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饵料设计(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时光折价》最新章节。
窗外,安全屋的黎明灰白而冰冷,高墙电网切割着逐渐亮起的天空,如同一幅压抑的蓝图。陈时站在窗前,手中那部代号“夜莺”的加密通讯器仿佛烙铁般滚烫。“牧羊人”的第一个指令清晰而紧迫:72小时,发布“情感图谱”深度优化预告,饵料需诱人。
诱人?如何才算诱人?既要吸引到隐藏极深的“逆戟鲸”,又不能过于直白引起怀疑,更不能真正泄露核心机密。这其中的分寸把握,如同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
他坐回电脑前,关闭了那个承载着秦瀚遗言的文档界面,重新打开了“余温”平台那熟悉又陌生的后台管理系统。数据流依旧在无声地滚动,每一个ID背后都是一段被量化、被交易的情感碎片。如今,他要亲手将这些碎片编织成一张捕猎巨鲸的网。
“情感图谱深度优化”……这个方向本身就充满了诱惑力。现有的“余温”平台只能进行粗浅的情感标签化和匹配度计算,如果真的能实现“深度优化”,意味着可能更精准地捕捉、分析甚至预测情感波动,这对于任何对意识领域感兴趣的组织来说,都是无法抗拒的香饵。
但具体要如何呈现?
陈时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调出了平台所有的用户协议、数据字典、以及早期一些未公开的技术白皮书草稿。他不能凭空捏造,必须基于平台已有的逻辑和数据进行延伸和夸大,使其看起来象是一次合理的技术迭代。
他构思了几个核心“卖点”:
1. “微表情与生理信号融合分析”:宣称将通过用户授权摄像头和可穿戴设备(平台本身有部分基础),捕捉视频会话中的微表情变化和心率、皮电等微弱生理信号,与情感表述文本进行多模态融合分析,大幅提升情感状态判断准确率。
2. “长期情感轨迹建模”:不再是单次会话的快照,而是对用户长期情感变化进行建模,识别出“情感贴现”发生的临界点和模式(巧妙地将秦瀚的概念包装进去)。
3. “高价值情感片段智能萃取”:算法自动识别并标记出一次情感交流中最真实、最浓烈的“高光时刻”或“初衰之泪”时刻(再次嵌入核心概念),便于用户回顾或进行更精准的匹配。
这些功能听起来极具突破性,但又似乎都在现有技术可想象的延伸范围内,不会过于天方夜谭。同时,它们都隐隐指向了对“情感本质”更深层次的挖掘和利用——这正是“逆戟鲸”这类组织可能感兴趣的。
接下来是发布策略。不能直接用官方公告粗暴推广,那样太假。他决定采用更迂回的方式:
* 内部测试招募:发布一则面向极少数“核心优质用户”的内部测试招募通知,强调项目的机密性和前瞻性,并附上一份极其严格、条款复杂的保密协议。这种 limited access 往往更能激发外界的好奇和窥探欲。
* “无意”泄露的演示片段:在某个看似私密的、但很可能被监控的技术论坛小号上, “不小心”上传一段经过处理的、展示了部分“惊人”分析效果的UI演示动画片段(效果是伪造的),然后很快“惊慌”地删除,留下痕迹。
* 模糊的路线图暗示:在平台官方社交账号发布一些含义模糊、充满技术术语和未来感的帖子,暗示平台正在探索“情感科技的下一边界”。
他将这些策划思路简要整理,通过“夜莺”通讯器加密发送给了“牧羊人”(赵将军)。他需要军方的配合,尤其是那个演示片段,需要他们的技术支援做得足够逼真且能留下追踪后门。
回复很快传来,只有简短的两个字:【批准。执行。】
行动开始。
陈时深吸一口气,首先在“余温”后台创建了那个内部测试招募项目,设置了极其苛刻的筛选条件,最终只随机挑选了不到50名活跃用户发送了邀请。通知的措辞精心设计,既勾起兴趣,又充满了警告意味。
然后,他通过军方提供的特殊链路,联系上了技术支援组(王珂似乎不在其中),将伪造演示片段的需求发了过去。对方效率极高,一小时后,一段足以以假乱真的、展示了“微表情捕捉实时分析”和“情感波动曲线精准预测”的演示视频发了回来。陈时将其存入一个加密网盘,并设置了论坛小号自动上传和定时删除的脚本。
最后,他编辑好了几条模糊的社交媒体帖子,设定了不同的发布时间。
做完这一切,他感到一阵虚脱。饵已经撒下,现在就看鱼什么时候闻着味来了。
时间在等待中缓慢流逝。几个小时过去了,内部测试招募的反馈寥寥无几,大部分用户似乎被复杂的协议吓退,只有几个回复询问细节。论坛上的演示片段如同石沉大海,没有激起任何可见的水花。社交媒体帖子下面也只有一些普通用户的猜测和玩笑。
一种不安的情绪开始蔓延。是不是饵料不够诱人?还是“逆戟鲸”过于谨慎,根本不会对这种级别的诱惑感兴趣?
就在他几乎要怀疑计划是否有效时,“夜莺”通讯器突然震动了一下。
不是“牧羊人”的消息。
是一条来自未知号码的、直接渗透进通讯器加密频道的文字信息!发送方式极其诡异!
信息内容只有一句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