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雏形(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赤火汉末魂》最新章节。

就在关于“两步走”的争论还在内部回响时,陈烬选中了离总部不远、民风淳朴且土地相连成片的“向阳坡”村,作为北疆第一个试点。

消息传来,向阳坡村并没有立刻沸腾,更多的是谨慎的观望。

村民张老栓蹲在自家刚分到的田埂上,听着工作队员小李的解释。

“乡亲们,不是要把地收回去!是‘土地入股’!”小李站在打谷场上,对围拢来的村民大声说,“地还是咱们村的,算咱们集体的本钱。咱们把地界打通,连成大片,一起种!”

“那跟以前给王阎罗扛活有啥两样?”人群里有人喊。

“根本不一样!”小李斩钉截铁,“王阎罗是剥削!咱们这是给自己干!收了粮食,按咱们出的力气分!这叫‘按劳分配’!而且,地合在一起,好处多得是!咱们可以一起挖条大水渠,把北河的水引过来,再也不怕天旱!咱们可以一起买社里新出的好犁铧,那家伙,一头牛能顶三头用!咱们的地连成片,耕种收割都能省下不少功夫!”

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让一些心思活络的人动了心。

最终,在“完全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下,向阳坡村大约七成的人家,决定试一试这个新鲜事物,成立了“北疆第一集体农庄”。

农庄成立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挖水渠。

这要是在往年,单门独户想都不敢想。

但现在,地是集体的,劳力也是集体的。

农庄管理委员会一声令下,上百号劳力扛着家伙就上了工地。

号子声此起彼伏,场面热火朝天。

张老梗起初也来了,但他年纪大,体力不如年轻人,挖了一会儿就气喘吁吁。

管理委员会的人看见了,过来拍拍他肩膀:“老梗叔,这边重活让年轻人干,那边需要人看着划线、递工具,您去那边搭把手,一样记工分!”张老梗愣了一下,点点头,去了那边,干得格外认真。

这就是集体农庄遇到的第一个新问题:劳动管理和分工。

不再是各干各的,而是需要协调安排。重活、技术活、轻活,如何公平地记工分?

管理委员会几个人夜里凑在油灯下,反复商量,根据劳动强度、技术含量初步定下了不同的工分标准,并在第二天公布,让大家评议。

虽然也有争吵,但大部分人都觉得大体公平。

另一个问题是 “公”与“私”的界限。

农庄统一购买了三架新式犁,耕地效率大大提高。

但有些社员私下嘀咕:“这犁是真好用,要是能给自家也买一架就好了。”

管理委员会发现后,没有批评,反而开了个会,宣布:“这新式犁是农庄的共有财产,优先保证集体土地耕种。等以后咱们农庄积累多了,可以组织统一购买,或者以优惠价卖给想自家也置办的社员!但现在,集体的活是第一位的!”

这种既坚持原则又通情达理的做法,稳住了大家的心。

第一次收获季节到来。

集体农庄的麦子,因为水利改善和统一使用新农具,平均亩产比剩下的单干户高出一大截。

算总账,扣除必要的支出,按工分一分,那些肯下力气、干活好的社员,拿到手的粮食明显比单干时多得多。

就连张老梗这样干不了重活的,因为参与了力所能及的劳动,分的粮也比他自己单干时强。

看着金灿灿的麦粒,张老梗咧开嘴笑了,对身边的人说:“看来这‘合伙’干,是真能多打粮食啊!”

试点的情况被详细记录,送到了陈烬案头。

报告最后写道:“集体农庄初步展现了组织起来的力量,在兴修水利、采用新技术方面优势明显。社员在切实得到好处后,积极性得以保持。然,劳动管理、分工协调、公私关系处理,皆为全新课题,需持续探索精细化管理之法。”

陈烬放下报告,走到窗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