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达到预期的西北大开发(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抗战1931:我的1立方米乱世》最新章节。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一九四一年的春风,仿佛携带着钢铁与硝烟的气息,率先吹绿了陕甘宁的高原与河谷。
以兰州为中心,沿着黄河两岸,一片庞大的工业区已然成型,这便是声名在外的“大兰州工业圈”。
高耸的烟囱日夜不停地向天空吐着浓烟,厂房的轰鸣声与黄河的咆哮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独属于这片土地的钢铁交响乐。
西北,不再是被动承受风沙与贫瘠的土地,而是一个被彻底唤醒、正在舒展筋骨的巨人。
发展的浪潮,在大兰州工业圈的带动下,如同奔腾的黄河水,汹涌地漫灌至三省每一个角落,重塑着这里的山河与人间。
城市涅盘:从古城到工业新城
西安,这座千年古都,在保留着城墙厚重底蕴的同时,其东西两侧开辟出了大片的新工业区。
城东的“灞桥机械制造区”与城西的“三桥精密仪器与车辆装配中心”,
厂房林立,烟囱高耸,古老的钟楼仿佛在聆听着新时代机器的协奏曲。
高校与研究所如雨后春笋,与工厂紧密结合,使得这座古城同时成为了知识与技术的熔炉。
宝鸡,作为陇海铁路的关键节点,已彻底化身为“铁路枢纽与重型装备之城”。
巨大的编组站日夜不停地吞吐着物资,沿渭河而建的桥梁厂、车辆厂、工程机械厂,
其规模与产能,足以让任何了解它过去的人瞠目结舌。
榆林、绥德等陕北重镇,依托周边的煤炭、石油与岩盐资源,从传统的边塞商贸中心,转型为能源与化工基地。
庞大的储油罐、林立的化工厂房,与古老的烽火台遥相呼应,构成了一幅穿越时空的工业画卷。
乡镇崛起:星罗棋布的产业节点
发展的脉络深入到了县乡一级。
无数乡镇因其资源或区位优势,成为了区域性的产业中心。
甘肃的白银镇(现白银市),已从一个小地名,跃升为与兰州炼钢厂同等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中心,
其厂区规模宏大,被誉为“戈壁上的铜城”。
陕西的铜川,煤炭开采达到了空前规模,巨大的露天矿坑如同大地的阶梯,
满载“乌金”的列车宛如长龙,成为关中平原能源的坚实保障。
宁夏的石嘴山,依托黄河水力与周边煤矿,建起了西北有数的火力发电群,
巨大的冷却塔水汽蒸腾,为整个工业网络输送着不竭动力。
诸如陇东的驿马镇、陕北的永坪镇等地,或因石油,或因特定的矿产,都聚集了相当规模的工人和配套产业,
从寂寂无名的农村聚落,变成了机声隆隆、灯火通明的工业小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