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亮剑:开局黑云寨,爆兵四十万》最新章节。
“后来国内也搞起讲武堂,像358团楚云飞读的黄埔就是顶有名的一个。不过要说进过日本军校或黄埔就一定能打?嘿,未必!”
小鱼儿听得一愣:“老大,这说法新鲜啊?”
许平咧嘴笑了:“简单嘛!去名校能出两种人——一种是真学霸,另一种嘛……学得稀松平常,或者压根学歪了呢?”
“这事还真不好说。不同的人对鬼子的学习方式看法各异,有人推崇备至,觉得他们那套东西高明得很;也有人嗤之以鼻,认为简直愚不可及!”
小鱼儿听得一头雾水,疑惑地看向许平。许平摆摆手:“举个例吧,比如蒋光头——他算是那儿的毕业生,不过要我说,他顶多算个肄业生!”
小鱼儿更懵了。许平解释道:“正常毕业得修完课程、成绩达标。但有些人课没上完,或者挂科太多,学校就不发毕业证,只给张肄业证,证明你在这儿混过。”
小鱼儿惊讶道:“照这么说,蒋光头学业不怎么样啊?”
许平哈哈一笑:“其实他这段经历挺有意思。当初他去那儿当兵,纯粹是一腔热血。那时候的年轻人想报效国家,都觉得当兵是条出路。可国内当兵没前途,只好跑去海外。”
“但去欧洲留学费用太高,一般人负担不起。所以他们这些中产家庭的孩子,东拼西凑借笔钱,就奔着那边去了。说是当兵,实际还是为了谋个前程。”
“当时留学生分几类:最早有朝廷公派的,比如甲午海战那些管带,都是从小在国外培养的精英;后来也有自费留学的。能公派去岛国的毕竟是少数,多数人得自掏腰包。”
“说白了,花这笔钱出去镀金,回来就能高人一等。混得好的当教授、办企业,差点的也能进 部门。就像金陵那些大学教员,多半都有留洋背景。”
小鱼儿恍然大悟:“我懂了!咱们这儿落后,他们出去学成归来,要么当教授,要么从军,尤其是进 系统,对吧?”
许平点头:“对,这就是条出路。蒋光头家族在江南有点名气,但到他这代已经没落。他是借钱去的,本想当兵,可惜语言不行,体格也差,最后学得半吊子。”
“在军队里想当个合格士兵并不容易,虽然学得还行,但为人呆板。倒是某人虽然学业不精,头脑却很灵光,在那儿结识了不少人!”
“这些结识的可都是后来赫赫有名的人物,比如国父他们。”
小鱼儿恍然大悟地点头,许平摆了摆手。
“别看这位连毕业证都没拿到,但在那个年代已经很了不起了。当时国内分不清正式毕业生和肄业生,所以他混得还不错。不过他去军校根本不是真心想当兵报国,而是为了给自己谋条出路!”
小鱼儿完全明白了,许平继续说道:“说白了,他就是去混江湖、拜码头的,根本不是正经求学。后来那些正统毕业的精英没少嘲笑他,说他连 都没有就在外头瞎混。”
听到这话,小鱼儿忍不住笑起来。两人沿着山梁慢慢走,许平皱眉道:“可蒋光头确实厉害,别的没学会,整合资源这套玩得炉火纯青。当时 比他资历深、能力强的大佬多的是,可没过几年他竟成了最高领袖。”
“他手下有戴局长那样的江湖混子,后来又娶了宋三,跟国父成了连襟。这一系列操作下来,这人可真不简单!”
许平一挥手:“所以当时军校里既有真才实学的人,也出了蒋光头这种异类。”
小鱼儿追问:“老大,您上次提的东北军是不是也这样?”
许平摇头:“东北军更复杂。因为靠近京城,老帅少帅用人更杂,有些 还跟鬼子走得很近。所以后来东北军溃散时,不少人当了汉奸——虽然比例不高,但绝对数量不少。”
“还有一部分人来自当地 以及与京城有关的一些人员,后来这些人也成了赫赫有名的人物!”
“什么狗肉将军、三不知总督,搞得乌烟瘴气,成了军阀混战的典型代表!”
“但说实话,真正能打仗、堪称军神或战神的人物,对战争的理解至今仍有影响。比如8路那边的几位,总部的老总和参谋长都很厉害,他们也是从旧军阀走出来的,当年南征北战的经验足以证明他们的实力!”
小鱼儿一脸惊讶:“老大,他们不全是泥腿子?居然有这样的背景?”
许平大笑:“你以为呢?他们的出身可不简单!朱老总、彭老总都是立过军功的,叶老总、刘老总更是战神级别的人物!”
小鱼儿望着远山升起的太阳,感叹道:“老大,真没想到啊……”
许平摆摆手:“国共合作是有基础的,双方很多人早就认识。这段历史不提也罢,我只是想告诉你,我们和鬼子的渊源很深,有的是同学,有的是师生,这种情况很常见。”
“我们不必纠结谁打败了谁,或者谁当年是优等生。重要的是,战争是动态发展的,这种变化本身就值得深思。”
许平耸耸肩:“鬼子的确强大,不然也不会成为西方列强之一。从八国联军到现在,一百年过去了,他们虽然仍在巅峰,但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这不是我的断言,而是他们自己信心不足,甚至给自己判了 。”
小鱼儿叹气:“老大,扯远了。如果双方的战术相似,不管是老师打败学生,还是学生打败老师,您觉得他们的战术是不是过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