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一场审判(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赤火汉末魂》最新章节。

北疆的冬日,朔风凛冽。

校场之上,黑压压地站满了人。

士兵、干部、附近村落的百姓,他们的目光都聚焦在校场中央临时搭建的高台。台上,站着被反缚双手的周铁山,他曾经的部下、如今的“肃风司”官员,以及面色沉凝如铁的陈烬。

周铁山,赤火党早期成员,曾随陈烬转战南北。

在攻打黑水堡时,他第一个攀上云梯,身中三箭不退;在北疆开拓时,他带领小队剿灭为祸一方的马匪,身先士卒,左臂至今活动不便。

他是名副其实的功臣,是许多士兵和老兄弟敬佩的悍将。

然而,也正是这个周铁山,在担任某物资中转站主官后,逐渐迷失。

他利用职权,克扣过往商队、甚至部分运往灾区的粮秣,中饱私囊;他强占当地一名木匠新修的宅院,只因看中其位置;当木匠之父前来理论时,他竟纵容手下将其打伤。

事情败露后,他非但不思悔改,还试图利用旧日关系网,威胁知情人,伪造账目,企图掩盖罪行。

“肃风司”介入调查,铁证如山。

此刻,公审大会。

肃风司官员逐条宣读周铁山的罪状,每念一条,台下便是一阵压抑的骚动。

许多认识周铁山的老兵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也有人低声叹息。

罪状宣读完毕,按《赤火律》,数罪并罚,当处重刑,乃至极刑。

就在这时,人群中一阵骚动。

几位同样身有战功、与周铁山并肩作战过的老军官走了出来,对着台上的陈烬和肃风司官员,抱拳行礼,声音恳切:

“社长!诸位上官!周铁山有罪,该罚!可他……他毕竟为咱们赤火公社立下过大功啊!黑水堡的血,北疆剿匪的伤,那都是实实在在的!能不能……能不能看在他往日功劳的份上,饶他一命,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是啊,社长,周大哥是一时糊涂啊!”

“念在他是初犯,能否从轻发落?”

求情的声音越来越多,不少百姓也露出犹豫之色,似乎觉得这些老兄弟说的话在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有功之臣。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陈烬。是法外开恩,以安旧部之心?还是铁面无私,以正律法之威?

陈烬缓缓走到台前,他先是对那些求情的老兄弟点了点头,声音沉痛:“你们说的,我都知道。周铁山的战功,我记得,赤火党也记得。没有他们这些老兄弟当年的浴血奋战,就没有咱们的今天。”

他话锋一转,目光陡然变得锐利如刀,扫过全场,声音也提高了八度,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但是!功劳,不是免死金牌!功是功,过是过!功过岂能相抵?!”

“如果他周铁山只是在战场上犯错,我可以给他机会!但他今天犯的错,不是在战场上!他是用我们赋予的权力,去欺压我们发誓要保护的百姓!去玷污我们赤火党的旗帜!这性质,就变了!”

他猛地指向台下那些沉默的百姓:

“我们今天要是饶了他,就是因为他是‘功臣’,那么明天,是不是任何一个立过功的干部,都可以仗着功劳胡作非为?那咱们的《赤火律》还有什么威信?咱们对天下人的承诺,岂不是成了天大的笑话?老百姓还会相信我们吗?!”

陈烬的声音如同北疆的寒风,冰冷而决绝:

“我告诉你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功臣,更不能例外! 正因为他是功臣,曾经代表着咱们赤火党的光荣,所以他今天的堕落,才更不可饶恕!他对咱们事业造成的伤害,才更大!”

他回身,看向面如死灰的周铁山,沉痛而坚定地宣布:

“周铁山,触犯《赤火律》多条,证据确凿,罪无可赦!为严明法纪,昭示天下,经决议,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判决一下,全场肃然。那些求情的老兄弟张了张嘴,最终却什么也没说出来,默默地低下了头。

周铁山被带下行刑时,陈烬背对着行刑的方向,仰头望着灰蒙蒙的天空,久久不语。风吹动他的衣袍,显得格外孤寂。

许久,他才转过身,面对寂静的校场,一字一句地说道:

“今天,我们失去了一位战功赫赫的兄弟,我心如刀割。但如果我们今天饶了他,就是明天对我们所有理想、对所有牺牲的兄弟、对天下亿万百姓的背叛!这个代价,我们付不起!法治之路,纵有千般艰难,万般痛苦,也必须用最坚定的脚步走下去!”

寒风卷过校场,吹动着赤火旗帜,猎猎作响。那旗帜的颜色,仿佛在这一刻,被赋予了更为沉甸甸的分量。

周铁山事件,连同之前的河间风波,如同两股剧烈的震荡,深刻地摇撼了赤火党的肌体,也淬炼了它的灵魂。

那场寒冬校场上的审判,其意义远不止于惩处一个堕落的功臣,它更像一记重锤,将某些不可动摇的原则,狠狠地砸进了每一个见证者的心底。

无需再多言,无论是身居中枢的要员,还是基层奔走的队员,都清晰地感受到,党内正在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共识和氛围。

过去或许还存在于某些人脑海中“功过可相抵”、“情有可原”的模糊地带,被彻底荡涤干净。

“刀把子对准谁?”

“如何对待群众的不满?”

这两个由陈烬反复提出、并用鲜血和教训验证过的问题,不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或领袖的训诫,它们已经沉甸甸地落到了实处,成为了赤火党内部衡量一切决策、评判一切行动的最高标尺。

任何一项政策出台,任何一个干部的行为,都会被人不自觉地拿到这两条标尺下量一量。

然而,陈烬深知,仅靠个别事件的震撼和领袖的权威,无法保证这种共识能够代代相传,无法防止时间流逝可能带来的懈怠与遗忘。

必须将这份在斗争中凝聚起来的精神内核,固化下来,传承下去。

于是,一场声势浩大、深入骨髓的“宗旨教育”运动,在全党范围内展开。

不再是简单的文件传达,而是结合河间、孙德胜等活生生的案例,进行大讨论、大反思。

各级组织,从总部到最边远的村党支部,都必须定期召开学习会,人人都要发言,对照检查自身有无偏离“刀把子”和“倾听”原则的苗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