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篇·三高与血管斑块:黄帝内经养生智慧新解(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最新章节。

——问答:高血脂、高血压、血管斑块与《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的现代诠释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高血脂、高血压、血管斑块等代谢性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本文以《黄帝内经》经典养生名句为理论根基,结合中医“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核心原理与现代心理学情绪调节机制,通过典型临床案例分析,阐释传统养生理念对代谢性血管疾病预防与干预的指导价值,为现代人群提供“治未病”的实践路径,同时以思考题引发对传统养生与现代医学融合的深度思考。

引言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源头活水,其“法于自然、和于阴阳”的养生思想历经两千余年沉淀,至今仍具现实指导意义。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2.45亿,高血脂患者超1.6亿,血管斑块在40岁以上人群中检出率超40%——这些数据背后,是现代人“饮食无节、起居失常、情志失调”的生活现状,恰与《黄帝内经》警示的“失养则病生”形成呼应。本文将从经典名句解读、养生理念拆解、案例分析三个维度,探讨《黄帝内经》智慧如何为代谢性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解决方案。

一、《黄帝内经》养生名句的现代医学与心理学解读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名句并非抽象哲理,而是对人体生命规律的精准总结,其内涵可与现代医学对高血脂、高血压、血管斑块的发病机制形成跨时空对话,同时融入心理学情绪管理逻辑,构建“生理-心理-自然”协同的健康体系。

(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代谢平衡的基石

此句出自《素问·上古天真论》,是《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的总纲。从现代医学视角看,“食饮有节”直指高血脂、高血压的核心诱因:长期高油、高盐、高糖饮食会导致脂质代谢紊乱,血管内皮损伤,进而形成斑块;而“起居有常”则与血压昼夜节律相关——熬夜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引发血压昼夜波动异常,增加血管斑块破裂风险。

从心理学角度,“不妄作劳”不仅指体力劳作的适度,更包括脑力劳动的平衡。现代人群长期处于“996”工作模式下,慢性压力会导致皮质醇水平持续升高,一方面促进肝脏合成甘油三酯,加重高血脂;另一方面引发血管平滑肌收缩,推动血压升高。正如中医所言“劳则气耗”,过度劳累会打破气血运行平衡,为代谢性血管疾病埋下隐患。

(二)“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情绪调节的核心

该名句同样源自《素问·上古天真论》,揭示了精神状态对健康的决定性作用,与现代心理学“情绪应激理论”高度契合。临床研究表明,长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影响血管健康:当人处于愤怒、紧张状态时,肾上腺素分泌激增,导致血管痉挛、血压骤升,反复刺激会使血管内皮受损,为脂质沉积(形成斑块)创造条件。

中医将情绪失调称为“情志伤气”,如“怒则气上”“思则气结”——前者会导致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引发血压波动;后者则会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导致痰湿内生,进而转化为血脂异常。而“恬淡虚无”的状态,能通过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少应激激素分泌,从心理层面为血管健康筑起“防护墙”。

(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疾病预防的精髓

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治未病”思想,是现代预防医学的雏形,对高血脂、高血压、血管斑块的防治尤为重要。这类疾病具有“无症状进展”特点:高血脂早期无明显不适,却会默默损伤血管内皮;高血压初期血压波动不易察觉,却会逐渐硬化血管;血管斑块从形成到破裂,可能长达十年以上——等到出现头晕、胸痛等症状时,往往已进入疾病中晚期,治疗难度大幅增加。

“治未病”的核心在于“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前者强调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预防疾病发生;后者则指在疾病早期(如轻度高血脂、临界高血压)通过干预,防止病情进展为血管斑块、脑梗塞等严重并发症。这与现代医学“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体系完全一致,凸显了《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的前瞻性。

(四)“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季节养生与血管调节

此句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体现了中医“顺应自然”的养生原则,对代谢性血管疾病患者的季节管理具有指导意义。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血压、血脂水平存在明显季节波动:冬季气温降低,人体为维持体温会收缩血管,导致血压升高,同时肝脏脂质合成增加,血脂水平上升,血管斑块破裂风险随之升高;夏季气温升高,血管扩张,血压相对降低,但此时若贪凉饮冷、熬夜贪食,又会损伤阳气,影响气血运行。

“春夏养阳”要求在春季早睡早起、适度运动(如踏青、散步),促进阳气升发,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脂质沉积;“秋冬养阴”则强调冬季早睡晚起、注意保暖,避免阳气耗散,同时通过饮食调理(如适量摄入温补食物)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血压、血脂因寒冷刺激出现大幅波动。

(五)“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情志与血管的关联

《素问·举痛论》中的这句论述,系统阐述了情绪对气血运行的影响,是理解心理因素致血管疾病的关键。以高血压为例,临床中常见“情绪性高血压”患者:某企业高管因长期面临业绩压力,经常处于焦虑、愤怒状态,每次情绪激动后血压都会飙升至180/110mmHg,虽服用降压药,效果却不稳定;直到调整心态、减少情绪波动后,血压才逐渐恢复正常。

从中医角度,“怒则气上”会导致肝气上逆,气血壅滞于头部,引发血压升高;“恐则气下”则会使肾气不固,气血下陷,导致血压骤降(常见于突发惊吓后)。而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情绪的剧烈波动会破坏自主神经平衡,导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长期如此会使血管弹性下降,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斑块形成的主要病理基础)。

(六)“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与血管功能

《素问·生气通天论》将阳气比作“天与日”,强调其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从中医视角看,阳气具有“温煦全身、推动气血运行”的功能:阳气充足,则气血运行顺畅,血管舒张有度,不易出现脂质沉积;阳气不足,则气血运行迟缓,脂质易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同时血管收缩功能减弱,导致血压调节异常。

现代医学中,“阳气”可理解为机体的能量代谢水平与免疫功能:能量代谢旺盛,能有效分解体内多余脂质,减少高血脂风险;免疫功能正常,可及时清除血管内皮受损细胞,防止斑块形成。临床中,许多高血脂、高血压患者存在“阳气不足”的表现,如畏寒怕冷、精神萎靡、手脚冰凉,这类患者若能通过适度运动、温补饮食(如生姜、羊肉)提升阳气,往往能改善代谢指标。

(七)“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肾精与代谢平衡

《素问·金匮真言论》提出“精为身之本”,这里的“精”不仅指生殖之精,还包括维持机体正常代谢的“精气”。中医认为,肾精充足则气血生化有源,代谢功能正常,不易出现血脂、血压异常;肾精亏虚则代谢能力下降,脂质易在体内堆积,形成高血脂,同时肾精不足会影响肝肾功能(肝主疏泄、肾主水液代谢),进一步加重血压、血脂紊乱。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会导致肾精耗损,表现为内分泌失调(如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抵抗是高血脂、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肝脏合成甘油三酯增加,同时使血管对胰岛素的舒张反应减弱,引发血压升高。这与“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的理念一致,即通过“藏精”(规律作息、避免过度消耗)维持代谢平衡,预防疾病。

(八)“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行为习惯与血管健康

《素问·宣明五气》中的“五劳所伤”,精准指出了不良行为习惯对身体的危害,其中“久坐伤肉”与现代代谢性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久坐(每天超过8小时)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脂质易在血管壁沉积,增加高血脂、血管斑块风险;同时久坐会降低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引发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加重代谢紊乱。

从中医角度,“久坐伤肉”会导致脾气虚弱(中医“肉”与“脾”对应),脾主运化,脾气虚弱则运化功能下降,痰湿内生,转化为血脂异常;“久视伤血”会导致肝血不足,肝主疏泄,肝血不足则疏泄失常,气血运行不畅,引发血压波动。这些论述提示,保持适度运动、避免长期单一姿势,是维护血管健康的重要措施。

(九)“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饮食与代谢调节

《素问·生气通天论》强调饮食五味对人体阴气(指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影响,与现代营养学“均衡饮食”理念高度契合。高血脂、高血压的发生,与“五味失调”密切相关:过咸(高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引发血压升高;过甜(高糖饮食)会转化为脂肪,加重高血脂;过油(高脂饮食)则直接导致甘油三酯、胆固醇升高,加速血管斑块形成。

中医认为,“五味适当则养五脏,五味过则伤五脏”:如过食辛辣会伤肺(肺主气,气行则血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过食生冷会伤脾,影响运化功能,导致痰湿内生。而“食饮有节”的核心,在于“五味均衡、饥饱适度”,这正是现代医学推荐的“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方案的传统依据。

二、《黄帝内经》养生理念的核心框架与临床案例分析

《黄帝内经》的核心养生理念可概括为“法于自然、和于阴阳、以人为本”,其本质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精神状态,实现“气血调和、阴阳平衡”,从而预防和改善代谢性血管疾病。以下结合3个典型临床案例,具体阐释这一理念的实践价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