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袁绍军的劝降书(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赤火汉末魂》最新章节。
周围的社员也跟着附和,有人已经开始数能分多少枚。陈烬闻讯赶来,看着那坛铜钱,却摇了摇头。
“埋回去。” 他让张佳庆找了块青石板,盖在陶罐上,又让人在旁边插了块木牌,上面写着:“此处有财,归后来人。”
李狗子急了:“陈先生,这不是白捡的吗?咱们的日子还紧巴着呢!”
陈烬指着正在翻地的社员们,他们的锄头正一下下扎进硬土,汗水顺着脊梁往下淌:“咱们要的不是现成的钱,是能挣钱的本事。今天分了这坛钱,明天坐吃山空,还是得饿肚子。可要是把地种好,学会织布、打铁,咱们自己就能造出比这铜钱更金贵的东西,还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
他蹲下来,捡起枚铜钱,又捡起旁边一颗饱满的棉花籽:“你看,这铜钱生不出棉花,可这籽能长出棉絮,织成布,让大家过冬不挨冻。哪个更实在?”
李狗子看着手里的铜钱,又看看地里的棉花苗,慢慢低下了头:“俺懂了,陈先生。”
后来,那片埋着铜钱的地长出了公社最好的棉花。
秋末收棉时,雪白的棉絮堆成了小山,孟瑶带着妇女们用新造的织布机纺线织布,织出了公社第一匹细布。
那布光滑柔软,比绸缎结实,比麻布细腻,社员们用它给老人和孩子做了棉衣,穿在身上暖乎乎的。
谁也说不出这匹布值多少铜钱,但所有人都知道,它比那坛埋在地下的钱珍贵百倍 —— 因为那是用自己的手,从地里 “长” 出来的财富。
就在细布刚织好的时候,公社里起了点小风波。
几个站岗的青壮找到孟瑶,说站岗的工分比耕作的少,想换去种地。
“天天站在隘口吹风,还不如去地里干活实在,” 一个叫王虎的后生嘟囔着,“同样是挣工分,凭啥他们能多两三分?”
孟瑶正拿着工分册核对,闻言便去找秦狼。秦狼听完,没发火,只是让她把所有站岗和耕作的社员都叫到山顶。
山顶能看到整个公社的全貌:东边的轮垦区里,社员们正在收割棉花;西边的粮仓旁,妇女们在晾晒粮食;远处的修造坊冒着青烟,张佳庆大概又在打新工具。
“你们看清楚了,” 秦狼指着耕作区,声音洪亮得像敲钟,“没有他们种粮、织布,咱们手里的连弩再锋利,站得再直,也得饿肚子、受冻。可反过来,”
他又指向隘口的方向,“要是没有咱们站岗放哨,袁绍的兵、士族的狗腿子闯进来,他们种得再多、织得再好,也得被抢光,甚至丢了性命。”
他走到王虎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站岗的和种地的,就像人的两条腿,缺了哪条都走不远。工分看着差了点,可功劳是一样的,少了谁都不行。”
孟瑶在一旁翻开工分册,用炭笔在扉页上加了行字:“岗不同,功一样。” 她举着册子给大家看:“从今天起,站岗的工分和耕作的拉平,都是十分。但有一条,站岗的要瞪大眼睛,种地的要使出力气,谁也不能偷懒 —— 因为咱们的功,都记在公社的账本上,也记在每个人的心里。”
第二天换岗时,王虎主动给耕作区的李狗子递了瓢水:“狗子哥,地里活累,多喝点。” 李狗子接过来,又回赠了个烤土豆:“你们站着也不轻松,垫垫肚子。”
阳光下,站岗的青壮握着连弩,目光警惕地望着远方;地里的社员挥着锄头,汗水滴进肥沃的泥土里。两条腿走路,果然稳当。
陈烬站在棉花地旁,看着这一切,手里的 “赤火手记” 又添了新内容:“能让人弯腰的,不是铜钱和官帽,是饿肚子的苦;能让人挺直腰杆的,不是刀剑和绸缎,是自己种的粮、自己织的布,是知道自己的每一分力气都没白费。”
风拂过棉田,雪白雪白的棉絮轻轻摇晃,像在为这段话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