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宜昌!熔炉点火!(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抗战1931:我的1立方米乱世》最新章节。
但在整体层面,缺乏铁的执行纪律和军官阶层普遍存在的“保存实力”、“欺上瞒下”的思维定式,使得再好的战术也如同建立在沙堆之上。
《纲要》里强调的“步炮协同”,在实际中常常变成步兵冲上去了,炮兵却因弹药调配问题或指挥链路不畅而无法提供及时支援。
《纲要》里要求的“侧翼掩护”,在派系林立的国军中往往形同虚设,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是常态。
《纲要》里指出的“后勤乃生命线”,在腐败低效的后勤系统面前,成了一句空话。
日军则稳扎稳打,其部队如臂使指,战术执行坚决果断。
他们敏锐地发现了国军协同上的脱节,往往集中火力打击突前或孤立部队,屡屡得手。
“熔炉”计划发起一个多月后,国军的进攻锐气耗尽,预期中的“闪电战”彻底沦为血肉磨坊。
巨大的、难以承受的伤亡,不仅消耗着士兵的生命,也在消磨着整个部队的士气。前线将领们开始阳奉阴违,以各种理由拖延甚至停止进攻。
与此同时,太行山根据地却利用冬季稳步发展。
八路军内部高度统一的指挥、强调牺牲奉献的政治工作以及与“东山”体系紧密无间的后勤技术保障,使得他们能够将《对日作战纲要》等先进战术思想真正落到实处,转化为战斗力。
这种内在的强大组织力,与宜昌前线国军的混乱与内耗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记无声的耳光,重重地扇在重庆脸上。
国际观察家们开始私下议论,装备和纸面战术或许可以快速提升,但一支军队的纪律、精神和组织凝聚力,才是决定长期战斗力的根本。
老蒋在官邸里暴跳如雷,却又深感无力。
“熔炉”不仅在军事上失败了,更在政治和军心士气上遭到了重创。
继续强攻已无意义,只会耗尽他赖以维持统治的嫡系资本。
“命令……前线各部,暂停大规模攻势,转入防御,巩固现有阵地。”他最终艰难地吐出这道命令,充满了挫败感。
宜昌城下,疲惫不堪、伤亡惨重的国军士兵们终于得到了喘息之机,但他们眼中没有胜利的希望,只有迷茫与麻木。
他们用鲜血实践了先进的战术,却败给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痼疾。
太行山,“东山”基地内,柯明义得知宜昌战事结果后,对左玉波平静地说:
“看到了吗?光有好的武器和战术教材是没用的。
没有脱胎换骨的组织改造,没有破除私心的思想建设,没有铁一般的纪律保障,再好的经,念出来也是歪的。
这条路,他们走不通。
我们自己的路,更要脚踏实地,不能有丝毫松懈。”
寒冬即将过去,宜昌的僵局与太行的生机,预示着中国抗战力量内部,一场更深层次的变革与分化,已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