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亮剑:开局黑云寨,爆兵四十万》最新章节。

“因而兵强马壮,应者云集。待吴蜀衰微,便如秋风扫落叶。外敌虽知表象,却不解深层缘由——彼时人口本就稀少。”

“过度压榨民力,终未将人视为战争根本。教员《论持久战》早已阐明:决定胜负的是人,而非器械物资。”

“纵使外敌明白此理,亦无力回天。其人口凋零,物资匮乏,焉能不败?纵观三国以降,诸葛亮的蜀汉与东吴连年征战,何尝不是穷兵黩武?”

“诸葛亮七出祁山真伪姑且不论,但其耗尽国力确为事实。此后两晋南北朝诸国,多因征战无度而亡。”

“隋虽一统天下,炀帝三征 、开凿运河,民怨沸腾,终致覆灭。”

“自三国至隋唐,乃至宋元明清,穷兵黩武皆招致祸患。外敌傲慢自负,以为战无不胜,殊不知征战只会加速其败亡。”

“更可悲者,明知踏上绝路却无法回头。反观某大国,其体量百倍于我。”

“该国必将是我们追赶的目标,更是必须超越的对象!”

许平凝视灯火,对朱传武摆手道:“眼下谈超越为时尚早。当务之急是学习其完整工业体系,而非仅满足于制造 或 。”

“这远远不够。唯有将技术彻底消化吸收,方能击退侵略者,赢得最终胜利。”

朱传武沉吟道:“大当家所言极是。但历史上可有中途醒悟的案例?”

许平轻笑:“百年前长矛军横扫南华夏,拥众近亿,几乎颠覆清廷,岂非明证?”

朱传武听到这里,眉头微蹙:"您是说曾剃头采用围城战术,是因为太平军战略转变?"

许平捻须笑道:"正是!当年曾文正公初练湘军时,不过三千乡勇。那些庄稼汉抡起锄头是好手,可遇上身经百战的太平军,简直像孩童耍木棍。"

"最惨时连吃败仗,他差点投江自尽。"许平突然压低声音,"知道吗?原本奏折写的是'屡战屡败',后来幕僚给改成了'屡败屡战'——就这四个字,让咸丰帝龙颜大悦。"

朱传武若有所思:"所以后来改用壕沟围城,是以静制动?"

"妙就妙在这里!"许平拍案道,"当太平军放弃流动作战,死守天京城时,湘军的机会就来了。那些城墙再高,粮仓再满,终究架不住铁桶般的围困。"

"更关键的是..."许平蘸着茶水在桌上画圈,"当时江南各省巡抚个个都是硬骨头。曾剃头能脱颖而出,全靠他琢磨出的这套'结硬寨,打呆仗'的法子。"

朱传武望着茶渍渐渐晕开,轻声道:"难怪人说时势造英雄。"

许平长叹一声,目光落在朱传武身上,"历史并非简单的重复,那些隐藏在迷雾中的细微之处,往往就是改变局势的关键。"

"长矛军本有机会取胜,却功败垂成。这种成败得失,无论对曾国藩还是后来的湘军淮军,乃至如今的军事力量,都有着深远影响。"

"从那时到现在,不过短短百年光景。这段时间里,我们的军队经历了从八旗制度瓦解,到湘军淮军兴起,再到效仿德意志新军,直至今日的现代化转型。"

"虽然过程中有新旧之分,但军队的演变从未停止。我们与日寇的对抗,正是跨越古代、近代与现代战争的生动体现。如何让现代士兵摆脱旧式作战方式,这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朱传武由衷赞叹:"大当家学识渊博,令人敬佩。但您研究这些,是否只为深入理解《论持久战》?还是从中看到了更多?"

许平摆摆手:"我看的远不止这些。军事、地缘政治、各国差异,以及我们自身的发展道路,方方面面都很重要。"他直视朱传武,"举个简单例子,你担心小鱼儿和高粱红的安危吗?"

朱传武眉头紧锁:"确实担心。我们装备简陋,虽然您这里有电台,但他们离黑龙寨太近。据推测,那里的日军正在进行秘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