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曹操的窘迫(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赤火汉末魂》最新章节。
而他,在第一个回合的思想交锋中,已然落了下风,陷入了被动。
兖州通往黄河渡口的一条荒僻小径上,夜色浓重如墨。
几道黑影在稀疏的林地间快速穿行,脚步匆忙而警惕,如同受惊的鹿群。
为首的,正是襄邑屯田区的石头,他身后跟着徐五,以及另外十几个同样面黄肌瘦、眼神却带着决绝的屯田客。
徐五喘着粗气,年老的身体有些跟不上,但他的手紧紧攥着怀里那本已经被翻看得起了毛边的“故事册”。
那册子里的图画和文字,这些日子在他脑海里反复盘旋,最终汇聚成一个清晰的声音:留下是等死,向北,才有活路,才有“道理”。
“五叔,快到了,前面有‘经纬’的人接应。”
石头压低声音,搀了老人一把,回头望了望身后那片沉寂在黑暗中的、他们祖辈生活的土地,眼中没有留恋,只有逃离牢笼的决然。
这不是孤例。
在豫州一个破败的乡亭,一名负责征收杂税的小吏,在某个深夜,将官袍和印信整齐地放在案上,只带着几卷书和那份让他辗转反侧许久的赤火“批驳文”,悄然消失在夜色中,目的地是传闻中“吏民较为平等”的中原赤火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颍川某个寒士的书斋里,几位屡试不第、对时局深感无力的读书人,对着油灯传阅着那二十四字口号,低声激烈地争论着。
“曹公虽雄才,然其治下,豪强日奢,黎民日困,非长久之象啊。”
“观赤火之论,虽质朴,却直指根本。‘权力即责任’,此言振聋发聩!”
“听闻北疆、中原,赤火治下,虽无显赫世家,却少有饿殍,吏治亦算清明……或许,那里才是践行圣贤之道的地方?”
不久后,其中两人便以“游学”为名,踏上了北去的路途。
一条条隐秘的路线,在“经纬”系统的精心编织下,如同黑暗中的毛细血管,将曹操统治肌体中的“养分”——那些不堪重负的农民、失望的胥吏、寻求理想的士人——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北方和中原。
许都的曹操能感觉到这种“流失”。
各地的报告不断送来,不是大规模的叛乱,而是这种悄无声息的人口消散,以及民间那越来越难以压制的、对北方“乐土”的向往和议论。
他加大了关隘的盘查,严惩所谓的“通匪者”,却如同试图用手掌阻挡细沙的流淌,徒劳而无奈。
襄邑事件,如同一道分水岭。
在此之前,许多百姓的苦难是麻木的,是认命的,他们将一切归咎于“命不好”或“天灾”。
曹操的统治,尽管严苛,但在“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大义名分下,仍具有一定的“合法性”。
然而,赤火那精准而犀利的回应,像一道闪电,劈开了这层迷雾。
它清晰地指出了一个方向:你们的苦难,根源在于不公的制度和占据权位者的失责!并且,它提供了一个看似可行的去处——北方中原以及南方的那片“赤火”之地。
曹操与赤火之间,那条早已存在、却一直未被如此清晰勾勒的鸿沟,此刻彻底显现,并且深深地刻入了天下人的心中。
这不再是简单的军阀混战,不再是寻常的政权更迭。
这是一场关乎由谁来统治,以及为何统治的理念之争。
一边是延续旧秩序,强调尊卑、依靠权术和武力维持的曹魏;
一边是试图打破循环,倡导均平、注重组织和理念建设的赤火。
人心的流向,自此有了明确的方向。尽管前路依然漫长且布满荆棘,但那条通往另一种可能性的道路,已经被无数双渴望的眼睛看见,并被无数双坚定的脚步,踏出了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