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丰收在美洲(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抗战1931:我的1立方米乱世》最新章节。
一批批地被转移出了美国本土,目的地是南美洲预先设置的几个中转基地。
最终传到太行山基地的消息明确而紧迫:
已成功“收获”大量高级人才及关键技术资料,目前人员正集中在南美某地休整与编组。
下一步,他们将搭乘伪装成商船的运输工具,绕道澳大利亚以南海域,
择机前往印度洋,最终计划在波斯湾或印度某个隐蔽地点登陆。
此后,队伍将走陆路穿越中亚,最终进入新疆。
电文的最后是重复的请求与希望:
“人才及资料将立即从南美启程,路线漫长且险,望基地务必提前协调,
派出得力人员于新疆接应,确保此批‘特殊物资’万无一失。”
柯明义放下电文,走到巨大的世界地图前,
手指从南美划过浩瀚的太平洋和印度洋,最终落在新疆的边境线上。
他深吸一口气,对左玉波说道:
“给谢毅峰发电,让他的人不要撤回来,休整补充后,准备再次西进。
告诉他,有一批比黄金还要珍贵万倍的‘货物’,正在跨越半个地球来找我们,他必须像守护自己的眼睛一样,
把这批‘货物’一个不少、一页纸不漏地,安全带回来!”
时间在流逝,谢毅峰将美洲的人才一批批地带回来。
与欧洲学者们往往带着深厚的理论积淀和系统性的实验室经验不同,
从美洲归来(或“被邀请”来)的这批人才,身上带着更浓厚的“新大陆”气息,
他们更注重实用技术,更熟悉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流程管理,思维也更加灵活甚至大胆。
然而,人才的大量涌入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首先是语言和文化的隔阂。
虽然配备了翻译,但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沟通障碍依然存在。
三大基地不得不紧急开办了更多的语言速成班和文化交流活动,鼓励中外技术人员“结对子”。
其次,是生活安置和思想工作的压力骤然增大。
这些来自美洲的人才,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与国内乃至欧洲都有差异,
对根据地的艰苦条件和严格纪律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左玉波领导的管理委员会工作量翻了几番,不仅要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还要细致地做好解释和引导工作,确保他们能安心留下来发挥作用。
最重要的是保密和安全的压力。
如此大规模的人才引进,不可能完全瞒过各方势力的耳目。
日军特务、国民党军统、乃至其他势力的眼线,都加强了对相关区域的渗透和侦察。
“东山”体系的内卫部门和根据地的安保力量不得不再次升级安防措施,开展新一轮的反间谍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