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宛城迷局(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最新章节。

看到这里,关平和徐庶都倒吸一口凉气。主动放弃?这需要何等的魄力与远见!

绢帛上的文字继续:

“弃城非败退,乃战略转移。你二人需依计行事:

一、有序撤离:携所有粮草军械,组织愿随军百姓,分批南渡汉水,退往襄阳、樊城。城内不留一兵一卒,不留重要物资,制造仓皇假象,亦可留少数老弱散布流言,惑敌耳目。

二、控制水道:水军主力隐蔽于汉水南岸及支流港汊,彻底锁死汉水河道!绝不能让魏军一粒粮草,通过水路顺畅运抵宛城!

三、组建游骑:亮已命马铁率五千西凉铁骑,听你二人调遣。此军精锐,擅长奔袭。你部亦需挑选精锐骑兵配合。任务只有一个——劫杀魏军粮队!专攻其自叶县、鲁阳方向陆路而来的粮道!不惜代价,反复袭扰,使其粮道断绝,入城之魏军,即成瓮中之鳖!

四、围而不攻:你部主力于汉水南岸构筑防线,与襄阳成掎角之势。不必急于攻城,待其粮尽援绝,军心自乱,届时或可不战而胜或可一击即溃。

切记:以空间换时间,以粮道制敌军。宛城暂予司马,然其必成魏军坟冢!切执行之,不得有误!

——亮 手书”

绢帛的最后,还附有一张简图,标注了建议的伏击粮道的最佳地点,以及水军封锁的关键节点。

看完锦囊,关平和徐庶久久无言。心中的震撼无以复加。

徐庶说道:“丞相此计,可谓毒辣!看似放弃,实则以退为进,将难题抛给了王昶和司马懿!宛城如今就是个烫手山芋,他们接手容易,但要守住,要维持八万大军的消耗,在这被我们掌控了水陆要道的地域,难于登天!”

关平也回答道:“原来如此!放弃一城,换取歼灭敌军主力之机!丞相目光,果然非我等所能及!只是……这执行起来,风险亦是极大,若让魏军稳住阵脚,打通粮道,则前功尽弃矣!”

“大将军,既丞相有令,我等当严格执行!”徐庶率先打破沉默,眼神变得坚定,“立刻按锦囊部署,准备撤离!同时,速与马铁将军取得联系!”

关平也重重一拳砸在案上,眼中燃起战意:“好!就依丞相之计!让王昶老儿,尝尝这‘空城’的滋味!”

于是,在魏军到来之前,一场井然有序的大撤退在宛城悄然进行。蜀军搬空了所有能带走的物资,水军战舰开始控制汉水,马铁的五千西凉铁骑如幽灵般进入预设的伏击区域。当王昶大军小心翼翼、疑神疑鬼地进入宛城时,他所面对的,早已不是一座城池的得失问题,而是一个巨大的、正在合拢的战略包围圈。

王昶入驻宛城初期,一切似乎都很“正常”。他修复城墙,派遣部队占领周边据点,试图恢复统治。然而,很快,异常情况开始接连出现。

首先是水路断绝。

王昶试图通过汉水,从后方运输粮草和兵员,这是效率最高、损耗最小的方式。然而,派出的运粮船队,往往在进入宛城附近水域后便杳无音信。偶尔有侥幸逃回的船只报告,汉水之上,蜀军艨艟斗舰往来巡弋,如同幽灵,他们利用对水文的熟悉和船速的优势,轻易地截杀魏军船队。魏军水师也曾试图护航,但在蜀军精锐水军面前,屡战屡败,根本无法打通航道。汉水,这条生命线,被彻底锁死。

其次是陆路粮道遭遇毁灭性打击。

从叶县、鲁阳通往宛城的陆路,成为了魏军补给唯一的希望。然而,这条希望之路,却变成了死亡之路。马铁的西凉铁骑,以及关平派出的精锐游骑,如同嗜血的狼群,在这条漫长的补给线上神出鬼没。

他们并不与魏军护粮大队正面硬撼,而是利用骑兵的机动性,专门袭击防御薄弱环节。或是利用复杂地形设伏,或是夜间突袭营寨,或是远远地用弓箭袭扰。他们来去如风,一击即走,绝不恋战。魏军护粮部队疲于奔命,损失惨重,运抵宛城的粮草十不存三,而且时间大大延迟。

更要命的是,蜀军似乎对魏军粮队的行程、兵力配置了如指掌,这就不得不提“天眼”情报系统和本地向导的作用了,总能找到最薄弱的环节下手。

王昶也曾派出重兵清剿,但蜀军骑兵极其狡猾,利用地形与之周旋,魏军步卒根本追不上,反而时常被引入陷阱,损兵折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城内,八万大军的消耗是惊人的。粮草开始快速见底。王昶不得不实行严格的配给制,军心开始浮动。原本以为轻易夺回宛城是大功一件,如今却陷入了缺粮的困境,士卒怨声载道。

而蜀军主力,则在汉水南岸的襄阳、樊城一线,依托坚固城防和水利,以逸待劳。关平、徐庶严格执行诸葛亮的“围而不攻”策略,只是偶尔派出小股部队过河骚扰,让魏军不得安宁,进一步消耗其精力和物资。

王昶此刻才如梦初醒!他明白了,诸葛亮哪里是放弃了宛城?他是用一个空壳的宛城作为诱饵,将他这八万大军钓进了这个巨大的战略包围圈里!宛城不再是功绩,而是套在他脖子上的绞索,正在一点点收紧!

他试图向洛阳求援,但信使需要突破蜀军游骑的封锁,艰难无比。即便消息送到,司马懿又要从何处调兵?潼关方向被魏延看得死死的,淮南钟会那边也正与陆逊激战正酣,哪有余力来救他?

恐慌,如同瘟疫,开始在宛城内的魏军中蔓延。他们占领了一座空城,却发现自己成了笼中之鸟,瓮中之鳖。军粮一日少过一日,外面的援军杳无音信,而看不见的敌人,正像猎人一样,耐心地等待着他们耗尽最后一丝力气。

王昶站在宛城城头,望着城外看似平静,实则杀机四伏的原野,望着那条被蜀军牢牢控制的、波光粼粼的汉水,心中充满了悔恨与绝望。他终于尝到了诸葛亮这“空城计”之后的真正杀招——一种缓慢而致命的窒息。

宛城的噩梦,才刚刚拉开序幕。而这场噩梦的导演,此刻正率领大军,行进在前往平定李严叛乱的蜀道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