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长安新朝:龙旗还旧都(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最新章节。

曹魏大军黯然东撤,留下的是一片亟待重整的关中河山。硝烟暂息,白幡未撤,一个紧迫的问题摆在了蜀汉新朝的面前——国都何在?

太子刘禅依礼应返回成都继位,成都乃龙兴之地,根基深厚,且远离前线,安全无虞。以李严、吴懿为代表的许多益州旧臣及部分谨慎的老臣,均持此议。

“陛下,”李严于行宫偏殿进言,神色恳切,“长安虽好,然经年战乱,残破未复,且地处边陲,直面曹魏兵锋,实非万全之地。成都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关隘重重,可为万世之基。请陛下先返成都正位,再徐图恢复,方为上策。”

众臣纷纷附和,所言无非“安全”、“稳固”、“根基”等词。

然而,诸葛亮力排众议。他立于文武之前,目光沉静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声音清晰而坚定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诸公之言,虽持重,然亮不敢苟同!”

他环视众人,最终目光落在年幼而略显不安的刘禅身上,又仿佛透过他,看向更深远的地方。

“昔先帝栉风沐雨,百战而得长安,非为得一城之地,乃为还于旧都,正汉室之名!今陛下若弃长安而返成都,岂非示天下以怯,负先帝之志乎?”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八个字,诸葛亮说得斩钉截铁,如同洪钟大吕,震得殿内鸦雀无声。“此非仅是气节,更是责任!陛下驻跸长安,则天下忠义之士知汉室不忘故土,北伐之志不息!三军将士知陛下与之同甘共苦,士气必然倍增!反之,若退守西川,则与偏安一隅之割据政权何异?何以号令天下,兴复汉室?”

他走到巨大的舆图前,手指长安:“况今日之势,非昔可比!我有荆州之富,江东之饶,益州之险,更有长江天堑,已非昔日困守益州之局!陛下坐镇长安,总揽全局,北可图关中陇右,东可望中原河洛,此乃进取之姿,绝非冒险!纵有兵锋,自有亮与诸位将军,为陛下擎天保驾!”

一番话,情理兼备,气势磅礴,既缅怀先帝,又剖析利害,更擘画未来,将迁都的意义提升到了汉室正统性与国家战略的高度。许多原本反对的将领如赵云、魏延等,听得热血沸腾,纷纷出列支持。

刘禅虽暗弱,亦被诸葛亮话语中的豪情与决心所感染,又思及父皇遗愿,终于鼓起勇气,低声道:“相父……所言极是。朕……朕愿留在长安。”

皇帝金口已开,诸葛亮又占尽大义道理,李严等人虽心中仍有顾虑,却也无法再反对。迁都长安之议,遂定。

既定迁都,继位大典便定于长安未央宫前,刘备灵柩之侧举行。此举意义非凡,以示子承父志,克绍箕裘。

消息传至江东,张昭、顾雍虽年事已高,却仍然长途跋涉,与陆逊、朱然、徐盛等江东文武重臣,快马加鞭,赶赴长安参加大典。

这一日,长安城内肃穆庄严。白衣素甲的卫士林立,百官着朝服,依序而立。刘禅身着孝服,在先帝灵前焚香叩拜,告祭天地宗庙,随后于众臣簇拥下,升坐御座,接受百官朝贺,改元建兴,大赦天下。

新君初立,百废待兴,而首要之事,便是尊崇追思开国功勋,以安定人心,昭示正统。在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重臣的辅佐下,年轻的后主刘禅于正殿,举行了庄严的仪式,颁下旨意,钦定第一批配享刘备太庙的功臣名单。

殿内香烟缭绕,群臣肃立。刘禅身着冕服,虽显稚嫩,但神情庄重,他展开诏书,声音清晰而沉痛地宣读:

“关云长将军,追赠忠武侯。” 此四字一出,殿内群臣无不颔首。谥法云:危身奉上曰忠,克定祸乱曰武。“忠武”乃人臣极誉。刘禅继续道:“将军自先帝微时便誓同生死,义薄云天。转战中原,守荆州,镇襄樊,水淹七军,破于禁,斩乐进,威震华夏;后虽历经蹉跎,然终克柴桑,定江东,练水师,统万军,为朕大汉立不世之功。忠心贯日,武略超群,配享太庙,永受血食!”

“张翼德将军,追赠桓厉侯。” 谥法云:辟土服远曰桓,致果杀敌曰厉。“将军随先帝起于涿郡,大小数百战,皆身先士卒,勇冠三军。江夏城中一声怒喝,惊退曹兵;征战益州,所向披靡;平定交州,抚慰南疆;镇守濡须,威压淮泗。忠勇性烈,功勋卓着,配享太庙,永受血食!”

“黄汉升将军,追赠刚侯。” 谥法云:强毅果敢曰刚。“老将军年逾花甲,犹能开三石之弓,矢无虚发。归附先帝后,入川之战,每战必先,摧城拔寨;汉中之役,于定军山亲斩魏帅夏侯渊,奠定胜局;子午奇谋,虽老仍请为先锋;长安城下,为护丞相,力战殉国,忠烈无双!刚猛忠勇,国之干城,配享太庙,永受血食!”

“法孝直先生,追赠翼侯。” 谥法云:思虑深远曰翼。“先生乃吾父取益州之钥,献奇策,定汉中,斩夏侯,厥功至伟;后更献奇袭陇右之策,拓土开疆;推行新政,经略益州,政绩斐然;参赞军机,算无遗策;首创‘天眼’,洞悉敌情;遗计定交州,泽被后世。深谋远虑,国之羽翼,配享太庙,永受血食!”

诏书宣读完毕,群臣跪拜,高呼万岁。四人功绩,天下皆知,此封赏追谥,无人不服,更激励着后来者效忠王事。

尤其令群臣动容的是,刘禅特旨,将糜竺破例列入首批配享太庙名单,追谥为忠敬侯。虽有其弟糜芳降曹之污点,然其献家资助先帝于微时,更于平吴之战中行诈降之计,以身殉国,此旨意在昭示:功过分明,大节不亏者,必得尊崇。

对生者之封赏亦极为厚重:

首当其冲,自是托孤重臣、相父诸葛亮。“相父诸葛亮,”刘禅声音虽显稚嫩,却带着难得的庄重,“授丞相,总领尚书台事,益州牧,开府治事,都督中外诸军事,封武乡侯,赐九锡,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封赏至极,权倾朝野,却无人有异议。诸葛亮躬身谢恩,神色一如既往的沉静,肩上的担子却重如千钧。

庞统:功勋卓着,参议军机,创建霹雳营,拜为司空,封襄阳侯,继续参赞军国大事。

李严:擢升为司徒,虽大权实归丞相府,然位极人臣,以示对益州本土力量的尊崇与安抚。

陆逊:拜为太尉,主理江东军事,发挥其军略之长,协调新附的扬州、交州军务。

赵云:卫将军,加封长安侯,中护军,宿卫长安,以其沉稳为朝廷柱石。

魏延:拜为车骑将军,汉中太守,南郑侯,持节,都督汉中诸军事,仍行“重门之策”,为北伐先锋。

马超:拜为骠骑将军,凉州牧,斄乡侯,持节,都督凉州诸军事,威抚羌胡,镇守西陲。

关平:袭父爵汉寿亭侯,加封前将军,假节,总督荆州诸军事,接替关羽镇守江陵!其多年随父征战,沉稳有度,已堪大任。

张苞:袭父爵西乡侯,加封后将军,假节,总督扬州江北诸军事!其勇烈酷似其父,经多年历练,亦足独当一面。

徐庶:封育阳侯,升光禄勋,仍参赞中枢军事。其自新野便追随刘备,献计破曹,后镇守荆州,参赞军机,灭吴之战中亦多有谋划,功勋卓着。

黄权:封邺侯,升后将军,仍参议军机,辅佐张苞镇守江北。其资历深厚,谋划周详,乃国之干城。

文聘:封宛城侯,加镇南将军号,仍镇守襄阳之地。其自刘表时便镇守荆北,熟悉地理人情,归汉后忠心耿耿。

马良:交州刺史,安汉将军,封宜城亭侯,总领南疆。

关兴:抚南中郎将,龙骧将军,辅佐马良,镇抚交州。

姜维:镇西将军,领陇西太守,镇守陇右要地。

邓艾:安西将军,领南安太守,于陇右屯田练兵,辅佐姜维。

王平:讨寇将军,领武都太守,镇守汉中门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