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暗室密谋(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最新章节。
当李严的密信在第三处暗桩被炭火舔成灰烬时,司马昭正在魏国边境的铜矿里熔铸第一批“无印官银”——两人再见于秦岭猎户废弃的陷阱底,李严踢开脚边的兽夹:“司马子尚,若你以为能靠银钱就扳倒卧龙,那这坑便是你我的葬身之处。”
---
长安城的秋意渐深,未央宫飞檐上的铜铃在风中叮当作响,仿佛在演奏着一曲太平盛世的赞歌。然而,在这片祥和之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
距昆明池那次惊心动魄的会面,不过半月有余。身处长安的司马昭,看似正协助当地的暗探部门处理各项事宜,分析各类情报,实则心中一直惦记着李严那条若隐若现的“线”。
这日,一封看似寻常的家书,通过魏国潜伏在长安的隐秘渠道,送到了司马昭手中。信是来自一位“关中表亲”,问候家常,语气平淡。但司马昭一眼便看出了其中关窍——信纸的材质、折叠的方式,尤其是落款处一个极不起眼的墨点,都与他留给李严的紧急联络暗号吻合。
他不动声色,按照预定方式处理信纸,显影药水作用下,几行清晰的暗文浮现出来:
“池畔风大,恐非久谈之地。南山有旧猎屋,可避风雪,三日后午时,盼晤。—— 正方”
司马昭的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尽在掌握的笑意。李严,果然还是按捺不住了。他所谓的“忠义”外壳,在权力的诱惑与现实的恐惧面前,终究是脆弱的。
三日后,终南山深处,一处早已废弃的猎户木屋。此地远离官道,人迹罕至,只有野兽的足迹和风吹过林海的呜咽。
司马昭依旧是商贾打扮,只带了两名绝对心腹的护卫,提前抵达,仔细检查了周围环境。午时刚过,木屋的门被推开,一身粗布麻衣、做山民打扮的李严,悄无声息地闪了进来。他面色沉静,但眼神中那抹挥之不去的阴郁和决绝,暴露了他此刻真实的内心。
没有寒暄,没有试探。李严关上木门,转过身,目光锐利地直视司马昭,开门见山:
“司马子尚,那日昆明池畔,人多眼杂,虽皆是我心腹,然世间无不透风之墙。有些话,不便深谈。”他语气直接,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意味,“今日寻你,非为私欲,更非卖国求荣!我李严生是汉臣,死是汉鬼,此志天地可鉴!”
他先给自己立下一个道德的牌坊,随即话锋直指核心:“然,正因心系大汉国祚,方不能坐视诸葛亮如此下去!自其执政以来,表面光鲜,内里弊端丛生!其一,排除异己,独断专行!朝堂几成其一言堂,托孤之制形同虚设!其二,穷兵黩武,虚耗国力!连年北伐,虽拓土而民力已疲,府库看似充盈,实乃竭泽而渔!其三,新政苛繁,与民争利!所谓‘格物’、‘工商’,看似新奇,实则盘剥地方,致使益、荆各地士族豪强,怨声载道,根基动摇!”
李严的指控条理清晰,显然并非一时冲动,而是长久以来积郁心中的不满的系统性爆发。他将自己的行为,包装成了“为国除弊”的“忠义”之举。
“如此下去,国将不国!”李严最后沉声道,目光灼灼地盯着司马昭,“我欲匡正朝纲,扳倒诸葛亮,还政于陛下,使大汉回归正道!然……”他语气一转,带上了一丝无奈与凝重,“诸葛亮如今权倾朝野,威望如山,深得陛下信任,军中门生故旧遍布,其自身又智计超群,几无破绽。撼动他,谈何容易?”
他终于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司马公子,你既寻我,必有图谋。如今我已表明心迹,倒想听听,你,或者说你背后的司马太傅,能为我……不,是为这‘匡正大汉’之事,提供何等助力?”
司马昭静静地听着李严的“宣言”,心中冷笑不已。李严这番冠冕堂皇的话,无非是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但他并不点破。他要的,是李严的合作,至于李严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自己,并不重要。
“李都督忧国忧民之心,昭,感同身受。”司马昭微微拱手,语气显得十分“诚恳”,“诸葛亮确乃世之枭雄,其势已成,欲要扳倒,绝非易事,需从长计议,多方着手。”
他踱步到窗边,望着窗外莽莽山林,仿佛在整理思绪,实则是在给李严施加心理压力,让他更加依赖自己的“智慧”。
“都督方才所言三大弊端,实为诸葛亮三大命门!然,直接攻击其本人,无疑以卵击石。我等需避实击虚,从其根基着手。”司马昭转过身,眼中闪烁着谋士特有的精光,“其根基何在?一在军权,二在财权,三在……民心,或者说,士族豪强之心!”
他重点强调了最后一点。
“诸葛亮新政,劝农重工,看似利国,然其‘劝’之手段,清查田亩,规范匠籍,官营工坊,控制商路,哪一样不是触动了地方豪强、士族大家的切身利益?”司马昭分析道,“昔日他们或慑于诸葛亮之威,或碍于北伐大义,敢怒不敢言。然如今,北伐暂歇,内部矛盾必然凸显。此正是我等可乘之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如何乘此机?”李严追问,他隐约抓住了司马昭的思路。
“银钱!”司马昭斩钉截铁地吐出两个字。
“银钱?”李严微微皱眉,似乎觉得这个答案有些“俗”。
“正是!”司马昭肯定道,“莫要小看这俗物!世间熙熙,皆为利来;世间攘攘,皆为利往。诸葛亮的新政,断了多少人的财路?若此时,有一股‘匿名’的财力,暗中支持那些受损最重的豪强,助他们对抗新政盘剥,甚至制造事端,您觉得会如何?”
他详细阐述他的计划:
“其一,资助对抗,制造事端。我可提供大量无法追查来源的金银,由都督通过可信渠道,暗中资助益州、荆州乃至关中那些对新政最为不满的豪强。鼓励他们抵制清查田亩,暗中破坏官营工坊,煽动工匠、农户对‘将作大匠府’和‘格物院’的不满。不必是大规模叛乱,只需小规模的冲突、诉讼、怠工,不断发生,便能有效牵制诸葛亮的精力,破坏其新政的推行,使其政令不出长安,或出则受阻!”
“其二,舆论造势,污名化新政。 利用这些钱财,收买文人墨客,在市井乡野散布流言。将‘诸葛犁’说成是耗费民力的奇技淫巧,将官营工坊描绘成与民争利的恶政,将开通商路说成是引来异族、败坏风俗的祸源。更要紧的是,将这一切都与诸葛亮的‘穷兵黩武’联系起来——他之所以如此盘剥百姓,就是为了支撑他那无休止的北伐野心!让百姓和士族都觉得,是诸葛亮的个人野心,导致了他们的困苦!”
司马昭看着李严逐渐亮起的眼神,继续加码:“其三,团结益州,形成朋党。 都督您本就是益州领袖之一。有了财力支持,您便可以更有效地联络、团结那些失意的益州派官员。不必明言反对诸葛亮,只需以‘体恤民情’、‘反对苛政’、‘保全士族’为由,在朝堂之上,形成一股强大的反对声浪。开始时,只针对具体政策发难,逐步积累力量和政治资本。待时机成熟……”
他意味深长地没有说下去,但李严已经完全明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