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新装破敌胆(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赤火汉末魂》最新章节。

“佳庆,你的想法很好,忧虑更是切中要害。”陈烬首先充分肯定,“工匠之魂,就在于这永不止步的探索。你所指的这些(他指了指手记上的重型器械和火药),确是未来方向,但饭要一口一口吃。”

他话锋一转,变得极其务实和具有指导性:

1. “关于火药, 暂时不要好高骛远去搞大型抛射。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优先攻关‘雷火罐’(一种原始的手榴弹或爆破罐)。”陈烬神色严肃,“但要切记,此物极其危险,研制、试验、储存都必须划定绝对隔离的区域,制定最严格的安全规程,参与人员务必精挑细选,绝对保密!我们要的是能握在手里的惊雷,不是烧了自己家的火。”

2. “至于你担心的产能和质量, 光靠老师傅手把手教,累死也解决不了。”陈烬看向旁边的徐文和林枫(闻讯赶来),“徐先生,林枫,你们要全力协助佳庆。”

“我们需要推行‘标准化’和‘流水线’。”陈烬解释道,“将一把弩、一副甲,拆解成最细的部件。每一个部件的尺寸、用料、工艺,都制定出明确无误的标准,写成章程,刻成样板。”

“然后,将工匠按工序分组。专人负责专岗,有的人就专门锻造甲片,有的人就专门打磨弩机,有的人就专门编缀皮革。一个人反复只做一个部件,更容易熟练,效率更高,质量也更稳定。最后再由老师傅组装校验。这样,就能用更少的大匠,带动更多的学徒,产出更多、更一致的装备。”

3. “资源问题, 我会让侯三加大力度,寻找新的矿脉,尤其是优质的铁矿和煤矿。同时,你们修造坊也要和铁匠铺紧密合作,改进炼铁术,想办法提升铁水的品质和产出。”

陈烬的一番话,如同拨云见日,为张佳庆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标准化、流水线……这些词汇他第一次听说,但其中的道理,他一点就透。这不再是单纯依靠某个大匠的灵光一现或个人手感,而是试图将精湛的技艺,转化为一种可以复制、可以推广的生产体系!

张佳庆眼中的迷茫和忧虑渐渐被一种豁然开朗的兴奋所取代。他依然觉得前路艰难,但社长已经为他指明了方向,并且派来了最强的助力。

他不再是那个只知埋头苦干的匠人头领了。社长的期望和现实的压力,正推动着他,向着一个统筹规划、管理整个军工生产体系的真正“坊主” 蜕变。

“俺……俺明白了!”张佳庆重重地点了点头,眼神重新变得坚定起来,“请社长放心,俺一定和徐先生、林处长好好合计,把这‘标准化’、‘流水线’弄起来!把‘雷火罐’稳妥地搞出来!”

修造坊内,往日里各自为政、叮叮当当杂乱无章的敲打声,正被一种新的、更具规律性的节奏所取代。空气里弥漫着炭火、热铁和桐油的味道,却也多了一丝以往不曾有的、近乎严苛的秩序感。

转型的阵痛,远比陈烬预想的更为剧烈。

在徐文提供的理论框架和林枫带来的部分边军粗糙经验的结合下,一份厚厚的、图文并茂的《工械制式》草案摆在了所有大匠面前。

草案里,小到一枚弩机悬刀的厚度,大到一副赤鳞甲的身甲围度,都有了明确的规定。尺寸、材质、淬火工艺,甚至误差范围,都被白纸黑字地标定下来。

“胡闹!”一位头发花白,专精制弩的老师傅当场就拍了桌子,“每根木材的纹理都不一样,每块铁胚的软硬都有差别!全靠手上功夫随机应变,才能做出最好的弩!全都定死?那做出来的东西还能有灵性吗?这是死物!”

类似的反对声不绝于耳。工匠们的骄傲在于从头到尾掌控一件精良作品的诞生,如今却要他们只重复其中一道工序,无异于斩断他们的手脚。

徐文没有直接反驳,而是拿起两把外形相似、却由不同师傅打造的旧弩。“王师傅,李师傅,您二位都是坊里顶尖的匠人。请问,若这把弩的弩臂断了,能用另一把的替换吗?”

两位老师傅仔细比量了一下,摇了摇头:“弧度、榫眼略有差异,强换上去,轻则影响精度,重则可能炸膛。”

“战时,弩臂损毁,却因无法快速更换而致使整弩报废;兵士负伤,甲片破损,却因制式不一而无备件可补。”

林枫的声音沉稳,带着战场下来的肃杀气,“诸位师傅的手艺,顶尖的,做出来的自然是传世精品。但我们要的不是一百把传世精品,而是一万把、十万把能在战场上可靠杀敌、坏了能立刻拆补维修的杀人械!赤火要活下去,需要的是后者。”

陈烬最终力排众议,选择了支持变革。《工械制式》正式颁布,同时,在几个生产组开始试行“流水作业”。

阻力化为了具体的困难。制作弩身的老匠人总觉得负责绞合弓弦的徒弟力道不对;锻造甲片的壮汉抱怨送来的铁料碳含量时高时低,达不到“标准”要求;而负责最后组装弩机的匠人,则时常因为前面工序送来零件的细微偏差而破口大骂,不得不自己动手再打磨修正——这恰恰违背了流水线分工的初衷。

单调,重复,失去成就感。许多老师傅感到极度不适,效率在初期甚至不升反降。

材料的一致性成了最大的瓶颈。陈烬几乎住在了炼炉和铁料场,带着人手反复试验,建立更严格的原料检验标准。

徐文则整日泡在坊内,记录每一道工序的时间,调整流水线的顺序,像打磨器械一样打磨着生产流程本身。

缓慢地,但确实地,变化开始发生。

当每个工匠只专注于自己那一道工序时,熟练度以惊人的速度提升。

重复千百遍的动作变得如同呼吸般自然,速度提上来了。

而且,因为标准统一,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能被迅速追溯到责任人,质量反而变得稳定,劣品率显着下降。

一个月后,第一批完全依照新标准生产的装备成功下线。

五十张制式“青鸾弩”,五十副制式“赤鳞甲”,在仓库中排列得整整齐齐。

它们不像老师傅心血之作那样带着独特的个性光泽,每一把弩、每一副甲都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透着一种冰冷、规范、高效的美感。

韩澈亲自带着主力营的弟兄来领取装备。士兵们抚摸着光滑统一的弩身,穿着合体且关节活动顺畅的新甲,脸上都露出了惊喜的神色。

尤其是当他们得知,这些弩箭的箭簇和甲片的备件可以通用互换时,更是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

张家庆拿起一张青鸾弩,仔细检查了每一个部件,又用力扳了扳弩臂,感受着那均匀而强韧的回弹力。他放下弩,走到一直紧张关注着他反应的陈烬身边,抹了把额头的汗,咧开一个复杂的笑容:

“社长,路子是对的!这劲头,这整齐划一的劲儿,看着就让人心安!就是…”他回头看了看那些还在适应新流程、脸上仍带着些迷茫和疲惫的工匠们,压低声音,“…就是,磨得人太疼了。还得磨啊!”

陈烬望着那些列装整齐、气势为之一新的兵士,又看向作坊里那些逐渐适应新节奏的工匠,重重地点了点头。

疼,是必须的。这是赤火的军事装备从依赖个人技艺的手工打造,迈向依靠标准与协作的制式化生产的关键一步。

这一步虽小,却意味着未来大规模扩军、持续作战和后勤保障的坚实基础,正在他的修造坊里,被一锤一锤地艰难铸就。

体系的力量,初现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