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挑战与希望(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抗战1931:我的1立方米乱世》最新章节。

最后东北的第四届大学毕业生达到一千人。”

“更重要的是,”汇报人语气激动,

“随着欧洲和美洲的专家们陆续到位,咱们的研究进度大大加快!

新材料实验室在合金钢配方上取得了突破,预计新钢种的强度能提升百分之二十!

发动机研究所正在攻关‘太行星-4’的涡轮增压技术!

无线电小组在电子管微型化和雷达探测距离上,也有了新的进展!”

知识大迁徙的效益,正在初步显现。

最后,是情报和对外联络的负责人何振军。

他的汇报涉及面更广,也更为敏感。

“北平方面,‘明义五金厂’运转正常,作为合法企业和技术输出窗口,为咱们筹集了大量资金和紧缺物资,实用技术研发能力持续增强。

同时,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情报节点。”

何振军语速平稳,“与延安的合作持续深化,技术共享和人才交流更加顺畅。

与傅作义、阎锡山等部的‘技术换资源’计划,基本达到预期,为咱们换来了急需的煤、铁和粮食。”

他话锋一转,提到了不太愉快的一面:“重庆方面,以及某些地方势力,虽然交流合作交易不断,但对咱们的警惕和渗透有增无减。

‘夏季风暴’的失败,让他们既眼红我们的成果,又试图模仿,但效果,大家也都知道了。

目前,他们一方面在内部搞‘人才转化’,想自己培养技术力量,另一方面,也在通过各种渠道,试图获取我们的核心技术和人才。”

最后,他提到了国际局势:

“太平洋上,盟军反攻受挫,鬼子在东南亚暂时站稳了脚跟。

这虽然牵制了鬼子部分海军力量,但也意味着短期内,外部大规模援助的希望更加渺茫。

我们必须更加依靠自己。”

所有人的汇报结束后,会场安静下来,目光都集中到了柯明义身上。

柯明义站起身,走到台前,他没有拿稿子,目光缓缓扫过全场。

“同志们,”

他的声音不高,但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听了大家的汇报,我心里就两个字:高兴。”

“七年前,我兜里只有几块大洋,脑子里有点乱七八糟的想法,身边只有几个志同道合的兄弟。

那时候,谁能想到,咱们今天能坐在这里,讨论飞机大炮的月产量?

能讨论控制了几万平方公里的根据地?

能讨论咱们自己培养的学生已经能造机器、看图纸?”

台下响起一阵会意的轻笑和感慨的叹息。

“这七年,咱们不容易。”

柯明义语气沉了些,“有多少好兄弟,埋在了这片山里,埋在了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

咱们流过汗,也流过血。”

会场气氛变得肃穆。

“但是,咱们挺过来了,不仅挺过来了,咱们还站起来了!”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咱们有了自己的工业,自己的军队,自己的学校!

咱们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落后国家了!

至少在咱们控制的这片土地上,咱们证明了,中国人并不差!

中国人也能搞出世界一流的东西!”

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许多人激动得脸色通红。

“成绩很大,问题也不少。”柯明义摆摆手,让大家安静,

“老朱说了,发动机寿命、加工精度是问题。

老谢说了,后勤、通讯是问题。

左玉波那边,资源永远不够用。

何振军那边,内外压力都不小。”

他一项项点出刚才汇报中提到的问题,然后说道:

“这些问题,就是咱们明年要攻克的堡垒!

咱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鬼子还没赶出去,更强大的对手还在后面盯着我们!

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咱们必须抓住这宝贵的喘息时间,更快地壮大自己!”

他停顿了一下,提出了明年的几个核心目标:

“第一,扩产!军工产能,尤其是飞机、坦克、重炮,还要再上一个台阶,相关的原料、设备、电力,必须跟上!”

“第二,攻坚!集中力量,解决几个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发动机、新材料、无线电,必须要有突破!”

“第三,育人!扩大招生规模,优化教材,加快人才培养速度,不仅要培养技术工人,还要培养能带队、能创新的工程师和科学家!”

“第四,整合!进一步优化咱们的内部管理,提高效率,同时,加强与所有抗日力量的协作,形成更大的合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柯明义目光锐利,

“准备打仗!鬼子不会甘心失败,他们肯定在酝酿新的反扑。

各部队要加强训练,研究新战法,后勤要做好打大仗、打恶仗的准备!”

他的讲话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让所有人都清楚了明年的方向和任务。

“同志们,”柯明义最后说道,“1938年马上就要过去了。

这一年,咱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前路依然艰难,但我相信,只要咱们团结一心,继续脚踏实地地干下去,就一定能迎来最终的胜利!

到时候,咱们再在这里,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庆功大会!”

总结大会在激昂的情绪中结束了。

人们议论着,说笑着,带着对过去的自豪和对未来的憧憬,融入了基地冬夜的灯火之中。

1939年,等待着他们的,将是更大的挑战,以及,在挑战中孕育的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