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微光破疫(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明末穿越,闯王一统》最新章节。
只见庭院中,道亮住持身穿一袭略显陈旧的袈裟,手持念珠,面容清癯消瘦,眼神却如同古井深潭,澄澈而蕴含着无比的坚定。在他身后,肃立着十余位年龄不一的僧人,他们个个面色平和,眼神纯净,仿佛不是去面对未知的危险,而是去进行一场寻常的早课。晨光洒在他们光洁的头顶和朴素的僧衣上,仿佛为他们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
道亮住持见到戚睿涵,双手合十,微微躬身,朗声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戚施主,老衲听闻疫苗研制或有突破,心中不胜欣喜。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此乃菩萨行愿。老衲与座下诸位弟子,愿再入此‘疫病地狱’,为天下苍生探一条生路,积一份功德。此乃我佛门弟子之本分,施主切勿推辞,亦无需有任何愧疚之心。但请放手施为,成败皆由天定,我等人命,亦是缘法。”
看着这些面容平静如水,眼神却燃烧着舍身取义宏愿的僧人,听着那掷地有声、充满慈悲与担当的佛号,戚睿涵只觉得喉头被什么东西死死堵住,眼眶发热,鼻尖酸涩,一时间千言万语哽在胸口,竟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后退一步,整理衣冠,然后对着道亮住持及众僧,深深地、郑重地一揖到地,久久没有起身,声音哽咽而坚定:“诸位大师……慈悲……高义!睿涵……铭感五内,定……定不负所托,竭尽全力,护诸位周全!”
这一次的人体试验,准备工作做得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充分、严谨。
戚睿涵利用显微镜,对这批准备用于人体试验的疫苗进行了反复多次、最严格的镜检,确保视野中的“疫虫”均已灭活,失去活动能力,且形态结构保持相对完整,符合“保留印记”的理论要求。他详细记录了每一位自愿前来试验的僧人的身高、体重、平日健康状况、有无旧疾等基础信息。同时,他准备好了足量的、从之前瘟疫中侥幸康复且身体强壮的士兵体内抽取、经过初步处理的抗体血清,以及数种应对可能出现的发热、呕吐、眩晕等副作用的应急草药方剂。
接种过程,在实验室临时布置出的、经过严格熏蒸消毒的静室中进行。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醋和酒精气味,混合着淡淡的檀香,形成一种奇异而庄重的氛围。僧人们井然有序地排着队,面容平静,甚至带着一丝超脱的祥和。他们依次走到铺着干净白布的矮桌前,平静地挽起僧袍的衣袖,露出或粗壮或瘦削的手臂。
戚睿涵亲自执针,他的手稳定得不像话,仿佛所有的情绪都被压制在了那极致的专注之下。冰冷的疫苗液体,通过打磨光滑的银质针头,缓缓注入僧人们的臂膀。当针尖刺破皮肤时,没有人眉头皱起,没有人发出痛哼,只有低低的、如同背景音般的佛号声在室内沉稳地回荡——“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声音不高,却仿佛带着一种奇异的心灵力量,驱散了恐惧,抚平了焦虑,让这间充满药水味的实验室,仿佛化作了一座践行菩萨道的庄严殿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戚睿涵和李大坤开始了不眠不休的轮班守护。他们日夜守在僧人们暂时居住的、被严格隔离起来的厢房外间,密切观察着每一位僧人的反应,定时测量体温,询问感受。
最初的两天,风平浪静。大部分僧人并无任何异常,饮食起居如常,这让他们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一丝。但悬着的心,始终未曾真正放下。
果然,到了第三天下午,预料之中却又让人心惊胆战的波折,如期而至。
那位法号慧明的年轻僧人首先出现了状况。他原本红润的脸色渐渐褪去,变得苍白,额头渗出细密的冷汗,自诉感觉头痛、浑身发冷。李大坤用手背一试他额头,触手一片滚烫。紧接着,另外三四位僧人也陆续出现了类似的症状,体温明显升高,精神萎靡,肌肉酸痛,如同染上了严重的风寒。
实验室的气氛瞬间再次紧绷到极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戚睿涵身上。
“是正常的疫苗反应,还是……还是瘟疫发作了?”李大坤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焦虑,额头上瞬间布满了汗珠,紧紧握着记录本的手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发白。上次试验失败的阴影,如同鬼魅般再次笼罩上来。
戚睿涵强迫自己必须镇定,他快步走到症状最重的慧明床边,俯下身,仔细检查。年轻僧人的脸颊因高热而泛着不正常的潮红,呼吸略显急促,眼神有些涣散。戚睿涵仔细触摸了他的颈侧、腋下、腹股沟,并未发现鼠疫特有的淋巴结肿大硬块,也没有出现咳血、皮下出血等凶险症状。他凝神思索,回忆着现代医学知识中关于疫苗接种后可能引起的免疫反应。
“从症状看,更像是免疫系统被激活后产生的正常应激反应,类似于重感冒。”戚睿涵沉声道,但语气并不轻松,“但不能完全排除是灭活不彻底导致轻微感染的风险。立刻给他们注射备用的抗体血清。同时,服用我们准备的退热安神汤药,双管齐下!”
“是!”董小倩立刻应声,她的动作迅捷而准确,如同演练过无数次,协助李大坤迅速取来冷藏保存的血清和一直温在炉子上的药汤。
僧人们虽然身体极度不适,却依旧保持着惊人的平和与配合。道亮住持不顾年迈,坚持守在弟子们身边,握着慧明的手,低声诵念着经文,那平和而坚定的声音,仿佛是最好的镇静剂。他看向戚睿涵的目光,充满了信任与鼓励,没有丝毫的怀疑与责备。
时间,在令人窒息的煎熬中,一分一秒地缓慢流逝。夜幕如同巨大的黑色绒布,缓缓覆盖了南京城,实验室里早已点亮了所有的油灯和蜡烛,将每个人的身影拉得忽长忽短,跳动在墙壁上,映衬着内心的不安。
戚睿涵亲自守在症状最重的慧明身边,几乎寸步不离。他不停地用浸了冷水的细麻布为慧明擦拭额头和脖颈,试图物理降温,同时密切监测着他的体温和呼吸变化。
看着年轻僧人因痛苦而紧蹙的眉头,听着他偶尔无意识的呻吟,戚睿涵的心如同被放在文火上慢慢炙烤,充满了自责与担忧。他一遍又一遍地在心中复盘制备疫苗的每一个步骤,怀疑是否是哪个微小的环节出现了自己未曾察觉的纱漏,是否因为自己的无能,又要葬送一条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后半夜,是最难熬的时刻。慧明的体温一度高得烫手,呼吸也变得急促而浅薄。戚睿涵的心沉到了谷底,几乎要绝望。董小倩默默地将一杯参茶递到他手中,他浑然未觉,只是死死盯着慧明那张年轻却写满痛苦的脸。
然而,就在黎明前最黑暗的那一刻,转机再次出现。慧明原本急促的呼吸,渐渐变得平稳、悠长起来。戚睿涵急忙再次试探他的额头,那骇人的滚烫感,竟然在缓缓消退。到了东方泛起鱼肚白时,慧明的体温已经降到了低热的程度,他紧蹙的眉头舒展开来,陷入了沉沉的、安稳的睡眠之中,脸上的潮红也褪去了大半。
几乎在同一时间,另外几位出现症状的僧人也陆续传来好消息,热度相继退去,虽然身体仍有些虚弱乏力,但已无性命之忧。
而其余大部分接种了疫苗的僧人,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任何明显的不适反应。
成功了!这一次,是真真切切、毋庸置疑的成功。
当最终确认所有参与试验的僧人均已安然无恙,并且在数日后,对他们进行二次“挑战”(让他们有限度地接触经过处理的、毒性较弱的病源)后,他们依旧表现出了强大的抵抗力,无人发病。巨大的喜悦和救济,如同积蓄了许久终于决堤的洪流,瞬间冲垮了所有的紧张与焦虑,淹没了实验室里的每一个人。
“成功了,哈哈,成功了!”李大坤再也顾不得什么仪态,像个孩子般放声大笑,用力地拍打着戚睿涵的肩膀,眼泪和笑声混在一起。多日来的压力在这一刻彻底释放。
董小倩背过身去,肩膀微微耸动,悄悄地、飞快地用袖角拭去夺眶而出的喜悦泪水,当她再转过身时,脸上已是如释重负的灿烂笑容,比窗外初升的朝阳更加明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连一向心如止水、喜怒不形于色的道亮住持,也罕见地露出了欣慰而祥和的笑容,双手合十,连声诵道:“善哉,善哉,此真乃苍生之福,功德无量。戚施主,李太医,你们是活人无数的菩萨!”
消息被立刻以最紧急的规格上报皇宫。弘光帝朱由崧闻讯,大喜过望,多日愁眉不展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真心的笑容,立即颁下圣旨,高度嘉奖戚睿涵、李大坤等人,并将针对当前最紧要的天花(牛痘)、鼠疫、猪瘟三种疫病研制成功的疫苗,钦定为“睿坤疫苗”,喻意智慧与厚德,并下令全力支持太医院和戚睿涵的团队,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生产与紧急推广。
有了成功的经验和方法论指导,戚睿涵和李大坤信心大增,干劲十足。他们马不停蹄,开始利用显微镜这把“神兵利器”,着手研究其他常见且危害巨大的传染病。流感(虽然病毒无法在当下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到,但可以通过患病组织的滤液感染特性来推断其存在并研制对应血清)、乙肝(通过观察黄疸患者的血液样本寻找相关病理变化迹象)、肺结核(尝试观察患者痰液中是否存在结核杆菌,尽管分辨极其困难)、疟疾(通过观察发热期患者的血液寻找疟原虫的踪迹)……一种接一种的疫苗和对应的抗体血清,在无数次失败、调整、再尝试的循环中,被成功地研发出来。
虽然过程依旧充满挑战,有些疾病的病原体难以直接观察、分离或培养,制备工艺复杂无比,但显微镜的存在,让他们彻底告别了如同盲人摸象般凭经验摸索的原始状态。他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敌人,更精确地判断病原体的状态,评估灭活或减毒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研发的成功率、安全性和效率。
疫苗的推广工作,最初在军队和疫情最为严重的淮安、凤阳等地优先进行。由朝廷组织的大批医官和招募的识字学徒,在南京接受了戚睿涵和李大坤的紧急培训,学习无菌操作、疫苗保存、接种技术以及不良反应的识别与处理。很快,一队队肩负着希望使命的人马,带着珍贵的、用冰盒小心翼翼保存的“睿坤疫苗”和各类血清,奔赴各地。
推广之初,并非一帆风顺。长期被瘟疫阴影笼罩的民众,对于这种将“病根”种入体内的新法,充满了疑虑和恐惧,观望者众。但在地方官府和军队的强制推行与示范下,尤其是在看到那些率先接种的兵士和民众,确实能有效抵御瘟疫的侵袭,甚至能让一些轻症患者快速康复后,踊跃接种者日益增多。
曾经被死亡和绝望气息笼罩的军营和城镇,逐渐恢复了一丝人气和生机。每日上报的死亡数字得到了有效的、肉眼可见的控制,恐慌的情绪如同被阳光照射的晨雾,渐渐被一种名为“希望”的东西所取代。
无数军民百姓,因为这一支支看似微不足道的疫苗,得以从鬼门关前挣脱,保住了性命,保住了家庭。戚睿涵和李大坤的名字,连同那台能“窥见鬼神之病”的“窥微神镜”的传说,开始在民间悄然流传,越传越神。他们被那些幸存的百姓和兵士,私下里尊称为“戚真人”、“李神医”,视为了挽救这场浩劫的希望之星,是上天派来解除瘟疫的救星。
夕阳的余晖,如同打翻的橘红色颜料盘,泼洒在南京城的飞檐翘角之上,也透过实验室的窗棂,在戚睿涵身上镀上了一层温暖而疲惫的光晕。他站在院子里,看着又一批精心制备、贴好标签的疫苗被董小倩指挥着人手,小心地装入特制的、内衬软木和棉絮的木箱中,准备运往江北前线。晚风拂过他略显凌乱的发丝,带来远处市井隐约的喧嚣。
李大坤走到他身边,同样看着那些即将启程的疫苗箱,胖脸上带着欣慰,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睿涵,疫苗算是初步成功了,至少能稳住后方,减少非战斗减员。但前方的战事……”
戚睿涵点了点头,目光越过院墙,投向北方那一片暮色苍茫的天空,那里是依旧战火纷飞、清军铁蹄虎视眈眈的疆场。“是啊,疫苗只是解决了来自自然的瘟疫威胁。”他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化不开的凝重,“但张晓宇制造的那些毒气弹、那些超越这个时代的火器,还有清军本身强大的战斗力,依然是悬在我们头顶,随时可能斩落的利剑。”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冷峻:“而且,清军既然能用一次瘟疫作为武器,尝到了甜头,就极有可能用第二次、第三次。他们不会坐视我们轻松解决疫情。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想办法保护我们的将士和医者,让他们在面对毒气和可能的细菌战时,不至于毫无防备地任人宰割。”
李大坤深以为然,接口道:“说得对,下一步,该是着手研制你之前提到过的那种‘防护服’和‘防毒面具’了。要能让将士们在冲锋时,医者在救治时,多一层保障!”
戚睿涵收回远眺的目光,看向李大坤,眼中重新燃起斗志的火焰。他脑海中迅速构思着防护服所需的基本要素:过滤毒气需要类似活性炭的高效吸附材料,这个时代可以用烧制过的木炭、骨炭尝试;隔绝病原体需要极其致密、甚至涂有桐油或特殊胶质的织物,比如厚实的棉布、丝绸或者尝试处理过的皮革;还要充分考虑穿戴者的透气性、视野以及行动的便利性……这无疑又是一个全新的、极其艰巨的挑战,涉及材料学、结构设计等多个领域。
但是,看着身边虽然疲惫却目光坚定的李大坤,看着院子里正在仔细清点物资、身形矫健的董小倩,回想这段时间以来,从无到有制造出显微镜,到成功培育出疫苗所创造的奇迹,戚睿涵的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微观世界的大门已经被他们强行推开,科学的微光既然能驱散瘟疫的黑暗,那么,它也必将能照亮前路的荆棘,为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锻造出更多守护生命的盾牌。
他转过身,对李大坤和走过来的董小倩,用一种清晰而坚定的声音说道:“走吧,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防护服,只是一个开始。”
夜色渐浓,如同浓墨般浸染了天空,星辰开始在天幕上闪烁。实验室的窗户里,灯火再次被点亮,橘黄色的光芒顽强地穿透黑暗,映照着屋内三个忙碌而坚定的身影,在墙壁上投下执着而充满希望的剪影。对于他们而言,一场对抗无形之敌的战役刚刚告一段落,而另一场关乎更多人生存与未来命运的、更为复杂的装备竞赛与科技对抗,才刚刚拉开沉重的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