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盛世(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妈祖教我做神女》最新章节。

光阴荏苒,自并肩王杨昭重返边关,已匆匆十载。

这十年,大将军杨昭之名,如同出鞘后便再未归鞘的利刃,寒光所指,所向披靡。

突厥残部被彻底逐出漠北,向西远遁;吐蕃在几次惨败后被迫签订城下之盟,称臣纳贡;高句丽故地亦被彻底纳入版图,设郡立县。

大唐的疆域,在李安宁手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辽阔。

然而,疆域急速扩张带来的,是治理人才捉襟见肘的窘境。传统的选官渠道,已远远跟不上帝国吞噬寰宇的速度。

面对此局,深宫中的女皇,展现了她超越时代的魄力。

她力排众议,颁布一道震惊天下的诏令:开女子科举,与男子同科考试,同榜录取!

诏令一出,并非没有非议,但声音却出乎意料的微弱。

只因这十年间,女皇的权威早已深入人心,她以无与伦比的政绩和铁腕,让所有反对者都清楚地知道,忤逆她的意志将面临什么。

更重要的是,她巧妙地将此与边疆急需人才联系起来,使得这一打破千年常规的举措,带上了“为国纾难”的正当性。

无数待字闺中或已为人妇却胸怀锦绣的女子,因此得以一展才华,涌入帝国的官僚体系,成为维系这庞大帝国运转的新鲜血脉。

与此同时,她在宗室中精心挑选了几个聪慧伶俐的孩子,有男有女,带在身边亲自教导,既是为了观察继承人选,也是向天下昭示,帝国的未来,有能力者居之,无论性别。

长安,这座当世最伟大的帝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之心。

朱雀大街宽阔足以容纳数十骑并行,两侧槐柳成荫,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贾、使臣、僧侣、学子摩肩接踵,人声鼎沸。

东市与西市,如同两颗巨大的心脏,搏动着全球的财富。

波斯的琉璃、大食的香料、天竺的宝石、拂林的金银器……在胡商精心布置的店铺中熠熠生辉。

而大唐的丝绸、瓷器、茶叶、纸张,则被小心翼翼地装载上骆驼和马车,沿着女皇大力经营、派兵清剿维护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往西方。

新设立的市舶司井然有序地管理着海外贸易,征收关税,登记货物,带来丰厚的财政收入。

城中旅馆林立,酒肆飘香,胡姬当垆,琵琶与箜篌之音日夜不休,勾勒出极致的物质繁华。

鸿胪寺客馆人满为患,等候觐见天可汗的使节队伍排到了数月之后。

他们不仅来自传统藩属,更有金发碧眼的拜占庭使者,裹着头巾的阿拉伯哈里发特使,甚至遥远的北欧维京人也被这东方的富庶传说吸引,冒险远航而来。

女皇下令在鸿胪寺下设“四夷馆”,专司翻译与接待,并允许各国使臣子弟入国子监学习,允许祆教、景教、摩尼教等异域宗教在指定区域建立祠庙。

这种海纳百川的气度,并非仅仅源于自信,更是安宁深谋远虑的一环——通过文化交融与怀柔远人,将周边乃至更远的国度纳入以大唐为中心的文化和政治秩序,减少治理成本,巩固边疆安全。

随着科举取士名额的大幅增加,尤其是女子科举的开创,长安汇聚了帝国最顶尖的智力资源。

国子监规模空前,不仅教授儒家经典,算学、律学、医学等实用学科亦备受重视。

来自各地的士子们在茶楼、书院激烈辩论,思想的碰撞催生出新的火花。

由女皇下旨、集贤院编纂的《永宁大典》正在紧张进行,旨在囊括古今一切知识。

大明宫含元殿元日大朝会。

旭日东升,钟鼓齐鸣,禁军仪仗威严肃穆。女皇李安宁身着十二章纹衮冕,接受文武百官和各国使臣的山呼朝拜。

使臣们献上奇珍异宝、狮子鸵鸟,以最谦卑的姿态表达对这位“转世神君”的敬畏。

关于女皇乃神仙临凡的传说,通过官方渠道和民间演绎,已深入人心。

不仅神化了皇权,更使得她的政令推行起来阻力大减,万民景从。

在这片繁华之下,各地官仓粮食堆积如山。

新式农具和先进耕作技术的推广,使得“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成为现实。

乡村田野,阡陌纵横,农夫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因为他们知道,努力耕种不仅能养活全家,更是陛下考核里正、县令的重要功绩,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奖赏和晋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