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测字玄学不骗人2(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玄之又玄》最新章节。
六十年光阴如流水,转瞬即逝。
永乐元年,春意正浓。
长安街两旁,桃李争艳,柳丝轻拂,宫墙红瓦在阳光下泛着金光。
晨雾未散,空气中弥漫着沉香与露水的气息。
一辆八抬大轿缓缓行过,前后仪仗森严,锦衣卫列队而行,刀光映日,气势逼人。
轿中之人,正是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镇守北平,手握重兵,心怀大志。
他年近五旬,面容刚毅,双眉如刀,眼神深邃如渊。
自建文帝登基以来,削藩之令频发,诸王或贬或死,唯有他尚存实力。
他日夜筹谋“靖难”,然心中仍有疑虑:天命是否在己?
听闻终南山“天一道馆”有神算,能以一字断生死,他便微服出巡,前来试探。
终南山,天一道馆。
六十年轮回已至,道玄再次“返老还童”,容貌如二十少年,眼神却多了一丝沧桑。
他依旧坐于观前,手持朱笔,静候有缘人。
这六十年来,他谨遵李淳罡教诲,不为权贵测字,不涉军政,只为民解忧。
他曾为一农夫测“耕”字,断其田中有古钱,果于犁地时掘出一坛宋钱;
曾为一病妇析“康”字,见其气弱,劝其移居高燥之地,后病愈;
也曾为一书生拆“仕”字,见其运滞,劝其暂避锋芒,三年后科举高中。
百姓称他“活神仙”,香火不断,金银如流水涌入。
他用这些钱扩建道观,修桥铺路,赈济灾民,一时德名远播。
可他心中,始终有一块巨石压着——
那便是朱元璋的“朱”字之谶。
他知道,自己那一句“可定天下”,虽顺应天命,却也推了一把。
若无此言,朱元璋或许不会如此坚定起兵,天下或可少流血。
而如今,建文帝削藩,燕王谋反,天下再陷战乱,血流成河。
他常夜观星象,见紫微星摇动,心知大劫将至。
他焚香祷告,愿以己身代苍生受难。
就在此时,燕王驾到。
朱棣入观,见道玄年轻如少年,心中微疑。
他听闻天一道馆已有百年历史,馆主应是耄耋老者,怎会如此年轻?
道玄微笑:“王爷不必疑。我非人,乃‘天字’之载体,六十年一返,永生不灭。”
朱棣心头一震,知其非俗人。
他提笔,在纸上写下一字:
“帛”
笔力遒劲,墨迹未干,纸面竟隐隐泛出一丝红光。
道玄抬眼,心头一震。
他立刻用六神拆字法解析:
“帛”上为“白”,下为“巾”;
“白”者,西方之色,主变革、杀伐;
“巾”者,覆盖之物,象征权柄、冠冕;
合而观之,“白”在上,“巾”在下,形如皇冠覆足!
更玄妙的是,
“帛”字整体,上窄下宽,如帝王端坐龙椅;
笔画刚劲,似有千军万马奔腾之势;
末笔一捺,如刀锋出鞘,主兵戈之象。
道玄心中了然:此字,乃“皇头帝足”之象!
他故作惊惶,起身跪拜,颤声道:
“王爷……死罪!死罪!
此字‘帛’,上为‘白’,乃‘皇’字之头;
下为‘巾’,乃‘帝’字之足!
此乃‘皇头帝足’,预示王爷将登九五之尊,君临天下!”
朱棣大惊,随即狂喜。
他正图谋“靖难”,苦无天命佐证。
如今竟有道士以一字断他为帝,岂非天意?
他强压激动,故作镇定:“胡言乱语!此字不过丝织之物,何来帝象?”
道玄伏地,朗声道:“天机已现,非人力可掩。
王爷若起兵南下,必得天下!
此乃天命所归,非臣妄言。”
朱棣不再掩饰,重赏道玄黄金百两、良马十匹,悄然离去。
四年后,靖难之役爆发;
三年后,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失踪,朱棣登基为帝,年号“永乐”。
而“帛”字之谶,成了他“奉天承运”的最佳注脚。
民间传言:“燕王得‘帛’字,乃天授帝位。”
道玄的代价
天一道馆因此名声大噪,香火鼎盛,金银如流水涌入。
道玄用这些钱扩建道观,收徒传道,一时风光无两。
可李淳罡再次现身。
他立于观外古松之下,白发飘飘,手持紫檀罗盘,目光如电。
他未入观,只遥遥一指,罗盘指针直指道玄心口,发出低沉嗡鸣。
道玄出迎,跪拜于地。
李淳罡沉声道:“你又泄天机了。
‘帛’字之测,看似顺应天命,实则推了一把。
若无你那一句‘皇头帝足’,朱棣未必敢反。
如今天下大乱,血流成河,你,难辞其咎。”
道玄辩解:“我只是说了真相。
天命如此,非我所能改。”
李淳罡冷笑:“真相,也需要时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