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历史没有如果(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谁让你带着工业邪神来大明的》最新章节。

终于,朱元璋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丝冰冷的寒意:“咱要听实话。必须说。”

这五个字,如同最终通牒,斩断了王卓所有回避的可能。

王卓深吸一口气,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缓缓抬起头,脸色苍白如纸,声音因极度紧张而干涩发颤,但却努力保持着一丝分析的语气:

“陛下既如此,在下斗胆…以后世旁观者浅见妄言…”他顿了顿,仿佛在组织语言,也像是在积蓄勇气,“后世史家论及燕王殿下…靖难成功,多认为…其中蕴含了太多的…历史巧合与必然交织。”

朱元璋的目光锐利如刀,没有任何表示,只是静静听着。

王卓硬着头皮,继续小心翼翼地说道:“其一…若非…若非太子殿下(朱标)、秦王殿下、晋王殿下皆…皆英年早逝,使得燕王殿下在建文朝时,已成为事实上的…宗王之长,威望与实力皆非其他藩王可比,此…或为根基。”

他一边说,一边紧张地观察朱元璋的反应。提到早逝的爱子们,朱元璋的眼角微微抽搐了一下,但依旧沉默。

“其二…陛下…陛下晚年为稳固社稷,对勋贵武将…多有裁抑,虽…虽出于公心,然客观上也造成建文朝时,中央…中央可用之宿将锐减,军事力量有所…衰弱,此…或为时机。”

这话极其大胆,几乎是在批评朱元璋的政策间接导致了孙子的困境。暖阁内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朱元璋的嘴唇抿成一条锋利的直线,眼神更加深邃。

“其三…建文皇帝削藩…操之过急,手段…略显酷烈,尤其…尤其逼死湘王朱柏,惊骇宗室,使得诸王人人自危,反而…反而让燕王殿下获得了不少藩王的…同情与暗中支持,此…或失人心。”

提到孙子逼死儿子,朱元璋的呼吸明显沉重了一分,脸上掠过一丝极深的痛楚和失望。

王卓感觉自己的喉咙发干,但还是说出了最后一点:“当然…以上诸般,皆属外因。燕王殿下自身…雄才大略,深通兵法,坚韧不拔,于绝境中屡能扭转乾坤,其卓越的军事指挥之才…亦是成败之关键。 诸多因素,阴差阳错,汇聚一处,方才…方才成就了靖难之役。”

说完这长长的一段话,王卓最后补充道:“这都是我拾后世史家牙慧,管中窥豹,如有不详之处,望陛下见谅!”

他将成功的原因拆解成多个因素,将大部分归结于“历史巧合”和外部条件,最后才谨慎地肯定朱棣的个人能力,并且将所有观点都推给“后世史家”,极力淡化自己的主观色彩。

暖阁内陷入了更长久的、令人窒息的沉默。

朱元璋的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御案,发出笃笃的轻响。他目光低垂,看着伏在地上的王卓,又似乎穿透了他,看到了那些他未曾预料到的“巧合”与“必然”。

许久,那敲击声停止了。朱元璋缓缓开口,声音听不出喜怒,却带着一种洞悉一切的疲惫:

“历史巧合…宗王之长…宿将凋零…削藩急切…还有老四他自己的能耐…呵呵,好,好一个阴差阳错,汇聚一处。”

他重复着王卓话里的关键词,每一个词都像针一样刺在他心上。这分析,冷酷而精准,甚至比他刚才独自阅读《明史》时感受到的更为深刻和令人无力。

暖阁内陷入了更长久的、令人窒息的沉默。

朱元璋的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御案,发出笃笃的轻响。他目光低垂,看着略带紧张的王卓,又似乎穿透了他,看到了那些他未曾预料到的“巧合”与“必然”。王卓的话,像一把冰冷的解剖刀,将一场王朝的巨变拆解成一个个冰冷的因素,摆在他的面前。

许久,那敲击声停止了。朱元璋缓缓靠回椅背,目光投向虚空,仿佛在自言自语,声音沙哑而飘忽,充满了某种不甘心的假设与推演:

“咱…已经知道了后世历史…若…若咱想办法避免老二、老三的早逝…让他们能辅佐允炆…” “若咱…能多活几年,好好教导允炆,让他懂得刚柔并济,懂得循序渐进,不至那般急切…” “若…”

他的声音低沉下去,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仿佛在那些“如果”构建的虚幻图景中徘徊。但很快,他那锐利的目光再次聚焦,猛地落在了低头屏息、沉默不语的王卓身上。

看着这个来自后世、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残酷真相的“变数”,朱元璋脸上的挣扎和假设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混合着无尽疲惫、洞悉与无奈的笑容,那笑容里带着浓浓的苦涩:

“呵…呵呵…咱真是老了,竟也开始痴想这些‘如果’了…”他摇了摇头,笑声干涩,“历史…哪有那么多如果?”

他的目光再次变得幽深,仿佛看到了更远的、更可怕的可能性:“就算…就算老二、老三真的没有早死,他们…就真能安安分分地辅佐允炆那个仁柔的侄子吗?或许…到时候扯起‘奉天靖难’大旗的,就不是老四,而是他们中的某一个了…到时候,这大明天下,恐怕要迎来一场…更惨烈、更持久的宗室内战…结局,未必会比老四更好…”

这番自言自语,道出的是一种更深沉的绝望和无奈。无论他如何假设,似乎都绕不开骨肉相残的宿命,区别只在于是哪个儿子起来造反而已。他毕生追求的稳定和秩序,在他的继承人问题上,似乎从懿文太子朱标意外早逝就埋下了无法根除的祸根。

他再次挥了挥手,这一次,动作里带着一种彻底的疲惫和意兴阑珊:“罢了…罢了…你下去吧。今日之言,不得入第六耳。”

“是!谢陛下!”王卓心中巨震,为朱元璋这瞬间的透彻与悲凉而感到心惊,他不想在这压抑的地方多待,转身退出了暖阁。

他知道,朱元璋此刻思考的,已经远远超出了对朱棣个人的评价,而是陷入了对帝国继承制度、对人性、对命运更深层次的痛苦反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