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盐引故事(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1620!夺舍大明从辽东开始!》最新章节。
那位说还有没有王法了,李四白这是又贪上了?
所谓兔子不吃窝边草,李四白可不敢这么明目张胆。这些盐引都是他花了钱的。
不但没有贪污,而且还刷了一波业绩。
那位说你别招笑了,买盐还能刷业绩?
这就要从大明的盐政说起了。国朝之初,为解决边镇运粮难题,于洪武三年(1370)实行开中法。
如果哪处边镇缺粮,户部会张贴榜文,说明收粮地点。商人按榜文要求,将粮食等物资运至指定军镇,换取收粮凭证后,持凭证到户部换取盐引。再凭盐引到指定盐场支盐,食盐到手后运至指定区域销售。
商人为了少走冤枉路,降低运输成本,大多会在军镇垦荒种粮,就地交粮换取盐引。
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大量商屯。极大的解决了边镇缺粮问题。
弘治五年(1492),户部尚书叶淇推行“折色法”,改纳粮为纳银,商人无需再赴军镇,商屯迅速荒废,边军粮储锐减。
同一条鞭法一样,折色法虽然免去运粮之苦,大大提高了效率。但盐引无需实物兑换后,更极大方便了一些人上下其手。
简单说,原本发出盐引的前提,是边镇仓库里收到了等价到粮食。且盐场有足量的食盐交付。
而改为纳银后,一切都变成账目数字。很快就有官僚权贵,从种种渠道讨要到盐引转卖。
市面上出现大额盐引,然而边军仓内没多一粒粮食。且完全不顾及盐场实际产能超额发行。
虽然边镇一直没有废除开中法,而是实行开中、折色双轨制。但边疆路远,谁吃撑非要运粮过去?
所以名义上是双轨制,实际开中法已名存实亡。辽东本地也大量纳银换引,再由卫所花钱买粮充做军需。
自抚顺陷落,朝廷为了筹集军费,更是滥发盐引。虽然短期内获得巨额收入,但以辽东盐场的产量,几十年都交不出这么多货来。
截至万历四十五年。辽东各盐场,总计拖欠价值数十万两的引盐未兑付。
人家商人也不是傻子,买来就砸手里的东西谁还要?
所以这两年来,任凭朝廷如何降价,辽东盐引销量每况愈下。
这也是万历狗急跳墙,恢复煎盐提举之职,把李四白弄来打私盐的原因之一。
所以李四白自掏腰包,以金山的名义购买两百五十引盐,已是今年辽东盐场最大的订单了。
此时盐场兑付政策是新九陈一。既每年产出九成兑付当年盐引,一成兑付往年沉欠。
只是没想到鲁海峰吃了豹子胆,竟然拒付当年新引。这才落个丢官罢职,赋闲待罪。
熊大力因为见过李长安,自是不敢再吃拿卡要。足斤足两的兑付了盐引。
那位说一个足额也值得强调?那还真说着了!
全国盐场标定大引四百斤,兑付的时候最多给三百四!这是惯例谁也没招。
光是足额二字,就让李家车队还不出盐场,每引就比别的盐商多赚六十斤!
盐课种种暂且不提,且说李家车队往返数次,将十万斤粗盐运回南关岭。
五花六花立刻带领家丁开始干活。溶解、过滤、结晶自有家丁们来做。
姐妹俩和长安小海,则在一独立房间内,用口碱和石灰配置添加剂。
家丁们也不知道这是啥,反正取来添加到盐水里就是。
兄妹四个掌握配方,即使从外面招工也不怕工艺泄露。
有读者说不至于吧,给他们看谁能看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