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水泥招标(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妈祖教我做神女》最新章节。

经过数轮严谨的谈判,契约细则敲定:规定了五年内需完成的最低道路里程标准、道路质量要求、验收方式、以及违约的严厉惩罚。

穗安将秘方和契约郑重交给赵姓大商人,目光如炬:“赵东家,此方非为金银,只为黎民脚下一条坦途。契约在此,望君一诺千金。”

赵商人恭敬地双手接过,神色肃然:“真人慈悲,泽被乡梓。赵某虽为商贾,亦知‘信义’二字重逾千金。况此事乃利国利民之善举,更有府衙鼎力支持,赵某必倾尽全力,按期按质完成!若有差池,任凭真人处置!”

他背后的官府力量,此刻成了履约的保障而非障碍。

水泥招标尘埃落定,契约的约束与赵商人背后的官府力量,让穗安对杭州乡村道路的改善有了一个可期的未来。虽然她知道过程必有波折需要监督,但第一步已然迈出。

杭州的烟柳画桥渐行渐远,穗安与妙善的身影,融入了更广阔的两浙路山水之间。

她们的足迹如风,掠过明州繁忙的海港、越州纵横的水网、婺州起伏的丘陵、台州蜿蜒的海岸、直至处州的深山林莽。

咸湿海风中,看渔民修补破旧的渔网。穗安悄然留下几包耐盐碱的番薯种,附上简易栽种说明,置于村中社祠香案。

几袋清云成药托付给一位在破庙里为渔民看头疼脑热的老游医。

与一位愁眉不展的市舶司小吏偶遇茶摊。妙善闲谈间提及清云商行收购海货的渠道,小吏眼中闪过一丝亮光,记下了杭州分部的联络方式。

稻浪翻滚的平原上,穗安驻足观看老农费力地踩着旧式水车。

她寻到村里一位颇受敬重的老里正,赠予几株已培育成功的土豆苗和玉米种,直言此物耐涝高产,“或可补水患后青黄不接”。

老里正将信将疑,却郑重收下。

在一处因水患而略显萧条的市镇,她们拜访了当地一位医术尚可但药材匮乏的坐堂郎中。留下一笔银钱和杭州济安堂的地址:“若有疑难或药资不足,可凭此信物至杭州清云求助。”

深入红壤丘陵,见坡地贫瘠,农人辛劳却收成寥寥。

穗安寻到一处避风向阳的山坳,亲手示范种植了几垄土豆和玉米,对围观的农户道:“此物不挑地,耐旱薄,秋后可见分晓。” 种子分赠给几位胆大的山民。

与一位忧心赋税难足、民多外流的年轻县令于山亭恳谈。

穗安建议:“此地山货甚丰,何不组织乡民粗加工,由清云商行为介,销往苏杭?总比荒废劳力强。”

县令眼中燃起希望,索要了杭州分部的具体联络人。

半年时光,匆匆似指尖流沙。

新奇的番薯藤、土豆苗、玉米秆,星星点点地出现在两浙路那些贫瘠的坡地、海边的沙壤、山间的隙土中,成为农人眼中半信半疑却忍不住期待的新绿。

一张张写着杭州清云商行或济安堂联络方式的纸条,被塞进老里正的抽屉、压在郎中的药典下、揣在县令的怀中、藏在采药老者的背篓里…如同蛛网般纤细却坚韧的联络线,从穷乡僻壤悄然伸向杭州。

与那些身处基层、心怀民生却常感无力的里正、县令们的短暂交谈,如同投入死水的小石子,虽涟漪不大,却将开源、因地制宜、寻求外联等念头,悄然植入其心。

当秋风再次染黄运河岸边的柳叶,穗安与妙善的身影重新出现在杭州城外。她们风尘仆仆,鞋履沾满八方的泥土,眼中却沉淀着比离开时更深的沉静。

杭州,是她们两浙之行的起点,如今亦是短暂休整与观察“种子”是否萌芽的中继站。

停留数日,检视半年前播下的希望后,她们将再次扬帆,沿运河继续北上的旅程——江南重镇江宁府,已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