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四合院:揭穿易中海,撞死贾张氏》最新章节。

“获得伸腿瞪眼符+1”

“获得天打雷劈符+1”

“获得变性符+1”

“获得变性符+2”

……

清点收获时,李建东发现变性符已经攒到五张。如果五张叠加,效果能持续两年多——足够生两个孩子了!

他美滋滋地盘算着,等许大茂下次掉进茅坑,就送他一份“永久娘们大礼包”。盘算妥当后,一大早就骑着自行车往图书馆赶。

他要去查一些关于空调的资料,记得这东西需要压缩机、冷凝器,还得分室外和室内机组……

如果能成功研制并出口换外汇,在眼下外汇紧张的情况下,绝对是重要资源。

到时候工人的身份就可能变成领导身份。

但考虑到以后的发展,暂时保持工人身份更稳妥些。

这天,他来到四方城最大的市民图书馆。

刚坐下翻开书页,耳边便传来惊喜的声音:“建东,你也在这儿?”

抬头一看,正是扎着双辫、穿着青衫蓝裤的冉秋叶。她身上透着一股书卷气,举止优雅从容。

“真是巧遇!”他立刻起身,满脸高兴,“你来借什么书?”

“想找几本教学参考书。”冉秋叶在他旁边坐下,眼中带着光,“你呢?”

“在研究机械制造,打算造一台空调。”李建东坦白道。

“空调?那不是欧美才有的设备吗?”冉秋叶睁大眼睛,“我父亲提过,这技术挺复杂的。”

确实,作为归国华侨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成员,她的见识不一般。

想到这里,李建东不禁感慨。要是放在八十年代,这样的海归背景肯定是各单位抢着要的人才。

可惜生不逢时。

这么温婉知性的女子却被安排去扫厕所,心里得多难受?恐怕只有“战神”傻柱那样的人,才能扛得住这种屈辱。

原剧中没交代她的结局,想必是郁郁而终——这必须改。

两人找了个安静的角落,低声讨论起空调的原理。

虽然没见过,但冉秋叶常听父亲讲他在国外的经历。那时的华侨都怀着报国之心,总说“要奋起直追”。

(冉秋叶的父亲曾说过,空调在欧美早已普及,成为中产家庭夏天避暑的重要工具,能让酷热的天气变得像深秋一样凉爽,甚至让人冷得发抖。

现在走遍街头巷尾,却没人知道空调是什么。

两人在图书馆聊了很久,不知不觉到了中午。

“对了,你还没去过我家吧?正好你对空调感兴趣,不如去我家向我父亲请教?”冉秋叶低头轻声说,脸上泛起红晕。

虽然之前被李建东当着何雨柱的面亲过,但身为知识分子的她,还是有些羞涩。

这也是剧中她一直比不过秦淮如的原因。

女追男本来就容易,一个内敛被动,一个热情主动,胜负早已分明。

李建东欣然答应。

但他可不是何雨柱那种直性子,稍作思索后说道:“你先在图书馆等我,我去菜市场买点东西。”

这个时候,最体面的见面礼物不是烟酒,而是肉蛋鱼奶这类高蛋白食物,还有白面、白糖、食用油这些紧俏物资。

冉家虽算富裕,但在凭票供应的年代,这些物品都十分稀罕。更何况,再过几年,他们家也将渐渐衰落。

何雨柱出生于1935年,如今已快到三十岁——具体是二十八还是三十出头,李建东也不好细问。

现在已是六十年代,距离冉家没落的日子不远了。

李建东既然决心娶冉秋叶,自然要为岳家提前做准备。

不久后,他骑着自行车来到菜场,买了些时令蔬菜,然后拐进一条偏僻的小巷。从系统空间取出两条活鲤鱼、两只肥鸡,还有两只滋补的甲鱼,准备送给老人补身体。

他又备好了白糖、盐和一瓶食用油,都是家里必需品。

这些礼物装进竹篮,稳稳挂在车前梁和把手处。

那时候的二八自行车堪称神器——前筐能装货,后座能载人,承重超过两百公斤都不成问题。据说有人曾用它拉半吨重物,可见其结实程度。

不过对于身高不到一米七的人来说,上下车有些不便。

李建东推着车来到图书馆门口,叫上冉秋叶一起离开。

冉秋叶走到车前,看到前梁上挂满了东西,惊讶地捂住嘴:“你怎么买这么多?”

她虽然是小学老师,也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两只活鸡至少要六块多,两条鱼也要三块多,再加上那只甲鱼,怎么也得五块钱。再加上车把上的白糖和油,加起来至少二十块。

这年头,普通工人一个月也就挣二十多块。冉秋叶和闫埠贵在同所学校教书,工资也差不多。

这些礼物放在现在,相当于上万元的高档烟酒,不仅贵,还得凭票购买。而且这只是普通的拜访,并不是正式提亲。

“别担心,我那儿还多着呢。”李建东笑了笑,“咱们是一家人,不用客气。”

在他看来,冉秋叶和秦淮如不一样——她是自己的妻子,将来要给他生儿育女,孩子会叫他一声“爸”。有他和冉秋叶的教育,孩子绝不会像棒梗那样没规矩。

“谢谢你……”冉秋叶脸微红,低声说,“下次别破费了,你得过日子。”

“放心,我有手艺,木工、修电器都能挣钱。”李建东信心满满,“等空调做好,街道和区里肯定抢着要。”

他早有打算——靠技术提升地位,顺便把冉秋叶家的成分改成工人家庭。

这年头当资本家可不行,还是等八十年代吧,还有十几年时间,那时自己才三十出头,正是干事业的好时候。

眼下专心学技术才是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