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搅动风云(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最新章节。

“关中来的商队?赠书?谈论正统?”司马昭听着手下探子的禀报,年轻而阴鸷的脸上露出一丝冷笑,“呵,胆子不小!真当我洛阳是任他来去自如的市集吗?”

他立刻下令:“给我盯死这个‘书香斋’!所有进出人员,所有接触过的书籍,都要给我严加盘查!看看他们到底在玩什么花样!”

在司马昭的严令下,“校事府”的探子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将诸葛瞻的商队围得水泄不通。他们拦截商队运货的车辆,强行检查书籍,甚至抓捕了一些与诸葛瞻交往过密的文人进行拷问。

然而,诸葛瞻似乎早有准备。被查抄的书籍,除了那些隐秘的印记,内容上毫无破绽。被抓的文人,也大多是真不知情的夸夸其谈之辈。诸葛瞻本人更是表现得像个不谙世事、只会挥霍家财、空谈理想的纨绔子弟,面对探子的盘问,要么一脸无辜,要么引经据典地反驳,让那些粗鄙的探子头疼不已。

诸葛瞻的“胡闹”,成功地吸引了司马昭和“校事府”的大部分火力。洛阳城内风声鹤唳,注意力都被这支奇怪的商队和那个高调的少年所吸引。这为远在邺城的杜预,创造了极其宝贵的活动空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就在洛阳的视线被诸葛瞻吸引之时,杜预在邺城,终于等来了他想要的消息。

一名陌生的渔夫,悄悄将一枚裹着鱼皮的蜡丸塞进了杜预的皮货铺。蜡丸内,是一张字条,上面只有简短的几个字:“三更,滏口渡,孤舟。”

杜预心中一动,知道鱼儿上钩了。他精心准备,只带了一名最得力的助手,于深夜悄然出城,来到了约定的滏口渡。这里是滏水的一个废弃小渡口,荒草丛生,只有一艘破旧的小船孤零零地系在岸边。

船上,果然坐着日间见过的“黄三”——崔亮。他此刻换上了一身稍显整洁的布衣,但眼神中的惊惶和落魄依旧难以掩饰。

“阁下是……”崔亮警惕地打量着杜预。

杜预亮出了那枚玉佩,低声道:“京兆杜陵,故人之子。”

崔亮瞳孔骤缩,呼吸都急促起来:“杜……杜家?你们……你们不是去了长安吗?”

“不错。”杜预坦然承认,“今汉室再兴于长安,天子圣明,丞相贤能,国力日盛,已非昔日偏安之局。亮公子,难道就甘心隐姓埋名,在这渔村了此残生,让崔氏满门的血仇,永沉海底吗?”

崔亮闻言,身体微微颤抖,眼中闪过一丝刻骨的仇恨,但更多的却是恐惧:“报仇?拿什么报?司马懿老贼势大,邺城内外都是他的眼线!我……我能捡回这条命已是万幸……”

杜预知道,空口白话难以打动这种已被吓破胆的人。他取出一个沉甸甸的布袋,推到崔亮面前,里面是黄澄澄的金饼。“此为定金。若亮公子愿为内应,联络崔家旧部,待我大汉王师北上之时,于邺城之内举火为号,制造混乱,接应大军。事成之后,不仅大仇得报,崔家亦可重获荣光,封侯拜将,亦非不可能!”

黄金的诱惑,加上复仇的渴望,以及杜预所描绘的美好前景,终于动摇了崔亮。他颤抖着接过金饼,咬牙道:“好!我……我试试!我知道几个族中老仆藏身之处,或许……或许能联络到一些人。”

然而,就在杜预以为初步成功之时,异变陡生!

岸边的草丛中,突然响起一声尖锐的唿哨!紧接着,数十名黑衣劲装的汉子如同鬼魅般跃出,手持利刃,将杜预二人与小船团团围住!为首一人,面容阴冷,正是司马昭麾下“校事府”在邺城的头目之一!

“杜公子,好雅兴啊!深夜在此,是与这位崔家余孽商讨何事?”那头目冷笑道,显然他们已经跟踪崔亮多时了!

杜预心中剧震,暗叫不好!他没想到“校事府”对崔家的监控如此严密!但他脸上却不动声色,哈哈一笑,将崔亮护在身后,朗声道:“这位官爷说笑了!在下乃守法商人,与此位朋友在此洽谈皮货生意,不知犯了哪条王法?”

“皮货生意?”那头目嗤笑一声,“需要深夜在此荒郊野渡洽谈?还需要动用黄金?杜公子,还是随我们走一趟吧!”

眼看就要功亏一篑,甚至性命不保!杜预脑中飞速运转,寻找脱身之策。他深知,绝不能被活捉!否则不仅自己性命难保,整个计划都会暴露!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杜预的助手,那名一直沉默寡言的“伙计”,突然猛地从怀中掏出一个黑乎乎的球状物,狠狠砸向地面!

轰!

一声不算太大但却足够惊人的爆炸声响起,浓烈的白烟瞬间弥漫开来,遮蔽了所有人的视线!这是“格物院”根据诸葛亮提供的思路,研制出的简易烟雾弹!

“走!”助手低吼一声,拉着杜预和还没反应过来的崔亮,趁乱扑入冰冷的滏水之中!

“放箭!别让他们跑了!”校事府头目气急败坏地吼道。

箭矢嗖嗖地射入水中,但浓烟和黑暗提供了最好的掩护。杜预三人凭借良好的水性和对地形的初步了解,奋力向对岸游去……

这次遭遇,虽然惊险万分,几乎失败,但也让杜预彻底确认了崔亮的价值,并在他心中种下了合作的种子。而经此一吓,崔亮也更加清楚,除了与季汉合作,他已无路可走。接下来的联络工作,在更加隐秘和谨慎的方式进行着。一条通往邺城内部的暗线,终于在危机四伏中,艰难地埋下了。

与此同时,洛阳的诸葛瞻,在成功吸引了足够注意力后,也开始准备“功成身退”。他故意露出几个“破绽”,让“校事府”查到一些无关痛痒的“证据”,然后在一个清晨,带着他的商队,大摇大摆地离开了洛阳,仿佛真的只是一场闹剧。

然而,司马昭看着诸葛瞻离去的方向,眉头却紧紧皱起。他总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那个少年,看似胡闹,实则每一步都恰到好处地牵制了他的精力。他隐隐感觉到,在某个他不知道的地方,一定有什么更重要的事情正在发生。

邺城与洛阳,杜预与诸葛瞻,一实一虚,一暗一明,在这寒冷的冬天,与司马昭掌控的庞大情报网络,展开了一场无声却凶险万分的巅峰对决。暗流,在魏国的腹地悄然涌动,为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北伐,铺垫着看不见的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