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巴蜀与河东(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妈祖教我做神女》最新章节。
她们倾听戍边老卒的叹息,记录边民的血泪控诉,亲眼目睹缺医少药的伤兵在痛苦中挣扎。战争的残酷与边民的苦难,比任何听闻都更震撼心灵。
清云在秦州的分支原本薄弱,主要依靠书铺传递信息。
穗安立刻着手强化:依托济安堂在边关州县的点,赋予其情报收集职能。
坐堂郎中、采药人、行脚商、驿站伙计…这些不起眼的角色,被发展为“眼线”,留意西夏军队异动、粮草运输、民间异常流言、以及边民逃难方向。
妙善挑选分部中机敏可靠的骨干,亲自传授情报筛选、快速传递、辨别真伪的要领。强调情报的时效性与准确性重于一切。
在关键节点,利用清云产业,客栈、货栈,设立隐秘中转点和物资储备点,确保情报和人员能在封锁或袭扰下传递。
穗安将此情报网络定义为“烽燧下的暗哨”,其核心信条是:“不争首功,但求预警;不涉军机,只为生民。”
收集的情报,一方面通过特殊渠道提供给军方参考;另一方面,也为清云自身的济安堂、物资转运提供预警。
穗安调集清云医学院精锐和大量成药,金疮药、止血散、消炎粉等,在秦州及前沿堡寨在军方默许下设立随军医帐和流动医疗队,重点救治受伤兵士和受袭边民。
培训军中医护兵基础急救和清云成药的使用。
利用清云商行在关中的网络,筹措耐储存的粮食、咸菜、肉干,以“拥军义商”名义,成本价供应给补给困难或遭遇劫掠的边军据点及受灾边民聚集点。
数量或许有限,却能解燃眉之急,极大提振士气民心。
筹集旧棉衣、皮裘等、以及清云特制的御寒药酒、冻疮膏,分发给衣甲单薄的戍卒和贫苦边民。
与驿站系统合作,清云分部设立专门渠道,免费或极低价为不识字的兵士代写、代寄家书,并尽力将内地的回信送达前线。
一封家书,是支撑戍卒精神最坚韧的力量。
公开承诺,清云慈幼院将优先接收并妥善抚育阵亡将士的遗孤,确保其衣食、读书。此诺虽沉重,却给了前线将士一丝赴死时的慰藉与托付。
对于因伤致残退役的兵士,清云尝试在其家乡提供小额贷款助其谋生,或安排力所能及的岗位,如济安堂护院、仓库看守等。
虽杯水车薪,却是对“卸磨杀驴”的冷酷现实的一丝温情抗争。
翻越太行陉,穗安与妙善抵达了帝国防御辽国的西线核心——太原府。
此地虽不似秦州直面刀锋,却因地处要冲,肩负着支援河北防线、震慑西北侧翼的重任,气氛同样凝重。
太原府分部被穗安提升为北方战略物资调配总枢。
强力整合河东路、乃至辐射部分河北西路、永兴军路的清云资源,尤其是药材、铁器、御寒物资、粮食加工点。
与太原府守将及河北前线部分开明将领建立更稳固的“互信”关系。
清云提供稳定可靠的药品、部分军需原料和后方情报;军方则在清云物资运输、人员安全提供必要保护或便利。
太原自古多匠作。穗安以清云商行名义,秘密招募、组织一批可靠的铁匠、皮匠、木匠。
一方面,为清云自身维护器械、打造运输工具。
另一方面,应军方“定制”需求,利用清云渠道提供优质原料,打造或修复部分非核心但关键的军械配件、维修工具。
当秦州前线的伤兵因为清云的药散保住性命,当太原的物资仓库悄然堆满救命的储备,当戍卒颤抖着接过写满家人问候的信笺,当阵亡同袍的孤儿被清云慈幼院温柔接纳……
“昭苏娘娘”的名号,在帝国最艰苦、最危险的边防线上,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扎下了根。
望着太原城头猎猎作响的军旗,北方是辽国铁骑的阴影。
穗安说道:“妙善,你看这北疆。将士们用血肉筑墙,我们所能做的,便是让这墙更坚固些,让墙后的百姓,活得更有盼头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