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历史的车轮(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赤火汉末魂》最新章节。

“工分,关乎每个人的饭碗,关乎公平,更关乎我们对‘劳动’二字的理解。”陈烬看着与会干部,“在拿出方案之前,我们先要回答几个问题:挖一丈煤,和织一匹布,付出的辛苦如何衡量?在烈日下耕田,和在工坊里打铁,价值又该如何比较?这些问题,坐在这议事厅里,是想不出答案的。”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徐文、卫恒等核心骨干:“准备一下,我们下去。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第一站,是并州边境的黑水煤窑。

陈烬拒绝了矿上任何的特殊安排,换上粗布短打,提着沉重的矿灯,沿着湿滑陡峭的窑洞,下到了最深处的采掘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空气中弥漫着煤尘和汗水的咸腥气,昏暗的灯光下,矿工们黝黑的脊梁在狭窄的坑道里蠕动着,镐头撞击煤层的闷响如同敲打在心脏上。

他与老矿工马六同吃一锅杂粮饭,同喝一个水囊里的凉水。夜里,就挤在矿工们简陋的窝棚里,听着他们此起彼伏的咳嗽声和疲惫的鼾声。

“计件好,多劳多得,有奔头!”一个年轻矿工抹着汗说,“可遇上煤层硬的时候,玩命干也出不了多少煤,按件算,一家老小就得饿肚子。”

马六咳着痰,声音沙哑:“计时稳当,保底。可也容易养懒汉。有人磨洋工,咱这些实诚人心里憋屈。社长,这工分……难啊。”

陈烬在小本子上飞快地记录着,煤灰沾满了他的手指和脸颊。

他看到了“计件”对积极性的激励,也看到了它对劳动条件和运气的依赖;他感受到了“计时”带来的稳定,也察觉了它可能滋生的惰性。

第二站,是大型纺织公社。

这里与煤窑是截然不同的世界。空气中飘着棉絮,织机咔嗒作响,女工们手脚麻利地穿梭在线轴之间。陈烬坐在纺车旁,耐心地学习接线头,听她们聊天。

“集体劳作热闹,互相能搭把手,遇到难织的布料能一起琢磨。”一个叫春妮的姑娘快人快语,“可有时候也烦,手脚快的总要等慢的,干着急。”

旁边一位沉默寡言的大嫂低声补充:“家里娃娃小,老人要照顾……要是能拿些活计回家,赶完家里的零碎再做,就好了。可社里说,不好管理,也怕有人私藏棉纱……”

陈烬注意到,当提到“家庭计件”时,不少女工眼中流露出了渴望。他记下了集体劳作的优势,也记下了它对个体灵活性的束缚,以及女工们兼顾家庭与生产的实际困境。

两个月里,陈烬的足迹遍布北疆三郡九县。他在田间地头与老农测算不同作物的工时,在铁匠铺里感受打造农具与兵器的强度差异,在水利工地上记录下土方搬运的艰辛。

每个深夜,无论宿在何处,他都会在油灯下,整理厚厚一沓笔记。徐文曾见他对着笔记久久出神,忍不住询问。

陈烬指着本子上密密麻麻的记录,轻声道:“徐文,你看。政策写在纸上,是冷的。但它在百姓心里,是热的,是沉的。政策好不好,百姓脸上的笑容和眉头,不会骗人。 我们闭门造车,造出的可能是华丽的战车,却根本不适合我们脚下的崎岖山路。”

基于大量一手资料的《北疆工分制评定细则》最终出台。

它没有一刀切。煤窑采用了“基础计时 + 超额计件奖励”的模式,既保障基本生活,又激励效率;纺织社则探索了“集体定额,超额归己,允许部分工种家庭计件”的灵活方式;农业工分则综合考量土地肥瘠、作物种类、天气影响等因素,设立了浮动系数……

这部充满了“因地制宜”弹性的《细则》,因其几乎照顾到了各类劳动群体的实际状况和合理诉求,一经颁布,便获得了绝大多数社员的由衷拥护。

它不像是一道冰冷的命令,更像是一份凝聚了无数人智慧与汗水的共同契约。

司马懿在邺城收到这份《细则》抄本时,沉默了许久,最终对心腹叹道:“陈烬此举,非争一时之利,乃收百年之心。其根已深,其叶已茂,恐非权谋可轻易撼动矣。”

陈烬用脚步丈量出的政策,比任何雄辩都更有力地证明:真正的力量,源于对大地最深沉的感知,对人民最朴素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