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神盾初鸣(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我来了米兰就不会垮掉》最新章节。

卢森堡,埃施市。

这座小城的天空,已经连续哭泣了整整一个星期。冰冷的雨丝不知疲倦地敲打着窗户,那单调而持久的“嗒、嗒”声,像是一台老旧节拍器,为这片灰色的世界打着沉闷而绝望的拍子。

王楚就坐在这节拍声里。他蜷在一把会呻吟的旧木椅上,身体的轮廓被窗外透进来的、毫无生气的灰光勾勒得有些模糊。他的公寓,是他坠落的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一个由一间卧室和一个狭窄客厅构成的、逼仄的盒子。空气里常年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属于旧建筑的潮湿气味,混杂着药膏和汗水的味道,成了他失败人生的背景音。

墙上贴着几张早已泛黄的照片,像是一座座指向过去的、孤独的路标。最显眼的一张,是他与阿扎尔在土伦杯上的合影。照片里的两个少年,笑得无畏而灿烂,眼神里盛满了对未来的狂妄想象,仿佛整个世界都将是他们肆意驰骋的游乐场。

而现在,镜子里那个22岁的年轻人,脸上却带着一种提前预支了半生风霜的憔悴。他眼窝深陷,下巴上冒着青色的胡茬,眼神浑浊,像一潭搅不动、也看不见底的死水。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T恤,右膝上紧紧缠绕的弹性绷带,像一道耻辱的烙印,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他赖以为生的这具身体,已经是一台布满了裂痕、濒临报废的机器。

他的手指,几乎是无意识地,在那条绷带上轻轻摩挲着。每一次触碰所引起的、那股熟悉的、钻心的隐痛,都在用最残酷的方式告诉他一个事实:他,已经被自己的身体彻底背叛了。

手机屏幕突然亮起,幽幽的光映在他疲惫的脸上。来电显示是一个来自中国的、再熟悉不过的号码——他的母亲,李芸。

他盯着那个号码,像盯着一个即将来临的、温柔的审判。他深吸了一口气,冰冷的空气像是带着无数根细小的针,刺得他肺部生疼。然后,他努力地、费力地将嘴角向上牵扯,试图挤出一个听起来会很温暖、很阳光的笑容,仿佛这样,那份虚假的暖意就能顺着电波,传递到数千公里之外的母亲耳中。

他在接听键上犹豫了足足三秒,那根手指仿佛有千斤重。最终,还是轻轻点了下去。

“喂,妈。”他的声音穿过漫长的距离,那份刻意营造的轻松,薄得像一层一戳就破的窗户纸。

“小楚,在那边还好不?训练还顺不顺利哦?”母亲那带着浓浓川味的温柔乡音,从听筒里流淌出来,瞬间击中了他内心最柔软、最不设防的角落。那熟悉的声调,带着家的味道,让他感到一阵温暖,随之而来的,是更加汹涌的思念和酸楚。

“好,都好,顺利得很。”谎言,已经成了他的一种本能。它顺着喉咙滑出,如此熟练,又如此苦涩。“队里最近成绩还可以,教练也还挺看重我的。”他说这话时,目光不受控制地飘向了墙角那个磨得起了毛边的旧运动包。包里那瓶快要见底的止痛药,正在无声地、疯狂地嘲笑着他的谎言。

电话那头短暂地沉默了。那几秒钟的安静,仿佛被无限拉长,王楚甚至能听到自己“怦怦”的心跳声,和电流里微弱的、属于母亲的呼吸声。

然后,李芸的声音再次响起,轻柔得像一片羽毛,却精准地落在了他最痛的地方:“小楚,你声音听起来好累哦。你给妈说实话,是不是……又伤到了?”

母亲的直觉,是一种从来不讲道理的超能力。它能洞穿一切距离、一切伪装,直抵他灵魂深处。

王楚脸上那点可怜的、摇摇欲坠的笑容,瞬间凝固了。他感觉自己像一个拙劣的演员,在最懂他的观众面前,被当场拆穿。他想继续辩解,但所有的话语都像被鱼刺卡住一样,堵在喉咙里,最终,只能化作一声连他自己都几乎无法察觉的、充满了挫败感的叹息。

“没得啥子大事,妈。就是前段时间训练强度大了点,膝盖老毛病,歇两天就好了。”他垂下眼帘,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更低沉,也更可信一些。但这个谎言,连他自己都骗不过去。

“小楚……”李芸的声音里,充满了那种被揉碎了、碾平了的心疼。那种只有母亲才能表达的、毫无保留的关爱,通过电波,变成了一只温柔的手,想要抚平他的伤痛。“你要是觉得太累了,撑不住了,就回来嘛,莫在那边一个人硬撑。家里的门,随时都给你开起的。你爸那个馆子,现在生意好得很,你要是想,就回来帮他。或者你想做点别的啥子,我们都支持你。”

这句满含爱意的温情话语,此刻听在王楚耳中,却像一把最锋利的、淬了蜜的刀子,狠狠地扎进了他内心深处那点名为“天才”的、早已千疮百孔的骄傲。

回家?

放弃足球?

在亲戚朋友、街坊邻居们那种同情又惋惜的目光中,默认自己是一个从云端摔进泥潭的、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他感觉一股无法言喻的苦涩液体,从胃里猛地涌上喉头。他用力地、狠狠地咽了下去,那滋味比他吃过的任何药片都要苦。

“我没事的,妈,真的。”他强忍着鼻腔里汹涌的酸涩,声音里带上了一丝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剧烈的颤抖。“我还年轻,我还有机会的。我不得放弃。”他说这话时,目光死死地钉在那张与阿扎尔的合影上。照片上那个曾经光芒万丈、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自己,如今看来,是那么的陌生和遥远。

“晓得,晓得。”电话那头的李芸,敏锐地察觉到了儿子的固执,她不再多劝,声音里是无条件的包容与理解。“我和你爸都晓得你心气高。我们一直都为你骄傲,不管你做啥子决定。我们就是想你娃,能开开心心的,健健康康的。”

通话结束了。王楚无力地放下手机,感觉全身的力气都被抽空了。巨大的疲惫和空虚感,像潮水一般,从四面八方将他淹没。他缓缓地走到墙边,手指的皮肤因为常年踢球而显得有些粗糙,他用这根手指,轻轻地、眷恋地,抚过那张合影。

2008年,他17岁。耳边,仿佛又响起了当年梅斯青训总监丹尼斯·谢弗在他签约时对他说的话。那位白发苍苍、眼神锐利而慈祥的法国老人,曾穿着一身郑重的西装,用力地拍着他的肩膀,用一种斩钉截铁的、不容置疑的语气说:“王,记住今天。这是你征服欧洲的开始。你的天赋,不应该被埋没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

谢弗当时眼中的欣赏和期待,是那么的真诚,那么的坚定。他真的相信,这个来自遥远东方的少年,会成为下一个震惊欧洲足坛的亚洲奇迹。

而现在,这句曾经让他热血沸腾的期许,听来,却字字诛心。

手机的震动,像一条烦人的虫子,将他从回忆的深渊中惊醒。屏幕上跳动着“菲利普·勒克莱尔”的名字。他的经纪人,一个曾经信誓旦旦要将他运作到五大联赛、如今却只能为他在卢森堡联赛讨生活的法国人。

“王,我的朋友,你想得怎么样了?关于米兰的那个邀请。”菲利普的声音里,透着一股压抑不住的急切,那急切中,混合着最后一搏的期望和生怕他拒绝的不安。

“还在想。”王楚的回答,简短,乏力,像一块被雨水浸透了的海绵。

“别想了,伙计!上帝!这还用想吗?”菲利普的声音瞬间拔高了八度,像被踩了尾巴的猫,“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了!你明白吗?最后的机会!而且,说实话,你现在的情况……”他似乎也觉得自己的话过于刺耳,声音又轻了下来,但每一个字都像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王楚的心上,“……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王楚直接挂断了电话。他不需要菲利普来提醒他,他有多么糟糕。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他的伤病越来越频繁,状态越来越不稳定,他甚至感觉,自己快要连在卢森堡这样的低级别联赛都难以立足了。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他的职业生涯,很快就会像一支燃尽的蜡烛,悄无声息地熄灭。

可是,那个来自米兰的邀请,真的是一个机会吗?还是一场精心包装的商业秀,把他当作一个用来开拓中国市场的、廉价又好用的工具?邀请函上那些冰冷的、充满了商业术语的措辞,让他感到一种被物化、被估价的不适。

带着这些无法排解的疑问和深入骨髓的忧虑,王楚躺倒在床上,陷入了不安的睡眠。窗外的雨声,成了他梦境的背景音。在梦里,他又回到了那个阳光明媚的土伦杯赛场,年轻的他带球如风,轻松写意地晃过一个又一个防守队员,然后用一脚石破天惊的弧线球,将皮球送入球门的死角……

第二天清晨,雨停了。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被雨水洗刷过的、干净的、混合着泥土与青草芬芳的气息。

王楚比所有人都更早地来到了埃施青年人俱乐部那片简陋的训练场。他想在正式训练开始前,和自己那条不争气的右膝,做一次“和平谈判”。

他小心翼翼地跑动,拉伸,每一个动作都像是在拆解一颗世界上最精密的炸弹,生怕稍有不慎,就会引爆那熟悉的、毁灭性的疼痛。训练场边的几只麻雀,在湿润的草地上无忧无虑地跳跃觅食。它们那份自在和轻盈,深深地刺痛了王楚的眼睛。他多想像它们一样,可以不受这具沉重肉体的束缚,自由地奔跑和飞翔。

队友们陆续到达,他们都笑得很开心,足球对他们而言,是紧张生活之余的热爱和消遣,而不是一份沉重的、压得人喘不过气的职业枷索。

主教练杰夫·赛班,一个典型的、身材微胖的卢森堡中年男人,拍了拍手,用他那带着浓重口音的法语,宣布训练开始。“今天我们进行一些基本的传接球训练和小场地对抗。”赛班的目光落在王楚的膝盖上,那眼神里带着一种习惯性的关切,和一丝不易察察觉的、早已不抱希望的疏远,“王,你感觉怎么样?能参加全部训练吗?”

“没问题,教练。”王楚点了点头,尽管他的膝盖正在用一阵阵的酸痛,向他发出强烈的抗议。他强迫自己挺直腰板,像一个即将奔赴刑场的士兵,不想在任何人面前,显露出哪怕一丝一毫的软弱。

训练开始。在最基础的传接球环节,王楚依旧是场上最耀眼的那个。他与生俱来的、那种对足球的掌控力和非凡的球感,是上帝赐予的礼物,即便经历了再多伤病,也未曾完全磨灭。队友们对他细腻的技术仍然充满了敬佩,时不时会因为他的一脚妙传,或是一个举重若轻的停球,而发出由衷的赞叹。

然而,当训练转向更激烈的小场地对抗时,噩梦,如期而至。

场地变小,节奏加快,身体对抗增强。每一次急停,每一次转身,每一次变向,都像是一把钝刀,在他那脆弱的右膝上反复切割。他开始感到右膝的不适在急剧加剧,像一个不断被注入空气的气球,濒临爆炸。

就在一次并无激烈身体冲撞的、试图转身摆脱的跑动中,他的右膝,突然传来一声他再熟悉不过的、令人作呕的闷响。

紧接着,是刺骨的剧痛!

那种痛感,像一根烧红的铁钎,被狠狠地、旋转着,从他的膝盖,直通大脑皮层。他眼前猛地一黑,身体瞬间失去了所有支撑,痛苦地、狼狈地跪倒在湿漉漉的草皮上。他的右手本能地、死死地抓住了自己的膝盖,脸上所有的肌肉都因为剧痛而扭曲在一起,额头上瞬间渗出了豆大的冷汗。

“王!”队医立刻跑了上前来。他还是那个年轻的、经验有限但态度认真的卢森堡小伙子。“又是右膝?”他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检查着王楚的膝盖,眉头紧紧地锁成了一个川字。

王楚咬着牙,用力地点了点头。他的眼中,充满了无法言说的屈辱和痛苦。他感到一阵深深的、令人窒息的无力感,那种对自己身体彻底失去控制的恐惧和绝望,像一张大网,将他牢牢罩住。

主教练赛班走了过来,低头看了一眼王楚的情况,只是无奈地、甚至有些麻木地摇了摇头,然后对队医说:“简单处理一下,今天你就到此为止吧,王。回去好好休息,别勉强。”他的语气里,既有关心,也有一丝难以掩饰的、早就预料到如此的失望。

王楚抬起头,费力地扫了一眼周围队友们的表情。

他看到了同情,看到了惋惜,但更多的,是一种他最害怕看到的、早已司空见惯的漠然。那不是恶意,却比任何恶意的眼神都更伤人。那是对一个“易碎品”的无奈,是对一个注定无法在关键时刻依赖的队友的习惯性忽视。有些队友,甚至已经不再停下来多看他一眼,只是匆匆瞥过,然后继续投入到训练中去,仿佛他这次的倒下,不过是训练中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可以被忽略不计的小插曲。

这种被集体、被习惯性忽视的感觉,比膝盖里那把正在旋转的刀子,还要难以忍受一万倍。

在队医的搀扶下,王楚一瘸一拐地离开了训练场。他拒绝了队医开车送他回家的提议,坚持要自己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公寓。他需要这段独处的时间,来消化、来面对这份混杂了身体疼痛的折磨、母亲温情的刺痛,以及现实残酷的重击——这三重刺激所带来的、深入骨髓的屈辱和绝望。

当晚,王楚站在公寓那面布满了水渍的浴室镜子前。他看着镜子里的自己。镜中的那个年轻人,眼神空洞,面容憔悴,右膝上那圈刺眼的绷带,像一道无法磨灭的耻辱烙印。这就是他,这就是曾经那个被无数人寄予厚望的“中国阿扎尔”,这就是曾经那个被誉为“亚洲希望之星”的天才,如今的现状。

他的目光,落在了洗手台上那瓶几乎要被他吃空的止痛药上。那是他这几个月来,最亲密、也最忠实的伙伴。他拿起药瓶,倒出一粒白色的药片,端详了片刻,然后又放了回去。

药物,只能暂时麻痹他的神经,却无法解决问题的根源。他需要的不是止痛药,而是一个真正的解决方案,一个能够让他重新站起来的机会。

他拿起手机,用一种前所未有的、冷静的、甚至可以说是冷酷的决心,拨通了菲利普的电话。电话只响了一声,就被迅速接起。

“菲利普,”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像是在宣读一份不容更改的判决书,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订机票。我们去米兰。”

他停顿了一下,对着镜子里那个狼狈不堪的自己,一字一句地说道:“无论结果如何,我总不能……就这样烂死在这里!”

就在王楚与自己的命运做着最后殊死搏斗的同一时间,在欧洲的另一个角落,一场被称之为“巴尔干德比”的世界杯预选赛,正在保加利亚主场那座喧嚣如火山的球场里上演。

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乎出线形势的足球比赛,这更是一场在绿茵场上进行的、承载了两国之间复杂历史和民族情感的、没有硝烟的代理人战争。

比赛进行到第88分钟,场上比分依旧是1-1。AC米兰的中场铁闸、塞尔维亚国家队的场上队长内马尼亚·马蒂奇,像一座移动的黑色灯塔,在中场组织着球队最后的、也可能是最致命的一次攻势。他的身躯高大而稳健,每一次触球、每一次传球,都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力量感和控制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的一脚精准直塞,撕开了保加利亚的防线。塞尔维亚前锋心领神会,突入禁区,在防守队员的干扰下,奋力完成了一脚劲射!

皮球,结结实实地打在了保加利亚后卫明显张开的、处于非自然位置的手臂上。一个无可争议的、足以决定比赛胜负、甚至决定两队世界杯命运的点球!

然而,当值主裁判,来自英格兰的“名哨”马丁·阿特金森,只是冷漠地、不带任何表情地摆了摆手,示意比赛继续。

“手球!这绝对是手球!你看不到吗?!”马蒂奇像一头被激怒的雄狮,第一个冲向裁判,他的脸因为愤怒而涨得通红,眼中充满了不可置信的火焰。他用手反复比划着手球的动作,试图让这位英格兰裁判理解这个判罚有多么荒谬。但阿特金森的表情,像一块来自巨石阵的花岗岩,冷硬,坚决,不为所动。

就在塞尔维亚全队还在围着裁判激烈申诉的瞬间,保加利亚人发动了闪电般的、致命的快速反击。他们的前锋在禁区内接到传球,冷静地将球推入网窝。

2-1!绝杀!

终场哨响,马蒂奇的脸上写满了愤怒、不甘与无力。他知道,这场因为一次明显误判而导致的失利,几乎宣判了他们塞尔维亚的世界杯梦想的死刑。

远在米兰,林志华在他位于市中心顶层、可以俯瞰整个米兰夜景的豪华公寓里,通过一块几乎占据了整面墙的巨幕电视,看完了整场比赛。

作为AC米兰的主席,他自然格外关注自己麾下球员在国家队的表现。看到马蒂奇和他的祖国遭遇了如此赤裸裸的不公,他的眉头紧紧锁了起来。

但他没有像普通球迷那样,在社交媒体上咒骂裁判,也没有简单地将这一切归咎于运气。他的反应,冷静、迅速,且极具条理性,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战略家,在思考如何将这次危机,转化为一次展示力量的契机。

他拿起桌上一部经过特殊加密的卫星电话,拨通了一个没有存储姓名的号码。

电话很快被接通,对方没有说话,只是安静地等待着指令。

“启动‘神盾’一级响应。”林志华的声音冷静得像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目标:塞尔维亚对保加利亚,第88分钟手球争议。我需要在三小时之内,看到一份完整的、基于纯技术分析的独立判罚报告。”

电话那头传来一声简短的、机械的“收到”,随即挂断。林志华放下电话,目光重新回到屏幕上。

这个被他命名为“神盾”的项目,是林志华在上赛季AC米兰多次遭遇裁判的不公判罚后,利用“晨曦投资”的资金和资源,秘密启动的一项“黑科技”计划。它隶属于“晨曦投资”旗下一个对外保密的部门,由一群从硅谷和世界各地网罗而来的、最顶尖的技术专家、数据分析师和体育法律顾问组成。其核心目标,就是利用最先进的影像分析技术和大数据算法,为足球比赛中那些充满了争议的、模糊不清的判罚,提供一份绝对客观、科学、且不容辩驳的“技术审判书”。

在米兰总部一处地图上不存在的、安保级别极高的隐蔽楼层,“比赛战术与判罚分析中心”在接到指令的瞬间,已经全速运转起来。

这是一个充满了未来感的宽敞空间,墙上挂满了各种尺寸的大屏幕显示器,空气中只有高性能计算机风扇发出的、低沉的嗡嗡声。技术团队负责人大卫,一位三十五岁左右、戴着黑框眼镜的技术天才,正站在巨大的中央操作台前,沉着地指挥着他的团队。

“好了,团队,我们有一个一级响应任务。”大卫的声音清晰而有力,在安静的空间里回荡,“塞尔维亚对保加利亚,第88分钟手球争议。我需要所有可用的影像资料,越多角度越好,特别是我们自己部署在场馆的‘鹰眼’高帧率镜头。”

不同于普通的电视转播信号,“神盾”项目在全球各大主要足球场馆,都通过各种方式,秘密部署了属于自己的、远超电视转播标准的超高帧率摄像设备。这些设备被伪装成各种样子,隐藏在看台的各个角落,通过加密的卫星网络,将最原始、最清晰的数据,实时传回米兰总部。

“我们有六个不同角度的高清影像,”一位技术员迅速报告,声音中带着一丝兴奋,“包括两个电视转播从未给出的、完美的侧后方角度。特别是这个角度,完美地捕捉到了皮球接触手臂的完整瞬间。”

“很好,全部导入系统,开始进行三维动态重建。”大卫命令道,他的手指在触摸式操作台上快速地移动,调整着各种复杂的参数。

在一面巨大的主显示屏上,那个争议的瞬间被无限放慢,然后,通过强大的人工智能算法,开始进行3D模型的重建。这项技术,能够精确地还原出当时球场上每一位球员的动作、姿态和皮球的运行轨迹,提供一个比任何肉眼观察都更客观、更精确的“上帝视角”。系统自动标记出球员身体的数百个关键关节点和皮球的三维坐标,创建出一个可以360度无死角旋转、缩放的、完整的虚拟三维场景。

“看这里,”大卫指着屏幕上那个被放大了无数倍的、由无数数据点构成的防守球员的“数字幽灵”,他的眼神中充满了专业人士的洞察力,像一位顶尖的外科医生在向学生们展示一处极其微小的病灶,“当皮球接触到防守球员的手臂时,他的手臂明显处于‘非自然扩大身体防守面积’的姿态,并且,看这个细节,他的手臂有一个主动迎向来球方向的、极其微小的移动。根据国际足联最新的手球规则解释附则B-12条款,这是一个100%的点球犯规。这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模棱两可的边缘案例,而是一个基于规则的事实。”

他将画面再次放大,3D模型清晰地显示,防守球员的手臂不仅扩大了身体的轮廓,而且在皮球飞来的时候,有一个微小但明确的、主动的、向前伸出的动作。

团队的法律顾问,一位穿着考究西装、神情严肃的中年意大利人,走上前来,仔细地观察着屏幕上的分析结果。他点了点头,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说:“根据规则4.3条A款,当防守球员的手臂处于非自然位置,并且阻挡了明显将要进入球门的球的运行轨迹时,应该判罚点球并出示红牌。这个案例,完全符合这一标准。特别是考虑到防守球员手臂的主动移动,这更加强化了犯规的性质。从法律角度看,这是一个明确的、重大的误判。”

不到三小时,一份装帧精美、内容详尽的《独立判罚分析报告》被加密发送到了林志华的办公桌上。报告包含了多角度高清截图、可以交互操作的3D模拟图,以及国际足联相关规则的逐条引用。结论清晰明确:这是一次足以改变比赛结果的、100%的误判。

报告的封面上,印着一个由盾牌和眼睛组成的、简约而有力的图形设计——“神盾计划”的标志。

林志华仔细阅读了这份报告,他的表情严肃而专注,眼神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这份报告,不仅仅是对一次争议判罚的分析,更是“神盾计划”的第一次实战能力展示和压力测试。

阅读完毕后,林志华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没有让AC米兰官方出面,那会显得立场偏颇,容易引发不必要的争端。他授意与“神盾计划”有深度合作关系的、一个在欧洲享有盛誉的、以专业和客观着称的独立足球战术分析网站——“The Tactical View”,将这份报告的精简版,公开发布。

“确保报告的语言绝对专业和客观,”林志华通过加密通讯,向负责执行的团队下达了指示,声音冷静而坚定,“不要带有任何情绪化的评论或者是指责性的词汇。让数据、图像和规则自己说话。这只是一次试运行,我们需要评估公众和媒体对这种纯技术分析方式的反应。”

几个小时之后,“The Tactical View”网站在最醒目的位置,发布了这份报告。标题简单而直接:《技术分析:塞尔维亚vs保加利亚,第88分钟手球争议》。报告的语言,专业、严谨、客观,没有任何情绪化的词汇,只有事实、数据和对规则的冷静解读。

网站的编辑在发布这份报告时,特别用一段按语,强调了这种分析方法的创新性和革命性:“我们采用了最先进的3D动态捕捉和三维重建技术,结合国际足联最新的规则解释,对这一关键的争议判罚,进行了一次纯粹的、客观的、科学的分析。请注意,这不是一篇基于情感或立场的评论文章,而是一份基于技术和规则的事实陈述。我们相信,这种方式,可能会为未来我们讨论足球争议,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这份报告,像一颗被投入了平静湖面的深水炸弹,瞬间在欧洲的社交媒体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塞尔维亚的球迷和媒体,如获至宝,欣喜若狂,他们疯狂地转发这份报告,并以此为最坚实的证据,痛斥当值主裁的“黑哨”行为。“看!这就是证据!白纸黑字的科学证据!”一位着名的塞尔维亚体育记者在社交媒体上激动地写道,“这不是主观判断,这不是个人感觉,这是科学分析!我们被公然抢走了一个决定命运的点球!”

虽然无法改变比赛的结果,但这份报告提供的客观、科学的证据,让塞尔维亚人的抗议,不再只是无力的、情绪化的发泄,而是变成了有理有据的、不容忽视的质疑。塞尔维亚足协,甚至正式引用了这份报告,向国际足联和欧足联,提出了措辞强硬的官方抗议。

“这是我从业二十年来,见过的最专业、最详尽、也最令人信服的一次判罚分析,”一位在欧洲享有极高声望的、头像旁边带着蓝色认证标记的足球评论员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你‘这是一个错误的判罚’,而是通过普通人也能看懂的技术手段和严谨的规则解释,清晰地向你展示了,为什么这是一个错误的判罚。这种分析方式,可能会永远地改变我们讨论足球争议的方式。”

就连一些中立国家的媒体和专家,也开始高度关注这份报告,他们开始认真地讨论其中所展示的技术细节和全新的分析方法。“The Tactical View”网站的流量,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激增了数十倍,成为了整个欧洲足球圈内最热门的话题。

评论区里,充满了各种激烈的讨论。有人质疑这种技术的准确性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更多的人,则对这种客观、公正的分析方法,表示了强烈的赞赏和支持。

“如果我们已经拥有了这样可以减少人为错误的技术,为什么不尽快地在比赛中使用它呢?”一位读者评论道,这条评论获得了数千个点赞,“这可以让比赛变得更加公平,让球员的努力不被一次误判所葬送。”

“但这会破坏足球的流畅性和不可预测性,”另一位持保守观点的读者反驳道,“争议和讨论,本身也是足球魅力的一部分。我们不希望足球变成一场由机器控制的游戏。”

这种激烈的、深度的讨论,正是林志华希望看到的。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像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逐步地、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对于足球判罚的传统看法,为未来可能到来的、更深刻的改革,铺平道路。

在米兰,林志华冷静地、像一个局外人一样,观察着这一切。他评估着“神盾计划”这第一次鸣响,所带来的舆论效果和潜在影响。他坐在办公室里,面前的多个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大媒体和社交平台的舆情数据和反应。他的表情平静而专注,眼神中闪烁着战略家的、深邃的光芒。

这只是一个开始,一次小规模的、试探性的行动。但它已经清晰地展示了,技术和数据,在足球这个看似传统、保守的领域里,所蕴含的、颠覆性的潜力。林志华知道,真正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时间、耐心,以及一步一步推进的、精妙的策略。

“神盾计划”的真正目标,远不止于分析一两次争议判罚。林志华的终极愿景是,通过这种绝对客观、科学、透明的分析,逐步地、不可逆转地,推动整个足球判罚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为人为因素所带来的不公和争议。这是一个无比宏大,也无比复杂的史诗级目标,它需要时间、资源和策略的完美配合。

而今天,这个伟大的计划,终于迈出了它的第一步,发出了它的第一声鸣响。整个欧洲足坛,第一次,感受到了这种来自第三方技术力量的、前所未有的冲击。

这是一个微小,但意义重大的开始。一个可能会在未来,改变足球这项运动的契机。

林志华关闭了所有的屏幕,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米兰的璀璨夜景,在他面前徐徐展开,万家灯火,如同星河。他的嘴角,不易察觉地,浮现出了一丝满意的微笑,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

“第一步,”他轻声说道,像是在对自己,也像是在对这个星光下的城市,“仅仅是,第一步。”

米兰马尔彭萨机场,一个被明媚阳光浸泡的下午。

航站楼内人流如织,各种语言的交谈声、行李箱轮子滚过大理石地面的“咕噜”声,以及机场广播里那不带任何情感的提示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属于现代都市的、喧嚣而繁忙的交响乐。

在这片喧嚣之中,王楚和他的经纪人菲利普·勒克莱尔,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像是两个误入了这首交响乐的、不和谐的音符。

王楚穿着一件最简单的灰色T恤和一条洗得有些发白的牛仔裤,背上是一个看起来很旧的、带子都起了毛边的背包。他右腿上那圈厚厚的膝盖绷带,在牛仔裤的包裹下,依然若隐若现,像一个无法隐藏的秘密。他的表情,是一种混杂了疲惫、警惕、期待和深深怀疑的复杂混合体,像一个在沙漠中跋涉了太久,突然看到海市蜃楼,却又不敢相信自己眼睛的旅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