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制导果然不是小问题(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抗战1931:我的1立方米乱世》最新章节。
原本对立的双方,似乎找到了一个可以共同发力的支点。
“那么,具体技术难点呢?”柯明义追问。
彼得罗维奇也不藏私,和盘托出:
“首先是微型惯性元件的耐过载和快速启动问题,火箭弹发射时的加速度非常大。
其次是燃气舵的材料必须耐高温、耐烧蚀,而且动作机构要极其可靠,不能卡死。
最后是脉冲装置的装药和点火控制,要确保瞬间的推力足够且一致。”
“惯性元件和耐高温材料,我们材料实验室最近在镍基合金上有了突破,或许可以试试。”一位“东山”本土的材料工程师开口说道。
“小型脉冲发动机的点火控制,我们的无线电小组在研究引信时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尝试移植过来。”另一位工程师补充。
“结构设计和风洞测试,我们可以立刻开始!”汤姆主动请缨。
施耐德博士也推了推眼镜,恢复了学者的冷静:“那么,弹道数学模型和矫正算法的建立,就由我和我的小组来负责,我们需要大量的试验数据来修正模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柯明义看着眼前这群刚刚还吵得不可开交,此刻却已经开始自发分工协作的专家们,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就是他千辛万苦把这些人弄来的价值所在。
“好!”他一锤定音,
“那就成立‘火箭炮制导技术联合攻关小组’,由彼得罗维奇同志担任技术总顾问,施耐德博士、汤姆,还有老周(一位本土资深工程师),你们担任副组长。
需要什么资源,直接向左玉波同志打报告!”
接下来的几个月,整个联合攻关小组进入了疯狂的工作状态。
实验室、车间、测试场,三点一线。
失败了,就分析数据,调整方案;再失败,再调整。
期间不乏激烈的争吵。
施耐德对数学模型的严谨性要求近乎苛刻,
汤姆则总想着怎么用更结实的结构和更简单的电路来实现功能,
彼得罗维奇则在中间调和,不断强调“够用就好”和“生产可行性”。
本土的工程师们则发挥着他们对现有工业体系熟悉的优势,将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一点点变成可以加工的图纸和工艺。
终于,在初夏的一次实弹测试中,传来了好消息。
柯明义和几位核心成员站在远离靶场的观察所里,通过望远镜观看。
远处,一阵密集的呼啸声划过天空,那是八联装的火箭炮一次齐射。
不同于以往炮弹落点相对分散,这一次,八发火箭弹的落点明显更加集中,覆盖区域比之前缩小了接近一半!
而且,有一发甚至精准地命中了作为靶标的一辆废弃卡车,将其彻底摧毁!
“成功了!初步成功了!”负责现场指挥的汤姆跑回观察所,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数据记录本,
“矫正系统工作了!虽然还有两发矫正幅度不够,但大部分都有效果,落点圆概率误差缩小了百分之四十以上!”
施耐德博士虽然还保持着德国人的矜持,但眼角的笑意却藏不住:“数学模型还需要微调,特别是对不同距离的适应性,但原理已经证明是可行的!”
彼得罗维奇用力拍着汤姆的肩膀,用俄语大声称赞着。
柯明义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距离真正的“精确制导”还差得远。
但这关键的一步迈出去,“东山”体系的远程火力,将从过去的“面覆盖”开始向“点压制”进化。
未来面对日军的坚固工事、指挥所、后勤节点,将拥有更高效、更经济的打击手段。
“立刻整理所有技术资料,形成标准化生产工艺。”柯明义对陪同的左玉波吩咐道,“同时,下一代火箭炮的研发,可以以此为基础,正式启动了。”
走出观察所,外面阳光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