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寒窑孤灯·笔耕不辍(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综艺:雪藏十年我靠实力再封顶流》最新章节。

彩排现场那声撕裂舞台的清唱余音,仿佛还在筒子楼狭窄的过道里隐隐震颤。陈楚推开那扇漆皮剥落的木门,七平米的囚笼无声地吞噬了他。身后,《巅峰对决》演播厅里那些惊愕、忌惮、算计的目光,被彻底隔绝。只有熟悉的霉味、尘土味,还有墙角渗水留下的锈迹斑斑的痕迹,沉默地包裹上来。

砰。

门在身后合拢,隔绝了那个光怪陆离的名利场。他靠在冰凉的门板上,闭着眼,任由演播厅里残留的、混合着香水、汗水和金属器械味道的空气,一点点被出租屋里陈年的、带着腐朽木质气息的阴冷所取代。指尖似乎还残留着麦克风金属支架冰凉的触感,耳膜深处,吴凯那声刺耳的“过气十年还敢出来”和周哲宇仓皇离去的脚步声,如同毒蛇吐信,丝丝缕缕地缠绕上来。

十年。

他缓缓睁开眼,目光扫过这方寸之地。惨白的节能灯管悬在低矮的天花板下,吝啬地洒下一片昏蒙的光,勉强照亮屋内的一切。单人铁架床占据了大半空间,锈迹斑斑的栏杆上搭着几件洗得发白变形的旧衣。墙角,那台陪伴了他整个流放岁月的立式钢琴沉默矗立,烤漆斑驳,露出底下深浅不一的木质原色,好几个琴键的边缘早已碎裂、剥落,像一张饱经风霜、豁了牙的嘴。钢琴盖上,蒙着一层薄薄的灰,唯有中央C键附近一片区域,因为常年累月的触碰,显露出相对干净的痕迹。

而最触目惊心的,是另外半面墙。那里没有家具,只有书——不,是纸。堆积如山的硬壳笔记本,大小不一,颜色各异,像一座沉默的堡垒,从地面一直垒到接近天花板。每一本都鼓胀得几乎爆裂,纸页边缘因无数次翻阅而卷曲、发黄,如同被风干的落叶。封面上,用粗粝的记号笔或墨水钢笔,潦草却用力地写着:《和弦迷宫探索》、《词作碎片·冬》、《节奏实验场》、《未命名·编号7》……最靠近床头的那一摞最顶上,压着一本格外厚重、封面磨损严重的黑色笔记本,上面是他亲手写下的五个字——《原创曲库·未发表》。

这就是他的十年。从云端坠落,砸进这七平米的尘埃里,唯一没有放弃的武器。不是水晶奖杯,不是聚光灯,是这一笔一划,在绝望和孤寂中刻下的音符与文字。

喉结艰难地滚动了一下,干渴感火烧火燎。他走到墙角,拿起那个边缘磕碰得坑坑洼洼的搪瓷缸,拧开锈迹斑斑的水龙头。水流先是喷出一股带着铁腥味的黄褐色液体,哗啦啦响了一阵,才渐渐变得清澈。他接了小半缸,仰头灌下。冰冷刺骨的水滑过食道,激得胃部一阵痉挛。窗外,十二月的寒风像野兽的爪子,刮擦着玻璃窗,发出呜咽般的声响。

“咳…咳咳…”一阵猝不及防的呛咳让他弯下腰,冰冷的搪瓷缸脱手掉落,在水泥地上发出刺耳的哐当声,滚到钢琴脚边。他扶着冰冷的墙壁,咳得撕心裂肺,单薄的肩胛骨在旧T恤下剧烈起伏,像两片随时会折断的蝶翼。咳了好一阵,才慢慢平息,只剩下胸腔里如同破风箱般粗重的喘息。

他直起身,抹去嘴角的水渍,走到钢琴前。没有开顶灯,只拧亮了固定在钢琴谱架上方的一盏小台灯。昏黄的光晕瞬间笼罩了一小片区域,照亮了谱架上摊开的一份手稿。纸页上密密麻麻写满了音符和修改的痕迹,墨水的蓝黑与铅笔的灰黑交织,涂抹、箭头、问号遍布,像一场无声而激烈的战场。

他坐下,冰凉坚硬的琴凳透过薄薄的裤子传来寒意。修长却布满厚茧的手指,轻轻拂过琴键上那些碎裂的边缘。一个念头不受控制地钻进脑海:如果当年,在那个烟雾缭绕的后台包厢,他签下了那份《“楚薇情深”CP运营规划书》……现在会是怎样?或许住在宽敞明亮的公寓里,有助理端来温水,有造型师打理形象,享受着虚假的顶流光环?代价呢?是音乐沦为炒作的背景音,是灵魂被彻底典当给流量的祭坛。

指尖猛地按下!

咚——!

一个沉重、浑浊的低音骤然炸开,在狭小的空间里横冲直撞,震得头顶的灯管都嗡嗡作响。这声音不是旋律,是压抑了太久、骤然爆发的怒吼!是砸向那个“如果”的、带着血腥味的拳头!

“音乐纯粹,不炒污名……”他喃喃自语,声音沙哑,像砂纸摩擦着生锈的铁器。十年前那晚,瓢泼大雨中,他对着王振海吼出这句话时,胸膛里燃烧的是少年意气的孤勇。十年后,在这间寒窑里再次咀嚼这八个字,舌尖尝到的,是混着血泪的铁锈味,是深入骨髓的、不容置疑的信仰。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胸腔里翻涌的戾气。目光重新聚焦在谱架的手稿上。这是一首半成品,暂定名《冰层之下》。他拿起一支削得极短的铅笔,笔杆上缠着胶布,防止被汗水浸滑。笔尖悬在纸页上空,久久没有落下。

灵感像被冻住的溪流,艰涩无比。一个乐句的衔接,一个副歌的情绪爆发点,卡在那里,不上不下,堵得人心慌。他烦躁地抓了抓头发,指腹按上眉心那道深刻的刻痕。窗外风声更紧了,寒意如同活物,顺着墙壁、地板,丝丝缕缕地渗透进来,钻进骨头缝里。他搓了搓冻得有些僵硬的手指,对着掌心呵了口热气,白色的雾气在昏黄的灯光下瞬间消散。

时间在笔尖的凝滞和偶尔划下的沙沙声中流逝。台灯的光晕像一个孤岛,将他与周遭的黑暗和寒冷暂时隔开。墙上老旧的石英钟,指针咔哒、咔哒地走着,声音在死寂中被无限放大,敲打着神经。

咕噜……

胃袋发出空鸣,尖锐的饥饿感提醒他,从节目组回来到现在,除了那半缸冷水,颗粒未进。他起身,走到角落一个蒙尘的小电磁炉旁,插上电源。炉面唯一的凹痕里,放着一个边缘烧得发黑的小铝锅。他拧开一个塑料油瓶,倒了薄薄一层油下去。油很快热了,发出细微的滋滋声。他从一个皱巴巴的塑料袋里摸出最后一把挂面,小心地掰下半截,放进锅里。

面条在热油里蜷缩、变软。他拿起筷子,笨拙地搅动着。油星溅到手背上,烫得他微微一缩。这双手,能精准地按下最微妙的半音,能谱写出直击灵魂的旋律,此刻却连最基础的煮面都显得笨拙而窘迫。面条很快熟了,他关掉电源,将面条捞进一个掉了不少瓷的白瓷碗里。没有菜,没有调料,只有几滴油花飘在清汤寡水的面汤上。

他端着碗,坐回钢琴凳上。饥饿感让他顾不得味道,埋头大口吞咽。滚烫的面汤灼烧着食道,带来一种近乎自虐的、短暂的充实感。一碗寡淡的面条很快见底,胃里有了点暖意,但那股源自灵魂深处的空洞和寒冷,却丝毫没有驱散。

他放下碗,目光再次投向那堆积如山的笔记本。每一本,都是一个被锁死在时间里的战场,记录着无数个像今夜一样的挣扎、绝望、以及绝境中迸发的、微弱却不肯熄灭的星火。

他伸手,从最底层抽出一本蓝色封皮的厚本子。封面已经磨损得看不清原来的颜色,页脚卷得厉害。翻开,扉页上写着一个日期:雪藏元年·冬。字迹有些虚浮,带着当时的迷茫和惊惶。

纸页沙沙作响。他翻到中间一页。那是一段极其压抑、晦涩的旋律草稿,旁边用红笔潦草地写着:“深渊?太直白。冰窖?不够痛。要写出那种……被活埋,但手指还在抠抓泥土的感觉……”再往后翻,一页被揉皱又展平的纸上,写满了狂乱的、不成句的词语:“锁链”、“锈蚀”、“无声的呐喊”、“喉咙里的冰”、“光在哪里?”、“十年……十年!”……这些碎片,最终沉淀、淬炼,变成了后来《寒窖》里那句撕裂彩排现场的灵魂拷问:“世人笑我疯癫,笑我痴妄执念深……怎知这冰层之下,熔岩早沸腾!”

他又拿起一本墨绿色的笔记本,是雪藏第三年的记录。里面详细记载了他如何省下几天的饭钱,辗转坐了两个多小时公交,去城郊一个废弃工厂区“采风”。他站在巨大的、锈迹斑斑的钢铁骨架下,听着风穿过空洞的厂房发出呜咽般的怪响,感受着工业废墟的冰冷、坚硬和死寂。笔记本上画着潦草的速写——扭曲的钢筋、剥落的墙皮、巨大的齿轮轮廓。旁边配着文字:“冰冷的工业噪音……机械的律动……能否融入旋律?像命运的齿轮在碾压……”这些冰冷的意象,最终化作了《断层》前奏中那段极具压迫感的、如同重型机械启动般的合成器音效雏形。

十年。三千多个日夜。这七平米的寒窑,是牢笼,也是熔炉。每一次被现实抽打的屈辱,都成了淬火的燃料;每一次灵感干涸的绝望,都逼迫着他在更深的黑暗中挖掘矿藏。指腹的硬茧,在无数次高速震动的琴弦摩擦下,磨破、出血、结痂、再磨破,最终变得如同粗糙的砂纸。那些笔记本的纸页,不仅浸透了墨水,也浸透了汗水、泪水,甚至偶尔被琴键碎裂边缘划破手指时滴落的血珠。

他放下旧笔记本,目光落回眼前谱架上卡壳的《冰层之下》。饥饿和寒冷带来的烦躁感奇迹般地褪去了一些。一种更深沉、更凝练的力量,从那些泛黄的纸页中,从自己布满伤痕的指尖,缓缓流淌出来。他拿起铅笔。

笔尖不再犹豫,带着一种近乎冷酷的专注,落在纸页上。沙沙声重新响起,流畅而坚定。一个被修改了无数次的乐句,被他重重划掉。他另起一行,写下全新的音符组合。笔锋凌厉,如同刻刀。

夜更深了。寒风在窗外呼啸,像无数冤魂在哭嚎。筒子楼里其他住户的灯光早已熄灭,整栋楼陷入沉睡,只有他这七平米囚笼的窗口,还透着一小团昏黄而倔强的光。

困意如同潮水,一次次冲击着他紧绷的神经。眼皮沉重得几乎粘在一起。他用力甩甩头,站起身,走到墙角的水龙头前,再次拧开。这一次,他没有接水喝,而是直接将冰冷刺骨的水流,泼在自己脸上!

“嘶——”

刺骨的寒意如同千万根钢针扎入毛孔,瞬间驱散了浓重的睡意。他猛地打了个激灵,水珠顺着脸颊、脖颈,滚进衣领,冰得他浑身一颤。他胡乱抹了把脸,水珠溅到旁边摊开的乐谱上,晕开一小片墨迹。他毫不在意,走回钢琴前,重新坐下。

手指因为冰冷而有些僵硬,但精神却异常清明。他不再纠结于那个卡住的乐句,手指落在琴键上,不再是为了谱写,而是为了唤醒。即兴的、破碎的音符从他指尖流淌出来,时而低沉如呜咽,时而尖锐如裂帛。这不是演奏,是灵魂在冰冷的琴键上赤足行走,每一步都留下带血的印记。他闭上眼,任由手指在熟悉的黑白键上无意识地游走,思绪却沉入了记忆的深海。

十年前那震耳欲聋的碎裂声——水晶奖杯砸在墙上的爆响;王振海扭曲的咆哮:“十年!给老子滚回耗子洞清醒清醒!”;被保镖粗暴推出后门,摔进瓢泼大雨的泥泞里,冰冷的雨水瞬间淹没头顶的窒息感……这些画面,如同淬毒的匕首,反复切割着他的神经。然而,在这些尖锐的痛楚之下,更深层的东西在翻涌。是陋室孤灯下,第一次写出让自己浑身战栗的旋律时的狂喜;是某个深夜,窗外大雪纷飞,他裹着薄被在钢琴前写到手指失去知觉,却捕捉到一缕天光般通透灵感的极致满足;是无数次被房东催租、被邻居白眼、被世界遗忘时,躲进这堆笔记本构筑的堡垒里,触摸到音乐纯粹灵魂时,那份足以对抗整个世界的安宁……

冰与火,绝望与希望,屈辱与骄傲,十年间早已在他的骨血里反复淬炼、交融,难分彼此。它们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而是他生命乐章中,相互撕扯又相互成就的复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