为脂肪堆积在肝脏,引发“非酒精性脂肪肝”,进而影响胆固醇代谢;二是HDL-C(好胆固醇)合成减少,血管失去“清道夫”,坏胆固醇更容易沉积成斑块。

数据显示,久坐不动的年轻人,HDL-C水平比规律运动者低15%-20%,血脂异常风险高37%。小张3年几乎不运动,好胆固醇水平仅0.8mmol/L(正常>1.04mmol/L),相当于血管失去了“清洁能力”。

3. “熬夜+压力”:给血脂代谢“踩刹车”

《中国青年睡眠报告》显示,38.2%的年轻人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40%凌晨1点后入睡。夜间是肝脏代谢胆固醇的“黄金时段”,熬夜会打乱肝脏生物钟,导致坏胆固醇合成增加、好胆固醇减少。

同时,年轻人面临的工作KPI、学业压力,会让身体持续分泌“皮质醇”(应激激素)。皮质醇过高会促进脂肪分解,游离脂肪酸进入血液后,会间接升高甘油三酯和坏胆固醇。临床观察发现,长期焦虑的年轻人,血脂异常患病率比心态平和者高2.1倍。小李因赶项目频繁熬夜、焦虑,进一步加重了血脂问题。

(二)中医视角:“脾失健运”是年轻人群高血脂的核心病机

中医虽无“高血脂”的病名,但根据年轻人常见的“肥胖、头晕、乏力、舌苔厚腻”等症状,将其归为“痰浊”“湿阻”范畴,核心病机是“脾失健运”。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就像身体的“营养加工厂”,负责将食物转化为气血津液,再输送到全身。年轻人的不良习惯,恰好会“伤脾”:

- 过食肥甘厚味(如油炸、甜腻食物),会让脾“超负荷”,无法及时代谢水湿,水湿聚集成“痰浊”;

- 久坐不动会导致“气血瘀滞”,脾的运化功能得不到气血滋养,进一步减弱;

- 熬夜、压力大会“耗伤脾阴”“肝气犯脾”——熬夜让脾失去夜间濡养,压力大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的运化,形成“脾虚→痰湿→血脂高”的恶性循环。

从体质来看,年轻高血脂患者多为“痰湿体质”,表现为:腹型肥胖、肢体沉重、容易犯困、大便黏马桶、舌苔白腻。小李和小张都有明显的痰湿体质特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们的血脂问题会在短时间内加重。

(三)不可忽视的“遗传因素”: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需警惕

少数年轻人的高血脂与遗传相关,最典型的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这类患者因基因缺陷(如LDL受体基因突变),导致坏胆固醇无法正常代谢,即使生活习惯良好,也可能在青少年时期出现血脂异常,且心血管疾病风险极高——未治疗者男性50岁前心梗风险达50%,女性60岁前达30%。

若家族中有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在50岁前确诊冠心病、脑梗死,或有高血脂病史,建议18岁后每年查1次血脂,排除FH风险。

三、危害警示:年轻人高血脂,比“没症状”更可怕的是“悄悄伤血管”

很多年轻人觉得“高血脂没不舒服,不用管”,但血脂异常的危害具有“隐匿性、累积性”,就像血管里的“慢刀子”,长期忽视会引发严重后果:

1. 血管提前“老化”,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翻倍

年轻人的动脉血管本应光滑有弹性,但坏胆固醇会像“水垢”一样沉积在血管壁,形成“粥样斑块”。这个过程可能持续10-20年,初期无症状,但斑块会逐渐增大、变硬,导致血管狭窄——堵在冠状动脉会引发冠心病、心梗,堵在脑血管会引发脑梗死,堵在下肢血管会导致下肢疼痛、无法行走。

临床数据显示,25-40岁血脂异常患者中,12%已出现颈动脉内膜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早期信号),而内膜每增厚0.1mm,未来10年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15%。

2. 诱发急性胰腺炎,可能危及生命

若甘油三酯长期>5.6mmol/L,会在胰腺内分解为“游离脂肪酸”,刺激胰腺细胞引发炎症,即“急性胰腺炎”。这种病起病急,表现为剧烈腹痛、恶心呕吐,严重时会导致休克,死亡率达10%-20%。前文的小张,就是因甘油三酯严重超标诱发了急性胰腺炎。

3. 伤肝又伤糖,脂肪肝、糖尿病找上门

长期高甘油三酯会导致脂肪在肝脏堆积,引发“非酒精性脂肪肝”——我国青年人群脂肪肝患病率已达20%,80%与血脂异常相关。若不干预,脂肪肝会逐渐发展为肝炎、肝硬化。

同时,血脂异常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临床研究显示,年轻血脂异常患者,未来5年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5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