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张佳庆的匠心(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赤火汉末魂》最新章节。

消息很快传开,赤火军将士闻讯,无不欢欣鼓舞,士气大振。青鸾鸣镝,赤鳞护体,修造坊的匠心,终于化为了实实在在的强大力量。

青鸾弩与赤鳞甲的成功并未让张佳庆和他的修造坊停下脚步。

武器的锋锐需得以投送,甲胄的坚实需得以维系,这一切都离不开一条强壮而高效的“脉络”——后勤运输。

赤火谷地处山峦之间,道路崎岖,传统的牛马车辎重队行进缓慢,且极易遭袭,成为制约军事行动的一大痛点。

张佳庆再次将自己埋首于那本已被翻得毛了边的《赤火手记》中。

他没有去幻想那些远超当前工艺水平的“神物”,而是将目光投向其中关于“省力”、“坚固”、“适应性地形”的基础原理阐述。他的思路异常清晰:立足现实,解决最迫切的问题。

他的目光,落在了最普通、也最常见的运输工具——独轮车之上。

“这东西,一个人就能推,窄路也能过,就是太容易坏,装不了太多,走烂路还颠得厉害,费人费力。”张佳庆指着坊里一辆旧独轮车,对马钧和几个老工匠说道,“咱们就琢磨它。”

一场针对独轮车的“精工改良”悄然展开。

材质的革新:车架不再使用易弯易裂的普通木材,而是精选韧性极佳的老榆木或栎木,关键承重部位如车轴连接处、支腿等,则请铁匠铺帮忙,用烧红的铁条紧紧包裹煅打,形成坚实的加固圈。

车轮的改进:车轮直径被加大,这使得越过沟坎障碍更为省力。

但最大的妙处在于轮缘——张佳庆和马钧试验了多种材料,最终采用了多层厚牛皮钉覆包裹的方案,极大地增加了耐磨性和减震效果,推行时噪音也显着降低。

“往后……若……若有条件,或许……能换成铁箍。”马钧结结巴巴地补充道,眼里闪着光。

结构的巧思是最见功力之处。张佳庆根据推车夫的实际经验,设计了一套双肩背带系统。

车夫可将背带套在肩上,利用身体的力量分担手臂的推力,长途跋涉时能节省大量体力。

同时,他在车架底部增加了一个可活动的平衡支架,停车歇息或装卸货物时,只需轻轻一踢,支架便能落地稳住车身,无需费力寻找垫石或一直用力扶着,单人操作变得极为便捷。

经过反复测试、修改、再测试,新型独轮车终于定型。当第一批新车交付后勤队伍使用时,立刻引起了轰动。

士兵和民夫们发现,这新车推起来轻省多了,尤其是在爬坡和崎岖路面上,肩带一扣,能用上腰腿的力气。装载量也因为结构加固而有所提升。停车休息时,再也不用狼狈地找地方倚靠,支架一放,稳如磐石。

很快,这种结实、耐造、能驮能扛、不挑路的家伙就得了个响亮又亲切的绰号——“铁驴车”。

徐文负责统筹后勤,对此感受最为深刻。

他看着一队队“铁驴车”驮着粮草军械,灵活地穿梭于山谷之间,运输效率肉眼可见地提升,不由得对前来询问使用反馈的张佳庆感慨道:

“佳庆啊,你这‘铁驴’,不吃草料不鸣叫,任劳任怨,堪比给我赤火添了无数无声的驮马!此物于大军而言,功莫大焉!”

张佳庆听着徐文的夸赞,只是习惯性地搓着那双粗糙的大手,脸上露出憨厚甚至有些局促的笑容,仿佛这巨大的成功与他关系不大。

“能帮上大伙就好,”他声音依旧低沉,带着工匠特有的实在劲儿,“叫啥都行,‘铁驴’……挺贴切。”

在他身后,一辆辆“铁驴车”正满载物资,沿着山道稳健前行,如同为赤火的兵锋装上了不知疲倦的铁蹄,默默支撑着前方的每一次出击与坚守。战争的形态,正在这些看似微末的革新中,悄然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