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希望的象征(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赤火汉末魂》最新章节。

一种其貌不扬、穗头却异常饱满沉实的粟米,在风中微微摇曳,与周围那些早已枯萎或籽粒干瘪的其他作物形成了鲜明对比。

学院里那位从中原来的、总是愁眉苦脸研究土壤的老农,此刻脸上笑开了花,皱纹都挤成了一团。

他小心翼翼地抚摸着一株粟穗,声音都有些发颤:“成了…真的成了!耐寒,抗旱,你看这籽粒,瓷实!”

这并非天赐祥瑞,而是牧耕学院成立以来最实实在在的成果。

来自汉地的老农们贡献了选种、育苗、施肥的古老智慧;归附的匈奴老牧民则分享了他们世代观察天时、识别耐寒草种的经验;甚至还有学员从《赤火手记》里那些零星的现代农学词汇(选育、杂交)中获得了模糊的启发。

经过反复的试种、失败、再试种,从成千上万的植株中一遍遍筛选,终于固化了这种更适合北疆苦寒之地的粟米品种。

然而,学院的贡献远不止一种新作物。更大的成就,发生在那片试验田之外的广袤土地上。

起初,汉人学员圈地深耕,牧民学员驱赶畜群,彼此虽无冲突,却也泾渭分明,甚至暗自觉得对方的方法浪费了土地。

直到学院强制推行了一项“互助组”计划。

一个汉人学员小组和一个匈奴学员小组被分配到了一片共享的草场。

冲突很快爆发:汉人抱怨牛羊啃了庄稼苗,匈奴人觉得汉人把草场挖得乱七八糟。

争吵被带回了学院。

几位老师没有评判对错,而是把他们带到试验田边,指着那长势喜人的粟米,又指向远处茂盛的草场,提出了一个问题:“能不能既让地里长好庄稼,又让牛羊有草吃,还能让地越来越肥?”

这个问题点燃了学员们争论和试验的热情。他们开始观察,发现牛羊啃食过的草场,来年反而长得更旺;而农田里废弃的秸秆豆蔓,却是牛羊过冬的好饲料;更重要的是,圈舍里堆积的畜粪,经过简单发酵,撒入农田,效果远胜于普通粪肥。

一次次尝试,一次次记录。最终,一个全新的模式被摸索出来:

在靠近水源的平坦地带,由汉人学员主导,开垦农田,种植耐寒粟米和豆类。

在周边的坡地丘陵,由匈奴学员主导,划分四季牧场,实行严格的轮牧休草制度,避免过度放牧。

农田产生的秸秆、豆粕等,作为冬季补充饲料送往牧场。

牧场产生的大量畜粪,定期收集发酵,成为农田的主肥料。

学院甚至摸索出了在农田休耕期播种苜蓿等牧草,既肥地,又为牲畜提供额外草料的办法。

这套模式被学员们戏称为“汉人种地、胡人牧羊,粪肥互用,草场轮休”。它并非简单的分工,而是一种高效的、相互滋养的循环系统。

效果是惊人的。

试行此模式的互助组,当年粮食产量比单纯种地的汉人小组高,牲畜的膘情也比单纯游牧的匈奴小组好,越冬损失大大降低。

消息传开,无需强制,越来越多的汉匈百姓开始自发模仿这种模式。

争执减少了,合作增多了。

田间地头,常能看到汉家老农比划着教牧民识别肥土,匈奴妇女示范着如何发酵粪肥,年轻的汉匈学员一起扛着工具去修葺共同的引水渠。

牧耕学院将这段实践过程中的所有经验、数据、失败教训乃至纠纷调解案例,全部汇总,由识字的学员和老师共同执笔,编写出了一本厚厚的、图文并茂的《北疆农牧结合生产手册》。

书中用最直白的语言和图画,讲解了如何选种、如何轮牧、如何沤肥、如何规划水土……

陈烬拿到那本还散发着墨香的《手册》时,良久无言。

他翻看着里面汉匈两种文字对照的插图,看着那些记录着产量对比的简陋表格,最终对孟瑶和学院老师们说道:“这本书,比十万精兵更有价值。它里面写的,不只是怎么种地放羊,是怎么让这片土地上的人,真正变成一家人,过上谁也不用抢谁、谁也离不开谁的好日子。”

《北疆农牧结合生产手册》被迅速刊印分发,成为了比任何政令都更受欢迎的“宝书”。

它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北疆的经济自给,更重要的是,它为汉匈民族融合找到了一条最坚实、最可持续的道路——共同的生产与生活。

牧耕学院的门庭,也因此愈发熙攘,成为了北疆大地希望与活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