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寓教于学(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赤火汉末魂》最新章节。
学院的围墙上有力地刷着一条标语:“勿忘来时路,谨记为谁忙”。每一位学员入睡前,都会看到这句话。
韩澈时常会悄无声息地出现在课堂后排,聆听讨论。他曾对林枫说:“我们要打造的,不是一套新的官僚体系,而是一种新的风气。要让权力从第一天起,就感受到约束,就知道它的来源和去向。”
林枫颔首:“所以入学门槛必须是基层经验。只有深知民间疾苦,才可能真正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学院要磨掉的,是他们身上可能存在的官气,锤炼出的,是服务者的本色。”
这批从泥土中生长出来、又经过学院淬炼的“公仆”种子,一旦被撒回中原广阔的乡村城镇,必将成为赤火公社理念最坚定的践行者和最稳固的基层基石。
他们或许缺乏传统文人的风雅,却拥有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的踏实与力量。中原的秩序与繁荣,将经由他们的手,一点点变为现实。
鄱阳湖烟波浩渺,水汽氤氲。在一处由旧水寨改建而成的宽阔院落里,钉着一块崭新的牌匾:水利与格物学院。
与北疆的质朴、中原的肃穆不同,这里甫一成立,便透着一股精于工巧、务实高效的独特气质。
这是赵将和“经纬”的手笔。
在迅速扩张之后,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深刻地体会到,维系这片水网密布、物产丰饶却又情况复杂的领地,光靠灵活的战术和严明的军纪远远不够。
开学日,没有冗长的致辞。赵将依旧是一身利落的军装,脸色苍白,眼神扫过台下那些或多或少带着匠气或书卷气的学员,开口直接而冰冷:
“江东水师能横行的底气,是长江天堑,是楼船之利。我们要站稳脚跟,光会拆他们的船不够,得会造我们更好的船,会治水,会利用这江南每一分水土。”
他指了指身旁的“经纬”和几位被“请”来的、面色还有些忐忑的旧官吏:“具体怎么学,他们教。我只要一样——有用的东西。能防洪、能灌田、能让船跑得更快、能让铁打得更韧、能让纸造得更多的东西。学好了,有大用。学些虚头巴脑的,”他顿了顿,目光微寒,“就别浪费学院的米粮。”
“经纬”接着上前,他的语气平和理性,却同样目标明确:“夫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之利,源于物之性,工之巧。本院之设,便是要究物理,精工巧,以利万民,以强我社。”
他宣布,学院首批设立三大科:
一、 水利科:专研防汛堤坝、灌溉渠网、漕运航道清淤与开拓,乃至水车、筒车等水力利用器械。
二、 格物制器科:下设农具、军械、织机、舟车等分支,旨在改进生产工具,提升效率。
三、 材物科:研究改进冶金术、陶瓷烧造、造纸术等基础材料的生产工艺。
学员构成复杂:有投诚过来、精通水利测算或擅长工部营造的前朝技术官吏;有被征召的民间巧匠;甚至有少数对“格物”充满好奇、识文断字的年轻士兵。
赵将的命令很明确:不论出身,唯才是举,能做出实绩就行。
学院的教学方式极度重视实验与实践:
水利科的学员,不是在讲堂里,而是在湖边、河畔、沟渠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们用沙土堆砌模型,模拟水势冲击,争论着堤坝的倾角和地基的深度。
几位老河工被奉为上宾,他们的经验与投诚官员的测算图纸相互验证、碰撞。
格物制器科的工坊里,敲打声、锯木声不绝于耳。
学员们围着一名老铁匠,看他演示如何通过不同的淬火方式改变钢口硬度;另一处,几名学员则对着一架缴获的江东织机苦苦思索,试图找出能提升织布效率的改进点。
材物科更是烟熏火燎。
瓷窑冒着青烟,学员们记录着不同粘土、釉料和窑温下的成品变化;一小队学员则在一位老师傅的带领下,深入山林,辨认可用于造纸的新式植物纤维;冶铁炉旁,汗水浸透了衣衫,众人盯着铁水的成色,讨论着增加风箱鼓风效率的方法。
学院中央立着一块大木板,上面贴满了各式各样的“求贤榜”,公开悬赏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征集圩田排水妙法,赏粮十石”、“求连弩击发机构改进方案,一经采用,记功一次”、“试制耐水浸黏合剂,酬银五两”……
赵将偶尔会突然出现在工坊或试验场,沉默地看上一会儿,偶尔会拿起一件新造出的农具掂量一下,或询问某个水利模型的泄洪能力。
他从不评价过程,只问结果:“用这个新犁,一亩地能省几个人工?”“照你这法子修堤,能扛住几年一遇的大水?”
答案必须量化,必须清晰。
在这里,知识脱离了圣贤书的缥缈,变成了可以触摸、可以测量、可以实实在在提升力量的东西。
江南的富饶与灵秀,在这座喧嚣而务实的学院里,正被一点点剖析、理解,然后转化为支撑赤火公社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的硬实力。
赵将要的,正是一把能撬动东南财富与技术的杠杆,而这座学院,便是锻造这支杠杆的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