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后勤技术的助力(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抗战1931:我的1立方米乱世》最新章节。

柯明义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前线压力与日俱增,对后勤的依赖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他强迫自己将精力转向那些维系着整个体系运转的繁琐报告,物资库存、产能报表、技术进度……

当他问起基地内部的进展时,左玉波脸上难得地露出了带着几分自豪的笑容。

“老板,王士卓那边,有结果了。”左玉波将一份还带着油墨香的报告递了过来,“他们搞成了。”

报告内容简洁,配着几张黑白照片,但其中蕴含的分量却让柯明义眼神一凝。

王士卓,这位当年被他从北平高校里“挖”来的空气动力学专家,带着一支由海内外学者和本土培养的尖子生组成的团队。

依托太行山区的天然气流环境和早年建设的0.5米、1.5米、3米系列中小型风洞,他们已经积累了近五年的扎实数据。

成功为“初教-1”、“风啸-36/37”系列进行了气动修型,证明了团队和设施的可靠性。

历经艰难,最终才有了这座新建成的8米高 x 16米宽 x 20米长的大型风洞。

这座风洞的核心价值在于:

1. 全尺寸验证:可以容纳整机或1:1的飞机关键部件(如机翼、尾翼) 进行测试,消除了小比例模型带来的模拟误差,数据置信度有了质的飞跃。

2. 探索未知:为下一代双发“山魈”运输轰炸机、以及规划中更大更快的战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研发平台,使其在设计阶段就能发现并解决潜在的气动缺陷。

3. 体系化能力:它意味着“东山”航空工业告别了“解决有无”的初级阶段,建立了从基础理论研究(小型风洞)-> 型号预研(中型风洞)-> 全尺寸验证(大型风洞) 的完整研发体系。

建设过程同样是技术实力的体现。

虽然面临大型电机、特种钢材和精密传感器的挑战,但团队凭借此前积累的工程经验,通过多电机协同控制、材料工艺创新和自主研制的测量设备,成功解决了这些问题。

其最终达到的流场品质、控制精度和数据采集能力,已稳居世界顶尖水平。

柯明义看完报告,满意地点头。

这座风洞本身不会飞,但它将为未来所有“东山”战鹰的翱翔,奠定最科学、最坚实的基础。

当他翻开来自东北“东山”基地的绝密技术周报时,几行看似平常的文字让他瞬间坐直了身体,连日来的疲惫一扫而空。

报告只有冷静的陈述:实验室在电子管微型化项目上取得决定性突破。

新型微型电子管的体积和功耗,仅为目前军用级别标准电子管的四分之一,稳定性测试已达到初步应用标准。

柯明义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微型电子管,不仅仅是让电台变得更轻、更省电。

它意味着,过去因为体积和功耗而无法实现的许多设想,如今都有了落地的可能。

更小型、更隐蔽的战术电台可以配备到连排一级,指挥体系将更加灵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