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靖疆(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抗战1931:我的1立方米乱世》最新章节。

一九四二年的夏风掠过黄河,吹拂着刚刚经历巨变、正在复苏的华夏大地。

兰州指挥部内,关于下一步战略方向的争论已持续已久。

当多数人的目光仍紧盯着东南沿海残存的日军堡垒和富庶之地时,

柯明义的手指,却坚定地落在了地图上方那片广袤无垠、色彩单调的区域,蒙古高原。

他的理由冷静而务实,东南沿海日军经营日久,工事坚固,且能得到其海军力量的策应,强行攻坚必然代价高昂。

相比之下,蒙古高原上的日伪势力相对薄弱分散,且地处战略要冲,

北望苏联,西连中亚,更蕴藏着发展重工业不可或缺的丰富矿藏。

彻底掌控这片土地,不仅能消除北方的潜在威胁,拓宽战略纵深,

更能为“东山”体系提供近乎无限的资源支撑。

在柯明义的极力推动和周密筹划下,一项宏大的计划迅速成型。

这一次,他决心展示“东山”体系多年积累的巅峰力量,不仅仅是军事上的碾压,

更是紧随其后的,以现代工业文明对古老草原的全面重塑。

七月初,阳光灼烤着塞外的戈壁与草场。

在漫长的边境线上,一场钢铁风暴毫无预兆地骤然掀起。

集结的六十万大军,构成了人类战争史上空前强大的陆地突击集群。

八路军、晋绥军、绥远军以及“东山”自身的精锐,

此刻不再有派系之分,全部被整合进谢毅峰统一指挥的庞大战争机器中。

战役发起的第一个黎明,天空便被密集的机群遮蔽。

“擎苍”与“青冥”战斗机如同巡猎的鹰隼,牢牢扼守着苍穹,

任何敢于升空的日军侦察机都在瞬间被撕成碎片。

紧随其后的是庞大的“山魈”机群,它们带着沉闷的轰鸣,

将死亡之雨精准地倾泻在预先标定的日军据点、机场和交通节点上。

地面在爆炸中震颤,火光与浓烟成为草原上新的地平线。

炮火准备尚未完全停歇,真正的钢铁洪流便开始了奔腾。

数以千计的坦克、装甲车和满载士兵的卡车,组成无数支锋利的箭头,

沿着预定的进攻轴线,向着蒙古高原的腹地猛烈穿插。

这是十个完全机械化的“万人快速反应旅”,他们不仅仅是尖刀,更能砸碎一切阻碍。

柴油引擎的咆哮汇成一片持续不断的爆雷,钢铁履带与橡胶轮胎碾过草皮、沙地和岩石,

以日均推进上百公里的速度,闪电般撕裂日伪军构筑的防线。

日伪军的抵抗在这样绝对的力量面前显得苍白而徒劳。

他们熟悉的骑兵迂回、小股骚扰战术,

在拥有绝对制空权和高度机动性的钢铁洪流面前彻底失效。

往往还没来得及集结,铺天盖地的炮火和空中打击就已降临。

试图依托城镇或寺庙固守的据点,

则在坦克的直瞄火炮和随行步兵的火焰喷射器、火箭筒攻击下,被一个个干脆利落地拔除。

谢毅峰的指挥风格凌厉而高效,他充分利用机械化的优势,

大胆分兵,大纵深迂回,不断分割、包围、歼灭任何尚有组织的抵抗力量。

这是一场高效的清扫,而非僵持的搏杀。

在主力部队横扫的同时,一支支精干的特遣分队被空投或机降至更深远的关键区域。

他们的任务是突袭伪政权机构,截断溃兵通道,并安抚受惊的牧民。

天空中的战机和水柜车上的扩音器,用蒙汉两种语言反复播发着安民告示和劝降命令,

最大限度地瓦解着敌人的斗志,减少不必要的抵抗。

军事行动如同疾风烈火,而紧随其后的建设浪潮,

则如同润泽草原的春雨,规模更为浩大,影响更为深远。

几乎在第一批坦克扬起的尘土尚未落定之时,

由“东山”体系直接组织和领导的百万后勤与工程部队,

便如同遵循着精确指令的工蚁群,

沿着军队开辟的安全通道,浩浩荡荡地开进了蒙古高原。

这是一支高度组织化、技术化、装备着大量重型机械的现代建设军团。

他们的到来,标志着对这片古老土地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开始。

勘探队伍凭借手中详尽的资源图谱,率先扑向一个个已知的矿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