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管理者回田制(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赤火汉末魂》最新章节。
北疆自治邦的根基日渐稳固,赤火公社的模式如同春草般在草原上蔓延生长。
然而,陈烬的目光始终穿透眼前的繁荣,凝视着那些在权力与劳作之间悄然滋生的无形高墙。
他深知,组织的腐化与蜕变,往往始于管理者脱离泥土、高居人上的那一刻。
在一次自治邦议事会的扩大会议上,陈烬提出了一个让所有新旧管理者都为之愕然,甚至有些不安的动议——推行“管理者轮换制”,亦可称为“管理者回田制”。
“我们打碎旧世界的锁链,不是为了给自己打造新的椅子。”
陈烬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权力是工具,不是爵位。坐久了,工具会生锈,人也会忘了这工具本该为谁服务。”
他详细阐述了这项前所未有的制度:
各级公社社长、副社长,各工坊主事,乃至部分行政机构的基层负责人,均纳入此制。
任何管理岗位,任期一般为一年。任期届满,由社员或职工评议其功过。确有才能、深得民心者,经上一级批准,最多可连任一届。之后必须离任。
离任后,该管理者必须返回其原本的生产岗位至少半年至一年。
原是农民的,回去种地;原是工匠的,回去做工;原是士兵的,回去操练。期间待遇与普通社员完全相同。
目的是让所有管理者定期重新体验基层的艰辛与需求,切身感受自己制定的政策在实际中是如何运行的,从而保持对群众的感情和联系,避免官僚化和特权思想。
避免形成盘踞一方、经营自己势力的“新老爷”,保证管理岗位的流动性和活力,让更多有才能的人有机会得到锻炼。
提醒所有人,无论职位高低,其根本身份仍是劳动者,权力只是暂时的委托。
迫使管理者在任期内必须注重培养接班人,形成人才梯队。
这项决议如同投下一块巨石,在自治邦内激起了巨大波澜。
一些通过战功或能力新提拔上来的管理者感到振奋,这给了他们公平上升的机会。
而部分已经习惯发号施令、享受些许便利的老同志,则内心抵触,私下抱怨:“这不是折腾人吗?”“刚熟悉情况就得下来?”“哪有这样用人的道理?”
甚至有些新归附的匈奴部落头人(现为公社代表)也难以理解,认为首领就该一直做首领。
然而,陈烬决心已定,力排众议,坚决推行。孟瑶、卫恒等人率先表态支持,并身体力行。
制度推行之初,确实遇到了一些阻力和小混乱。个别干部离任时交接不清,有的回到田间手艺生疏闹出笑话,也有基层社员不敢对“下来的官”平等相待。
但陈烬和“肃风司”密切关注,及时引导纠正。很快,其积极效果开始显现:
一位前公社社长回到田里劳作半年后,重新被选上去,他根据实际体验,立刻修改了几条不切实际的耕种规定,大受欢迎。
一位工坊主事回去抡了大半年铁锤,再管理工坊时,对工匠的辛苦和需求体会更深,提出的改进方案更加务实。
更重要的是,普通社员和士兵看到那些“官”真的能下来和自己一起劳作流汗,心中的隔阂感大大消除,对赤火“官兵平等”、“干部是公仆”的理念有了更直观的信任。
管理岗位的定期轮换,也使得贪污腐败、拉帮结派变得更加困难。
“管理者回田制”像一种定期的血液回流和换新,虽然过程伴有不适,却极大地增强了组织的健康度和免疫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