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胜利后的隐忧(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赤火汉末魂》最新章节。
胜利之后的道路,或许比夺取胜利更加艰难。
他知道,仅仅依靠几道命令、几次训话,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思想涣散、纪律松弛的问题。
北疆赤火公社的成分已经变得空前复杂,旧的感情纽带和战场情谊,在治理一个庞大政权的日常面前,显得越来越不够用。
必须有一种超越个人权威的、系统性的、能够武装每一个人头脑的思想武器。
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开展一场席卷整个北疆自治邦的“整风运动”。
而这场运动的核心,必须有一本纲领性的文件。
它不是简单的律法条文,也不是空洞的口号集合,而应该是一本能够指导行动、统一思想、纯化组织的“宝典”。
陈烬将日常政务暂时委托给孟瑶、卫恒等人,宣布闭关。
他谢绝了绝大部分访客,将自己关在北赤火堡一间简陋却安静的书房里。
陪伴他的,只有那盏摇曳的油灯,厚厚一沓粗糙的纸张,以及那些早已被他翻烂、写满了批注的《赤火手记》原稿。
这一次,他不再是记录灵感和设想,而是要系统性地总结、提炼、升华过去数年艰苦斗争中积累的所有经验与教训。
窗外风雪呼啸,室内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陈烬时而凝神沉思、时而奋笔疾书的剪影。
他回忆着颍川山洞的绝望与希望,回忆着石夯用生命守护的种子,回忆着周叛的背叛带来的刺痛,回忆着雪原决战的惨烈,回忆着与呼厨泉谈判的博弈,回忆着王庭大会上牧民们茫然又渴望的眼神……
他将这些活生生的经验,与自己对历史、对社会矛盾的深刻理解相融合。
数日后,陈烬走出书房,眼中带着疲惫,却更闪烁着思想淬炼后的精光。他手中拿着一叠墨迹未干的手稿,封面上是他亲笔写下的四个沉重有力的大字——《斗争手册》。(共5本)
这并非一部高深莫测的理论巨着,它的语言极其朴实,甚至有些粗糙,但却像一把经过千锤百炼的刺刀,精准、犀利、极具操作性。
《斗争手册》的核心内容迅速被抄录、传播,成为了所有干部、军官乃至积极分子必须学习和讨论的核心教材:
阐述核心理念(“为何而战”): 用最通俗的语言重申“均贫富、抗暴政”的赤火宗旨,但更加深刻地剖析“暴政”的来源不仅是皇帝官僚,更是维护剥削的“制度”和“思想”。强调赤火公社的目标不是改朝换代,而是创建一个人人能吃饱饭、不受欺压的新世界。
指导群众工作(“如何发动”): 极其具体!例如:“如何找到村里最苦的农户?”“如何召开一次有效的诉苦会?”“如何从算细账(地租、高利贷)开始启发阶级觉悟?”“如何发现和培养群众积极分子?”
甄别敌人与朋友(“依靠谁,打击谁”):明确指示要团结所有受压迫的劳动者(无论胡汉),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中间力量(如中小地主、开明士人),坚决打击少数顽固的剥削阶级死硬分子。提供了分析阶级成分和行为的具体方法,避免扩大化。
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治病救人”):这是手册的重点和创新之处。它规定了定期召开“生活检讨会”的制度,要求每个人(包括高级干部)都要公开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赤火理念,是否居功自傲、脱离群众、享受特权?并要接受同志的批评帮助。强调“批评是为了团结,如同刮骨是为了疗毒”。
保持组织纯洁性(“防蛀虫”): 详细规定了纪律红线,并教授普通成员如何监督干部,如何通过组织程序反映问题。明确提出“警惕糖衣炮弹”、“功劳不能抵罪过”等原则。
工作方法(“怎么干”):强调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等务实的工作方法。
《斗争手册》一经推出,立刻在整个北疆自治邦引发了巨大的震动和深入的学习浪潮。
老同志如李虎,起初有些不以为然,但在被迫参加了第一次针对其部下违纪行为的“批评会”后,看着普通战士也能依据手册条文对他提出批评,深受触动,开始认真研读。
新加入的匈奴干部,通过翻译学习,第一次系统地理解了赤火理念远超“好大汗”的深层内涵,找到了融入新组织的方向。
广大基层干部和积极分子更是如获至宝!他们终于不再是仅仅依靠热情和模糊的理解去工作,而是有了一本可以随时查阅、指导具体行动的“百科全书”。
“整风运动”以此为纲领,迅速展开。学习手册、对照检查、开展批评、整改问题……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和组织净化,在北疆大地席卷开来。
《斗争手册》的出现,标志着赤火公社从依靠领导人个人魅力和战时情谊的初级阶段,开始向依靠制度化、理论化的思想武器进行自我建设和自我革新的高级阶段进化。
它成为了统一思想的磐石、培训干部的熔炉、保持组织活力的血液。
陈烬,这位赤火公社的缔造者,再次为它锻造出了一件足以影响深远的——思想的武器。
这场发生在胜利之后的“内部战争”,因为有了这件武器,而有了胜利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