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史海觅踪启新程(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明末穿越,闯王一统》最新章节。
九月的江南,暑气的余威尚在午后的阳光里盘桓,像一头慵懒而未完全退场的巨兽,但早晚间已然侵染了初秋特有的那份爽利。风穿过茂盛的香樟树叶,带来一丝不易察觉的清凉,拂过皮肤,带走夏日最后的黏腻。江南某某大学,就在这夏秋交替的时节,迎来了它一年中最具活力的开学季。
沉寂了一个暑假的校园,仿佛一夜之间被注入了沸腾的血液。各色拖着滚轮行李箱的身影穿梭于宽阔的柏油路与林荫小径之间,轱辘与地面摩擦发出连绵不绝的嗡鸣,汇同着四面八方传来的笑语、招呼声、家长不放心的叮咛,交织成一曲喧嚣而充满希望的青春交响乐。
海报栏前水泄不通,各种社团的招新广告色彩斑斓,争奇斗艳,试图抓住每一双好奇的眼睛。空气里弥漫着阳光晒过的青草气息、新书本的油墨香,以及一种无形的、蓬勃向上的活力,这种活力几乎凝成了实质,鼓动着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的胸膛。
戚睿涵、白诗悦、袁薇,以及那位身着浅紫色连衣裙、身姿窈窕却隐隐透出一种与周遭格格不入的古典韵致的董小倩,随着这股涌动的人流,缓缓走进了校园大门。董小倩的入学手续,早已在戚睿涵的母亲——戚菲菲,这位在本地文创与教育领域人脉颇广的女强人的暗中斡旋下,以及远在烟台的刁如苑动用了一些旧日关系的协助下,提前妥善办妥。学籍、档案、宿舍安排……
一切现代社会中证明一个人存在的文件凭证,都以一种高效而略带神秘的方式为她铺平了道路。此刻,她正式以一名特殊“新生”的身份,将要融入这个对她而言既光怪陆离又充满了无限吸引力的崭新时代。
董小倩微微仰起头,清澈的目光带着毫不掩饰的好奇,仔细打量着周围的一切。高耸入云的玻璃幕墙教学楼在阳光下反射着刺眼的光芒,与她记忆中飞檐斗拱、黛瓦粉墙的国子监或贡院截然不同。
路上年轻男女的穿着更是让她目不暇接,短衫、T恤、长裙、牛仔裤,色彩纷呈,式样各异,大胆地展现着身体的线条与青春的活力,取代了记忆中那宽袍大袖、颜色素雅的规制。自行车铃铛清脆地响着,偶尔有涂装鲜艳的校园观光车无声地滑过,这一切都让她感到一种不真切的恍惚。
她身上这件袁薇精心为她挑选的浅紫色连衣裙,款式已是极其简洁大方,但对她而言,裸露的手臂和小腿肌肤直接接触空气的感觉,仍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脚上的白色帆布鞋轻便而富有弹性,走起路来仿佛踏在云端,取代了记忆中那双绣花鞋的束缚与摇曳,让她每一步都带着一种陌生的轻快。
“小倩,感觉怎么样?这里人太多了,会不会觉得有点吵,不适应?”白诗悦轻轻挽住董小倩的胳膊,她的声音温柔,带着真切的关切。她今天穿得很是休闲,一件纯白色的棉质T恤,搭配浅蓝色牛仔短裤,露出修长笔直的双腿,头发梳成一条高马尾,清爽利落,一如她既温柔又干练的性子。
董小倩收回四处打量的目光,转向白诗悦,唇角漾开一抹浅淡而真诚的微笑,摇了摇头:“无妨的,诗悦姐。此地……生机勃勃,与往日所见,实在是大不相同。”她略微停顿,似乎在搜寻更贴切的词语,“只是人潮汹涌,声浪叠嶂,一时之间,有些目眩神驰。”她用了“生机勃勃”这个词,来形容这片她即将学习生活的土地,语气里带着初来乍到者的小心翼翼,又隐含着一丝探索的兴奋。
袁薇在一旁听了,爽朗一笑,她今天一件红色露肩长袖T恤搭配修身牛仔裤,长发随意披散在肩头,显得时尚而富有活力:“刚开始都这样,看着眼花缭乱,习惯就好了。等你上了几天课,认识了新同学,加入了社团,就会发现这里其实挺有趣的,比我们那时候……嗯,比想象中有意思得多。”
她的目光扫过周围熟悉的场景,篮球场上跳跃的身影,路边长椅上并肩说笑的学生,最终落在董小倩身上时,带着一种混合了引导者、朋友和时空见证者的复杂情绪。她身边的张晓宇今天并没有出现,他的腿伤还需要持续的康复训练,更重要的是,那段穿越时空、在盛京城外经历生死惨痛的精神创伤,需要远比身体更漫长的时间来弥合。此刻,他或许正待在威海的某个临海小屋,尝试着远离这一切,在一片宁静中重新拼凑自己的生活。
戚睿涵走在稍前一点的位置,手里拉着一个崭新的银色行李箱,那是他们前几天特意为董小倩购置的,里面装满了为她准备的“现代装备”——从轻薄便携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到各式应季衣物、洗漱用品,甚至还有一些她初次尝试后便表示颇为喜爱的零食,比如那盒她称之为“奇妙”的奥利奥饼干。他一边拖着箱子,一边不时回头留意着董小倩的状况。
看着董小倩对一颗行道树、一块指示牌都流露出新奇探究的神色,戚睿涵心中感慨万千。将一个灵魂深深植根于明末清初的古人,硬生生连根拔起,移植到二十一世纪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这其中的文化冲击与认知颠覆,远非“不适应”三个字可以轻描淡写地概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那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的彻底重构。好在董小倩天性聪慧坚韧,学习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意愿都极强,加上白诗悦和袁薇两位女性无微不至的引导和帮助,以及自己母亲戚菲菲那种近乎本能的热情接纳(戚菲菲早已真心将小倩当成了某个远房亲戚来投靠的孤女),她正以一种令人惊叹的速度适应着,像一株生命力顽强的植物,努力在新的土壤里扎下根须。
“我们先去图书馆吧,”戚睿涵停下脚步,等三人走近后提议道,他看向董小倩,目光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意,“小倩,你需要办理借书证,这是在学校里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而且……我也想带你去看看一些……你可能比较感兴趣的区域。”他话语末尾略微放缓,那“感兴趣的区域”几个字,蕴含着只有他们几人之间才明白的试探与确认。
董小倩闻言,眼眸微微一亮。图书馆,这个词对她而言,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代表着知识与智慧的聚集地,是值得敬畏的圣殿。她轻轻颔首:“但凭睿涵哥哥安排。”
江南某某大学的图书馆,是一座巍峨的现代化建筑,线条硬朗,玻璃与钢结构在阳光下闪耀着理性的光芒。与古代藏书楼那种幽深、静谧、带着墨香和岁月沉淀感的氛围迥异,这里窗明几净,内部空间开阔挑高,排列着一眼望不到头的银灰色高大书架,其间点缀着大量供学生阅读自习的桌椅,以及许多闪烁着指示灯的自助设备和查询终端。空气中弥漫着纸张、空调冷气以及一种属于电子产品的、略带冰凉的气味。
进入阅览区需要刷校园卡,戚睿涵熟练地用自己的学生卡在闸机上贴了一下,“嘀”的一声轻响,绿灯亮起。他示意董小倩跟着他通过,然后领着她走到一楼大厅一侧的一排自助服务机前。在戚睿涵的耐心指导下,董小倩看着摄像头完成了拍照采集,又按照提示在感应区按上了自己的指纹,机器很快吐出了一张崭新的、印有她刚刚拍摄的略显拘谨的证件照、学号、姓名等信息的校园一卡通。
董小倩小心翼翼地捏着那张薄薄的、带着硬质触感的卡片,翻来覆去地看,眼中充满了不可思议的神情。“此物……仅凭此一卡,便可借阅这浩瀚书海之内的群书?”她低声向戚睿涵求证,语气里带着难以置信。
“嗯,不仅如此,”戚睿涵详细解释道,“凭它,你可以在任何一个食堂窗口用餐,在宿舍楼下的热水房打水,进出宿舍和教学楼的大门,甚至在校内超市购物。一卡在手,基本上在校园里的大部分事情都能搞定,非常方便。”他一边说,一边领着她们走向通往历史类书籍区域的电梯。
电梯门无声地滑开,几人步入其中。门合上后,轻微的失重感传来,董小倩下意识地伸手扶住了冰凉的金属扶手,身体有瞬间的僵硬。但她很快便意识到这只是一种寻常的上升过程,并非什么异状,于是慢慢放松下来,只是目光仍好奇地打量着这狭小空间顶部跳动的数字。电梯平稳而快速地上升,几乎听不到什么噪音。
走出电梯,历史文献阅览区呈现在眼前。这里比楼下大厅要安静许多,一种专注而肃穆的宁静笼罩着这片空间。只有书页被轻轻翻动的沙沙声、极轻微的键盘敲击声,以及远处偶尔传来的椅子移动的细微摩擦声。高大的书架如同沉默的巨人,整齐地排列着,上面密密麻麻地摆放着各种装帧的书籍,中文的、外文的,线装的古籍、精装的今着,浩如烟海,一直延伸到视野的尽头。
戚睿涵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一些,他能清晰地听到自己胸腔里传来的“咚咚”声。自从带着董小倩安然返回现代,一个巨大的疑问就如同幽灵般始终盘旋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他们改变了历史,那么,这个他们最终回归的“现代”,还是他们出发时的那个现代吗?历史的长河,是否真的因为他们这群意外闯入者的干预,而在那个关键的节点彻底改道?还是说,一切不过是他们经历的一场幻梦,历史的惯性强大到足以吞噬所有微小的扰动?
他目标明确,深吸一口气,仿佛要为自己注入勇气,然后径直走向标有“中国古代史·明顺”的那几排书架。他的目光如同探照灯,急切地在书脊上搜寻着。
白诗悦和袁薇显然也明白戚睿涵此行的真正目的,她们默契地交换了一个眼神,然后放缓了脚步,陪着董小倩在附近的书架间慢慢浏览,指着一些书名低声交谈,留给戚睿涵独自探寻和确认的空间。董小倩似乎也察觉到了戚睿涵身上那种不同寻常的紧张气氛,她安静地跟着白诗悦,目光却不时飘向戚睿涵所在的方向。
戚睿涵的手指在一排排或新或旧的书脊上划过。《明史》、《晚明史研究》、《明实录类纂》……这些熟悉的书名让他呼吸微微一窒。他抽出那本最为权威、也最为厚重的《明史》,翻开硬质的封面,快速浏览着目录。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思宗朱由检……一个个熟悉的帝王名号依次出现,相关的纪传、志表似乎也与他记忆中的明朝历史轮廓大致无二。他的心稍稍往下一沉,一股失望夹杂着荒谬的情绪涌上心头。难道……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徒劳?历史的洪流依旧沿着固有的河道奔腾,他们不过是几颗未能掀起任何波澜的小石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不,他不甘心。他将《明史》轻轻塞回原处,目光更加急切地搜寻。就在《明史》旁边,隔了几本其他着作的位置,一本同样厚重、封面设计风格类似,但书名却截然不同的书籍,如同磁石般牢牢吸住了他的视线——《顺史》。
这两个字,简洁,冰冷,却又蕴含着石破天惊的力量,像一道无声的霹雳,瞬间击中了他的视觉神经,让他几乎有些站立不稳。
戚睿涵的手指带着轻微的颤抖,小心翼翼地将那本《顺史》从拥挤的书架上取了下来。书籍的质感真实而沉重,封面是暗红色的底,仿佛凝固的血液,烫金的“顺史”二字苍劲有力,在阅览室明亮的灯光下反射着沉稳的光泽。他捧着这本书,如同捧着一件绝世珍品,又或是开启另一个世界大门的钥匙。他走到旁边供读者使用的长桌前坐下,将书平放在光洁的桌面上,几乎是屏住呼吸,翻开了扉页,然后是目录。
他的目光如同最精准的扫描仪,迅速锁定在目录的第一篇。
“第一篇,太祖高皇帝本纪”。
他的瞳孔骤然收缩。李自成,真的是李自成,他追随着,并肩作战过,又最终看着其登上至尊之位的那位“闯王”。
他强压下内心的翻江倒海,快速向后翻阅。目录中依次出现了他熟悉无比的名字:李岩、刘宗敏、高一功……李定国……还有吴三桂。他的目光在“吴三桂”的名字上停留片刻,注意到在《顺史》的列传部分,清晰地标注着“宁国公吴三桂列传”。不是那个引清兵入关、受封平西王的吴三桂,而是大顺朝的宁国公。这一个爵位称谓的差异,背后是截然不同的历史走向。
一股巨大的、难以言喻的战栗感如同电流般从他的脊椎升起,瞬间席卷全身,让他头皮一阵发麻。成功了……他们真的成功了,历史已经被彻底改写。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那些运筹帷幄的夜晚,那些生死一线的搏杀……所有的一切,都没有白费。满清没有入主中原,没有那二百多年的屈辱与沉沦,取而代之的是由李自成建立,并延续了数百年的大顺王朝。
他强忍着几乎要脱口而出的惊呼,继续埋头翻阅。他找到《顺史·舆服志》,想看看顺朝官服的样式;找到《顺史·兵志》,想了解顺朝军制的演变。书中使用的纪年也完全变了,“永昌”是李自成的年号,后面接着的是“宁晟”、“昭武”……这些都是顺朝后续皇帝的年号,对他而言陌生而又理所当然。
为了从更多渠道确认,戚睿涵掏出手机,迅速连接上图书馆的免费无线网络,打开了搜索引擎。他的手指在冰冷的屏幕上飞快地敲击着关键词:“清朝”、“1644年”、“李自成”、“大顺”、“山海关”。
搜索结果显示,网络上通行的历史叙述与这本纸质版的《顺史》完全吻合,细节甚至更为丰富: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入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最初因家眷被扣押而犹豫不决,但最终在李岩等人的劝说、李自成为表诚心诛杀违反军纪的刘宗敏,以及形势逼迫下,权衡利弊,率部归顺大顺。
随后,南明弘光政权在南京成立,初期一些大臣意图凭借江南财赋与大顺对抗,但在以史可法、马士英等有识之士的坚持下,南明朝廷最终审时度势,摒弃前嫌,与大顺结成了“抗清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对抗关外企图趁乱南下的清军。
明顺联军经过数年艰苦卓绝的战争,尤其是在正面战场和灵活机动的敌后战场(一些网络资料甚至明确提到了“敌后战场”这一具有现代色彩的军事概念)的密切配合与共同努力下,逐步扭转战局,最终于顺永昌五年(1649年)攻破清廷巢穴盛京,彻底灭亡了清朝。摄政王多尔衮死于盛京城外的乱军之中,这里的描述与他们当时在盛京城外所见到的混乱情形惊人地一致;接着是顺治帝福临及其母孝庄太后于宫中被迫自尽。
清亡后,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在一些残余的明朝顽固势力怂恿下,妄图撕毁盟约,暗杀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领袖,彻底剿灭农民军势力,导致短暂的明顺和平破裂,明顺战争爆发。此时的大顺军经过抗清战争的锤炼,士气正盛,势如破竹,于顺永昌七年(1651年)四月攻克南京,随后挥师北上,最终于同年八月攻破北京,朱由崧出降,明朝彻底灭亡,大顺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戚睿涵特别注意到了一个细节,无论是在手中的《顺史》,还是网络上的百科词条和几本权威线上历史着作的描述中,都提到了清军在战争后期,尤其是在保卫盛京的最后阶段,使用了“较为先进的火器”甚至“毒气”等“恐怖武器”,给联军造成了巨大的杀伤和困难,但这并未能扭转其最终败亡的命运。这无疑指向了他们在盛京遭遇的那支神秘武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