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培训与见闻(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谁让你带着工业邪神来大明的》最新章节。
接下来的五天,仓库旁的临时基地成为了王卓和蒋瓛临时的“军校”和“研究院”。
但王卓的培训进行得并不轻松。他虽然拥有现代人的知识背景,但面对浩如烟海的明史细节、错综复杂的洪武朝堂人事关系、以及需要深刻理解的古代社会运行逻辑,他显得有些吃力。几位明史专家虽然倾囊相授,将靖难之役的伏笔、淮西勋贵与浙东集团的矛盾、朱元璋的统治心术等核心要点反复剖析,但王卓终究只是个资质普通的年轻人,短时间内难以完全消化吸收,只能死记硬背下一些关键事件、人物和年份。
谭局长在听取专家汇报后,无奈地笑了笑,调整了策略:“罢了,强求不得。那就重点确保他掌握洪武二十五年前后的基本大势、朝廷核心人物图谱以及绝对不能触碰的朱元璋的逆鳞。至于更复杂的权谋机变,遇到难以决断的事情,让他牢记一点:有事随时回来咨询!我们就是他的智库。”
与王卓的“填鸭式”学习不同,蒋瓛的表现则震惊了所有负责培训的军事教官和技术人员。
这位锦衣卫指挥使仿佛是一块干涸了太久的海绵,以惊人的速度吸收着一切关于现代武器的知识。从56冲、半自动步枪到班用机枪、火箭筒,他不仅在极短时间内掌握了分解结合、保养维护,更能精准地说出其有效射程、杀伤效能和战术定位。他甚至能举一反三,就如何利用这些武器的最佳射程和火力持续性,针对蒙古骑兵或南方山地步兵提出极具洞察力的战术设想,其狠辣老练的军事眼光让教官们都暗自心惊。
对于“大八一”电台,他更是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兴趣和理解力。密码本的使用、频道切换、天线架设、简易加密通讯,他学得一丝不苟。他立刻就意识到,这东西对掌控遍布全国的锦衣卫系统和边疆军情传递意味着什么——那是绝对的信息碾压!
短短五天,蒋瓛不仅熟练掌握了这些装备,甚至还能模仿学习一些基本的现代战术动作和小组配合要领。其学习能力、专注度和举一反三的悟性,让所有接触他的人都不得不感叹:能做到锦衣卫头子的人,果然都是万里挑一的人中龙凤,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是顶尖的人物。
培训结束后,王卓特意向谭局长申请了两天假期,带着蒋瓛离开了仓库基地,回到了邢州市区。他决定让这位来自六百年前的古人,用更长一点的时间,真切地体验一下现代普通人的生活。
这两天的经历,对蒋瓛造成的观念冲击,甚至远远超过了那些杀人利器和神奇电台。
他从清晨街边摊冒着热气的豆浆油条、琳琅满目到令人目眩的超级市场、呼啸而过的钢铁车流开始体验;流连于中午人头攒动、汇聚天下商品的购物中心,品尝了各式各样他从未想象过的美食;经历了下午公园里普通人的悠闲与电影院颠覆认知的光影魔术;最终沉浸于夜晚灯火璀璨如白昼的城市夜景和普通家庭里那份安宁温馨的晚餐。
王卓带着他乘坐公交、演示手机支付、在快餐店自助点餐、和街坊邻居随意聊天。蒋瓛沉默地观察着一切,以惊人的适应力努力理解着这个新世界。他学着使用简单的现代餐具,尝试理解电视里播放的新闻舆图,甚至还在王卓的鼓励下,用生硬却清晰的语调和一个便利店老板聊了几句物价天气。
他看到了寻常百姓餐桌上每日可见的丰盛肉食和雪白米饭;看到了街上的女子可以坦然出行、谈笑风生、甚至担任吏员;看到了几乎所有孩童都能背着书包快乐地去往叫做“学校”的地方接受教化;看到了老人无需劳作便可悠闲度日……这一切与他所熟悉的那个等级森严、多数人终生为温饱挣扎、信息闭塞的明朝社会,形成了天翻地覆的对比。
在这两天里,蒋瓛以其强大的观察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快速地捕捉着现代社会运行的表面规则。他甚至在有限的休息时间里,找王卓要来了纸笔,以极其精炼客观的笔触,开始撰写一份准备呈送给朱元璋的密奏。
在这份名为 《恭陈异世见闻利弊疏》 的密奏中,他没有掺杂个人情感,完全仿照以往向皇帝密报的格式,分门别类,条陈清晰:
一曰:军备武械,实乃天壤之别,足可定鼎天下
此节,他详细描述了五日所学:
“彼邦之火器,名曰‘冲锋枪’、‘半自动步枪’,其速如连环霹雳,射程远超强弓硬弩,破甲摧坚,寻常铁胄纸帛耳。一卒持之,可敌百人结阵。”
“更有‘班用机枪’,激射不绝,弹幕如雨,专克骑兵冲阵、步卒密集之所,实乃野战利器。”
“另有‘火箭筒’,声若惊雷,一击可破砖石坚城、摧垮楼橹,攻坚拔寨,无往不利。”
“其通讯之器,名曰‘电台’,千里传音,瞬息可达,音语清晰如同面晤。边疆虏情、国内动向,旦夕可陈于御前,再无六百里加急之迟滞,庙堂于万里之外如臂使指。”
最后总结:“得此诸器,辅以相应战法(附臣所学战法要领一册),练精兵一旅,足可扫荡漠北、平定南洋、威服四夷,创万世未有之武功。”
二曰:民生富庶,物产之丰盈,远超历代盛世遐想
此节,他冷静记录了两日所见:
“黎庶所食,一日三餐,米麦管够,肉食禽蛋常见于市井之家,非年节亦可尝荤腥。盐糖之品,洁白如雪,堆积如山,价极廉。”
“衣着之料,非止棉麻,多有异料(化纤),色泽鲜艳,耐磨耐脏,价亦平民。”
“出行有‘汽车’、‘公交’代步,日行千里非虚言。楼宇高耸,窗明几净,寻常人家亦多以‘玻璃’为窗,通明透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