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鲅鱼水饺的滋味(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明末穿越,闯王一统》最新章节。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电话里也说不清楚,只含糊地说遇到点意外,人都没事……”戚菲菲拍着儿子的背,目光却不由自主地、细致地落在了一旁安静站立的董小倩身上。这女孩年纪看起来与诗悦相仿,容貌秀丽出众,不是那种张扬的美,而是如水墨画般清雅耐看,气质沉静温婉,眼神清澈却又带着一种与她年龄不太相符的、经历过世事的通透与坚韧。她穿着普通的T恤牛仔裤,但那股子站姿和眉宇间的神态,总让人觉得有些与众不同,具体哪里不同,一时又说不上来。

戚睿涵感受到母亲的目光,连忙侧身介绍,语气尽量保持自然:“妈,这是董小倩,是我……是我在舟山认识的朋友。她家里情况比较特殊,嗯……有些复杂,暂时没地方可去,人生地不熟的,我想着先让她在咱们家住一段时间,方便照应,可以吗?”他小心翼翼地选择着措辞。

董小倩闻言,上前一步,这次她牢牢记得袁薇和白诗悦在海滩上的提醒,没有行那标准的万福礼,而是微微躬身,学着刚才白诗悦打招呼的样子,略显生涩但态度恭谨地说道:“阿姨安好,冒昧打扰,给您添麻烦了。”她的用词依旧带着几分文绉绉的古雅气息,不像现代年轻人那样直接随意。

戚菲菲虽然觉得这女孩的说话方式有点特别,用词文雅得像是古装剧台词,但看她举止有礼,眼神清澈干净,不带丝毫杂质,又是儿子亲自带回来的朋友,想必有其原因,便也压下心中的些许疑惑,热情地笑道:“不麻烦,不麻烦,小倩是吧?名字真好听。快进来,快进来,别在门口站着。到了这儿就跟到自己家一样,千万别客气。”她说着,亲切地拉起董小倩的手,将她让进明亮温暖的屋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戚家的房子是宽敞的三室两厅,装修风格是现代简约,但又巧妙地混搭了一些中式的木质元素和摆件,显得既时尚又不失温馨雅致。柔和的暖色调灯光洒落在光洁的米白色地砖上,反射出柔和的光晕。客厅一角摆放着戚菲菲从各地旅游时淘回来的特色工艺品,墙上挂着几幅抽象风格的海洋主题装饰画,线条流畅,色彩大胆。靠近阳台的地方,还有一架黑色的三角钢琴。这一切对董小倩而言,都是全新的、强烈的视觉冲击。

董小倩小心翼翼地踩在光洁得能映出人影的地板上,目光充满好奇地、略带怯生地掠过那些造型简洁流畅的皮质沙发、玻璃茶几、巨大的液晶电视屏幕、造型奇特的落地灯,以及墙上那些她看不懂构图和意境,却能直观感受到色彩与线条之美的画作。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好闻的香薰味道,混合着家的温馨气息。

“你们一路赶回来,肯定还没吃晚饭吧?我估摸着你们快到了,下午特意去买了新鲜的大鲅鱼,自己剁馅儿,包了鲅鱼水饺,咱们威海最地道的特色,正好给小倩尝尝鲜。”戚菲菲一边说着,一边利落地系上印有卡通图案的围裙,转身就要往厨房走。

“阿姨我帮你!”白诗悦立刻自告奋勇,也跟着钻进了厨房,里面很快传来水流声和母女俩般的说笑声。

戚睿涵则对显得有些拘束、站在客厅中央不知该如何是好的董小倩笑了笑,低声安慰道:“放松点,没事的,我妈人很好,很开明。鲅鱼水饺是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会做、都爱吃的东西,尤其是用新鲜鲅鱼做的,味道特别鲜美,你一定会喜欢的。”他试图用美食来缓解她的紧张。

晚餐桌上,一盘盘皮薄馅大、形如元宝、白白胖胖的鲅鱼水饺被热气腾腾地端了上来,如同列队的士兵,散发着无法抗拒的、混合了海洋与土地芬芳的诱人香气。除了主角水饺,还有几样清爽开胃的小菜,如凉拌海蜇皮、蒜泥黄瓜,以及一锅飘着蛋花和紫菜的清汤。

四人围坐在铺着干净格仔桌布的餐桌旁,温暖的灯光笼罩下来,营造出一种安宁温馨的家庭氛围。戚菲菲热情地用公筷给董小倩夹了好几个饱满的水饺,放到她面前精致的小碟子里:“来,小倩,别看着,快趁热尝尝。这鲅鱼啊,就是海里的一种鱼,肉质特别细嫩,刺也少,和咱们本地的韭菜、一点点肥瘦相间的猪肉拌在一起做馅儿,最是鲜美可口,一点都不腥。”

董小倩连忙道谢:“多谢阿姨。”然后学着他们的样子,有些笨拙但非常认真地用筷子夹起一个水饺,放在唇边轻轻吹了吹气,然后小心地咬了一小口。瞬间,一股她从未体验过的、极致的、层次丰富的鲜甜滋味在口中爆开,席卷了她的味蕾。鲅鱼肉馅细腻滑嫩到了极致,混合着韭菜特有的辛香和猪肉恰到好处的油润丰腴,饺子皮薄而韧,恰到好处地包裹住了丰腴的汁水。这种鲜,不同于河鲜的清淡,也不同于山珍的醇厚,是一种带着广阔海洋气息的、直接而纯粹、霸道又温柔的鲜美。

她细细地、几乎是虔诚地咀嚼着,感受着那美妙绝伦的滋味在口腔中缓缓绽放,眼中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一丝难以掩饰的惊艳和满足的神情,原本略显紧绷的眉眼也舒展开来。

“真好吃……”她放下筷子,由衷地、轻声赞叹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动,仿佛品尝到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久违的、属于“家”的温暖与安稳。在颠沛流离、物资相对匮乏的明末,即便是在相对富庶的江南,像董小宛那样的名妓或许能见识到精致佳肴,但如此家常、如此充满地域特色和鲜活生命力的食物,也并非随时可得,更不用说在战乱年间了。

戚睿涵看她真心喜欢,心里也感到一阵莫名的欣慰和高兴,便一边吃着饺子,一边给她细致地讲解起来:“这鲅鱼水饺,可以说是我们胶东半岛,特别是威海、烟台、青岛这一带,深入骨髓的美食记忆,是家家户户都会做、也最爱做的特色。靠海吃海,取最新鲜捕捞上来的鲅鱼,处理干净,精细地剔骨取肉,用刀背细细剁成肉泥,讲究的是‘一把韭菜,一把肉,葱姜水酒不能漏’,调味要恰到好处,既要去腥提鲜,又不能掩盖了鱼本身最纯粹的鲜味。饺子皮要手工擀制,中间稍厚边缘薄,这样煮出来不容易破皮露馅,口感也更有嚼劲。”

他顿了顿,看着碟中圆润的饺子,语气变得有些深沉,继续道:“在我们这儿,逢年过节,家人团聚,或者有远道而来的、非常重要的客人,主人家包上一顿皮薄馅足、真材实料的鲅鱼水饺款待,就是最朴实、也最高规格的待客之道了。它不只是一道简单的吃食,更像是一种……一种家的味道,一种乡愁的寄托,一种故乡的象征。”他说着,目光温和地看向正在忙碌着给大家添饺子的母亲,又看了看身边的白诗悦,眼中流动着温暖的情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董小倩认真地听着,看着碗中那一个个象征着富足与团圆的“元宝”,似乎能从中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大海慷慨馈赠的依赖与感恩,以及对家庭团圆、亲友平安的深深珍视。她点了点头,轻声道:“原来如此。此物不仅味美绝伦,更寄托情意,是承载了礼仪与情份之物。”她的总结依旧带着文雅的古风。

她的话语再次让戚菲菲觉得有些新奇,但只当是这女孩家境可能比较传统,或者书读得多,沾染了古风,用词文雅些,并未深想,反而笑着附和:“小倩说得对,就是寄托情意。好吃就多吃点,锅里还多着呢,管够!”气氛融洽而温暖。

晚饭后,白诗悦帮着戚菲菲收拾厨房,清洗碗筷。戚睿涵则拉着董小倩,开始了对她而言堪称“新世界启蒙”的、逐一认识这个家里各种“现代设备”的旅程。这比高铁的冲击更为具体和细致。

他首先指着头顶那盏散发着明亮却柔和光线的莲花造型吸顶灯:“小倩,看这个,这是电灯。和我们之前在火车上说的电力一样,通过墙壁里的线路连接,按下这个开关,”他示范了一下,随着“啪嗒”一声轻响,室内顿时一片光明,再一按,又陷入一种被窗外城市光污染微微照亮的朦胧之中,“就能控制它的亮灭。比你们用的蜡烛、油灯要亮堂、稳定、洁净得多,也安全方便无数倍,几乎没有失火的危险,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光明与黑暗。”这简单的开关动作,在董小倩眼中,几近神迹。

董小倩仰头看着那稳定散发光明的灯具,想起在古代南京、在北京的无数个夜晚,那些摇曳不定、需要时常剪去烛花的烛火,那些光线昏暗、油烟缭绕的油灯,与眼前这稳定、耀眼如小型太阳般、洁净无烟的光源相比,简直如同萤火之于皓月,尘埃之于泰山。她喃喃道:“长明灯……亦不过如此吧。”

接着,戚睿涵带她走到墙壁边,指着那个白色的、带有栅格出风口的方形物体:“这是空调,可以调节室内的温度。你看,现在外面夏夜还有些闷热,但屋里却很凉爽舒适,就是它在默默工作。等到冬天,外面天寒地冻的时候,它也能吹出温暖的微风,让屋里温暖如春,不受外界严寒酷暑的侵扰。”他拿起一个巴掌大的遥控器,对着它按了几下,调整了一下风速和温度。

董小倩感受到那徐徐送出的、带着凉意的、干燥的微风,与她所知的任何自然风都不同。她伸手轻轻触碰着那塑料的栅格出风口,感受着那人为控制的、恒定不变的清凉,再次被这种对自然环境如此精确、如此轻松的掌控能力所深深震撼。“冬暖夏凉……竟能如此轻易……不费柴炭,不储冰……”她低声自语,脑海中浮现的是冬日囤积木炭、夏日挖掘窖冰的繁琐景象。

来到厨房,戚睿涵打开那台双开门的大冰箱,里面存放着的各种蔬菜、水果、肉类、饮料、鸡蛋,分门别类,整齐排列,一股混合着食物味道的冷气扑面而来,带着水雾。“这是冰箱,也是利用电力制造持续的低温,像一个不会融化的冰窖,可以长时间、甚至很多天地保存食物,极大地延缓腐败变质的过程。像我们今晚吃剩下的水饺,放在这里的冷藏室,明天早上甚至中午,拿出来加热一下,还能保持很好的味道和口感,不会浪费。”他指着不同的区域解释道。

董小倩看着里面琳琅满目的东西,尤其是那些新鲜的绿叶蔬菜和饱满的水果,在如此凉爽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水灵灵、仿佛刚刚采摘下来的状态,想起过去为了保存食物想尽办法,腌制、风干、烟熏,不仅常常失了食材的原味,还时有腐坏变质、导致疾病的风险,不由得感慨万千。“此物……真乃造福万家之神器。”她评价道,语气中充满了赞叹。

随后,戚睿涵又简单介绍了需要转动开关、喷出蓝色火焰的燃气灶(取代了需要劈柴、生火、烟熏火燎的柴火灶);能够“叮”的一声在极短时间内加热食物的微波炉(董小倩对此表示极度不可思议);那个巨大的、黑色的“镜面”(电视),接通电源后竟然能显示出会动会说话的人影和万千世界(董小倩最初被突然出现的人声和画面吓了一跳,下意识地后退了半步);以及那个能自动注水、翻滚、甩干,代替双手清洗衣物的洗衣机(董小倩看着戚睿涵演示时放入的几件衣物,眼神里充满了好奇)。

每一样东西,都像一把重锤,冲击着董小倩固有的、源于那个时代的认知体系。她像一个刚刚睁眼看世界的婴孩,又像一位严谨的学者,认真地听着,努力地理解着那背后的原理,时而提出自己的疑问,问题往往直指核心,却又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思维局限和认知框架,让戚睿涵在解答时常常需要搜肠刮肚,引经据典,寻找她能理解的、来自自然或古代科技的类比,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奇妙的碰撞。

最后,他们来到了卫生间。这是一个更加私密、也更能体现现代卫生观念的地方。戚睿涵打开洗手池那亮晶晶的银色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他调节了一下旁边的旋钮,水流瞬间变得温热。

“看,水是从埋设在地下的管道里直接来的,干净方便,冷热可以自己调节。不需要去打井,也不需要挑水。”他指了指旁边那个洁白光滑、造型奇特的瓷质马桶,“这是如厕用的,叫做马桶。用完之后,按一下这个按钮,”他示范了一下,水箱里传来轰然的水声,强大的水流瞬间将马桶内部冲刷得干干净净,形成一个漩涡,“它就会自动用水冲走污物,非常卫生洁净,几乎没有异味。”接着,他又指向淋浴区那个银色的花洒龙头,“那是沐浴用的,打开开关,可以选择冷热水,水流会像细雨一样从上面喷洒下来,比用木桶澡盆方便舒适很多。”

董小倩看着那洁白得刺眼的瓷质马桶,以及那能喷出雨幕般均匀水花的银色龙头,脸上第一次露出了明显的窘迫、羞涩和不知所措。在她所处的时代,个人卫生条件远非如此便利和私密。即便是富庶之家,如厕也多使用马桶(夜壶),需要专人定时清理倒洗;沐浴更是需要烧水、倒入大木盆,过程繁琐,难以经常进行。这种颠覆性的、将污秽与洁净处理得如此高效、如此便捷、如此……令人羞于启齿的改变,触及了日常生活中最为隐秘和基础的部分,让她一时有些无所适从,脸颊绯红,眼神游移,不敢细看。

戚睿涵看出了她的极度不自在,非常体贴地没有过多解释和演示,只是温和地说:“没关系,刚开始不习惯很正常,慢慢来。需要用水的时候,就像我刚才那样操作就好。”他关上了水龙头,那轰然的水声停止,卫生间里恢复了安静。

这一晚的“现代生活启蒙”,信息量巨大而庞杂,几乎是从根基上重塑了董小倩对“生活”二字的全部理解。当她终于洗漱完毕(在戚睿涵简单的指导下,尝试使用了牙刷、牙膏和自来水),躺在那张柔软得超乎想象、富有弹性、仿佛能将人温柔包裹起来的席梦思床上,盖着轻盈温暖、蓬松如云的羽绒薄被时,整个人依旧处于一种精神高度亢奋、思绪纷乱如麻,身体却疲惫不堪的状态。

戚睿涵的母亲戚菲菲体贴地将一间安静的客房收拾出来给了董小倩。房间里一片黑暗,只有空调运转发出极其低微的、稳定规律的嗡鸣声。太安静了,安静得让她有些不习惯,甚至感到一丝莫名的空洞。

没有打更人悠长而规律的梆子声,没有夏夜窗外应有的虫鸣蛙叫,也没有远处街市隐约传来的、标志着一座城市生命力的人声、马嘶或是犬吠。这种被科技产品过滤后的、近乎绝对的、恒定的宁静,与她记忆中所熟悉的、充满了各种天然背景音的夜晚截然不同。这是一种人造的、被精心控制后的宁静。

她睁着眼睛,望着天花板上在黑暗中隐约可见的吊灯轮廓,脑海中不受控制地、如同走马灯般不断回放着这一天的经历:金色沙滩上重逢的冲击,飞驰列车带来的晕眩与震撼,白诗悦和袁薇热情而直爽的笑容,戚阿姨慈祥而好客的款待,那鲜美无比、承载着情意的鲅鱼水饺,还有那些如同仙家法宝、传说中机关术般神奇莫测的“电器”……这一切,光怪陆离,缤纷杂乱,远远超出了她以往最荒诞不羁的梦境和想象。

这就是戚睿涵、白诗悦他们自幼生长、习以为常的世界吗?一个没有皇权帝制,没有苛捐杂税,没有饥荒战乱,物质丰富到难以想象,生活便利到近乎神迹的世界。这里的人们,似乎天生就拥有着她们那个时代的人,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难以企及的自由、安全、舒适与……某种意义上的“权力”——掌控环境、跨越距离、保存时间和食物的权力。

然而,在这巨大的、应接不暇的冲击与新奇之下,一丝若有若无的、如同水底暗流般的茫然、疏离感,甚至是一点点难以言说的恐惧,也悄然在她心底最深处滋生、蔓延。

她属于哪里?那个有着才情冠绝、命运多舛的姐姐董小宛,有着风骨傲然却又难抗时局的冒辟疆姐夫,有着秦淮河畔的烟雨画舫、丝竹管弦,也有着遍野烽火、铁蹄铮铮、人命如草芥的时代?还是这个明亮、便捷、安全,却让她从骨子里感到格格不入、无比陌生的异世?她的根,她的过往,她所熟悉的一切人与事,都被那道无形的时空壁垒,无情地隔绝在了数百年前。而她,像一株被突然移植到陌生土壤的植物,能否在这里存活下来,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身下的床垫柔软得仿佛能将人的意志都融化吞噬,但她却辗转反侧,久久无法入睡。鼻尖似乎还萦绕着鲅鱼水饺那鲜甜的余味,那是这个崭新世界给她的第一个,也是最直观、最温暖、最充满人情味的印记。她轻轻翻了个身,将脸埋在那柔软蓬松的羽绒被子里,那上面有阳光晒过后特有的、干爽温暖的好闻味道,还有一种……属于这个时代的、洁净的、淡淡的纺织物柔顺剂的化学清香。

窗外,是威海的不夜城。远处高楼上的霓虹灯变幻着色彩,街道上的车流如同一条条发光的长河,无声地流淌,勾勒出一个她正开始艰难地、尝试去理解和适应的、全新的、钢铁与电子的文明轮廓。

而在这个文明的一角,在这个安静温馨的房间里,一个来自数百年前的、带着明清易代之际风霜与哀愁的灵魂,正经历着悄无声息,却又堪称翻天覆地、撕裂与重塑并存的蜕变。未来会怎样?前路在何方?她不知道,眼前只有一片弥漫的迷雾。但至少在这一刻,那鲅鱼水饺的鲜美滋味,和戚家人给予的这份毫无保留的温暖接纳,是真实而确切的,如同黑暗中的一盏孤灯,虽微弱,却足以给她一丝继续前行、探索这个陌生时代的勇气。

董小倩闭上眼睛,努力让自己去适应这片现代的、陌生的、被科技重新定义过的黑暗,以及其中蕴含的无限可能与未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