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篇·问答:长期熬夜、压力大,会直接导致血压升高或血脂异常吗(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最新章节。

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肾主藏精,精能生血”——夜间是肝肾藏血、生精的关键时期,若长期熬夜(“不寐”),则肝无法正常藏血,肾无法正常生精,导致“肝肾阴虚”。阴虚则不能制阳,阳气相对偏亢,形成“阴虚阳亢”证——阳气亢盛则气血运行加快,血压随之升高;同时,阴虚会导致津液不足,血液黏稠度增加(类似现代医学的血脂异常),出现“血浊”表现。

《黄帝内经·灵枢》中记载:“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这段话明确指出,违背昼夜规律的“熬夜”会导致阳气无法正常收敛,进而耗伤阴血,引发身体虚损。在临床中,“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常表现为夜间头晕、头痛、口干、失眠,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其血压特点多为“夜间高、日间低”,与现代医学的“非杓型血压”高度吻合。

(二)长期压力大:肝气郁结化火,致“痰瘀互结”型血脂异常

中医将“压力”归为“情志致病”范畴,认为长期压力会导致“肝气郁结”——肝主疏泄,负责调节全身气机的运行,若情志不畅(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紧张),则肝气无法正常疏泄,气机阻滞于体内。长期肝郁则易“化火”,肝火旺盛会灼伤津液,导致津液凝结为“痰浊”;同时,气机阻滞会影响血液运行,导致“血瘀”——痰浊与血瘀相互交织,形成“痰瘀互结”证,而“痰浊”“血瘀”正是中医对血脂异常(如甘油三酯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堆积)的核心病理认识。

《丹溪心法》中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强调了情志不畅(肝郁)对气血运行的影响。在临床中,“痰瘀互结”型血脂异常患者常表现为胸闷、肢体沉重、舌苔厚腻、脉弦滑,其血脂特点多为甘油三酯与低密度脂蛋白同时升高,且常伴随血压波动(因肝火上炎会导致血压升高)。例如案例2中的张某,在中医辨证中属“肝郁化火、痰瘀互结”证,医生为其开具“疏肝解郁、化痰活血”的方剂(如柴胡疏肝散合温胆汤加减),配合生活方式调整,最终实现血脂与血压的双重改善。

(三)中医整体观:熬夜与压力的“协同致病”效应

中医强调“整体观”,认为长期熬夜与压力大并非独立致病,而是相互协同、加重病情:熬夜耗伤肝肾阴血,会使肝的疏泄功能进一步减弱,导致肝气更易郁结;而肝气郁结又会影响睡眠质量,加重熬夜症状——二者形成“肝肾阴虚→肝气郁结→更甚阴虚”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血压、血脂异常迁延不愈。

例如,某35岁女性教师长期因“学生成绩压力大”处于焦虑状态(肝气郁结),为批改作业经常熬夜至凌晨1点(耗伤阴血),半年后出现头晕、胸闷、月经不调等症状,体检发现血压140/90mmHg,甘油三酯2.5mmol/L。中医辨证为“阴虚肝郁、痰瘀互结”,通过“滋阴疏肝、化痰活血”治疗(如一贯煎合丹参饮加减),并建议其23点前入睡、每日进行15分钟疏肝按摩(按揉太冲穴),2个月后症状消失,血压、血脂恢复正常。这一案例体现了中医对熬夜与压力协同致病的整体认知,以及“辨证施治”的有效性。

四、多维度干预建议:从生理、心理、中医层面改善指标

基于上述机制分析,要纠正长期熬夜、压力大导致的血压、血脂异常,需从生理调节、心理干预、中医调理三个维度同步入手,打破“病理循环”。

(一)生理调节:重建昼夜节律,缓解应激反应

1. 规律作息,修复昼夜节律:核心是建立“23点前入睡、7点前起床”的作息习惯,即使周末也不超过1小时的作息波动。若存在入睡困难,可在睡前1小时避免接触电子屏幕(减少蓝光对褪黑素的抑制),同时进行“呼吸放松训练”(如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帮助交感神经平复。

2. 适度运动,调节神经内分泌:选择“中等强度、规律性”的运动,如每日快走30分钟、每周游泳3次,运动时间建议在上午或下午(避免睡前3小时内运动,以免兴奋交感神经)。运动可促进多巴胺、内啡肽分泌,缓解压力,同时改善血管弹性与脂质代谢。

3. 合理饮食,辅助指标改善:减少高糖、高脂、高盐食物摄入,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芹菜、苹果)——膳食纤维可降低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辅助调节血脂;同时,适量摄入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牛奶、坚果、小米),色氨酸是合成褪黑素的前体物质,有助于改善睡眠。

(二)心理干预:纠正认知偏差,缓解情绪压力

1. 认知行为疗法(CBT),改善“灾难化思维”:通过与心理医生沟通,识别并纠正“压力事件=灾难性后果”的认知偏差,学会用“理性思维”替代“灾难化思维”。例如,将“体检指标轻度异常”解读为“身体发出的调整信号”,而非“癌症前兆”,减少应激反应的持续时间。

2. 正念训练,缓解焦虑情绪:每日进行10-15分钟正念冥想(如“身体扫描”:专注于身体各部位的感觉,排除杂念),可增强前额叶皮层对杏仁核的调控能力,降低焦虑水平。研究显示,坚持8周正念训练的高压人群,其皮质醇水平可下降20%-25%,血压波动幅度减少15%。

3. 社交支持,分担心理压力:定期与家人、朋友沟通,分享压力感受,避免“独自承受压力”。社交支持可激活大脑的“奖赏回路”,促进催产素分泌,催产素可拮抗皮质醇的应激效应,帮助缓解压力。

(三)中医调理:辨证施治,改善脏腑气血

1. 中药调理,针对证型用药:若为“阴虚阳亢”型(表现为夜间头晕、口干、失眠),可选用“杞菊地黄丸”滋阴平肝;若为“肝郁化火”型(表现为烦躁、胸闷、舌苔厚腻),可选用“龙胆泻肝丸”疏肝泻火;若为“痰瘀互结”型(表现为肢体沉重、胸闷、脉弦滑),可选用“血脂康胶囊”化痰活血(需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避免自行服药)。

2. 穴位按摩,日常辅助调理:每日按揉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5-10分钟,太冲穴是肝经原穴,按揉可疏肝解郁,缓解压力;每晚睡前按揉涌泉穴(位于足底前1/3处)5分钟,涌泉穴是肾经井穴,按揉可滋阴补肾,改善睡眠。

3. 艾灸调理,温通气血:对于体质偏寒、伴随怕冷、手脚冰凉的患者,可每周艾灸关元穴(位于下腹部,脐下3寸)、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各15分钟,艾灸可温通气血,改善脏腑功能,辅助调节血压、血脂。

五、思考题

—— 结合本文案例与机制分析,若某长期熬夜的高压人群同时存在“非杓型血压”与“甘油三酯升高”,在制定干预方案时,应优先调整作息还是优先缓解压力?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