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人才济济(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最新章节。
公元244年春,寒意渐消,渭水破冰。长安城内外,弥漫着一种与往年春耕截然不同的、铁血肃杀的气氛。
杜预与诸葛瞻,一前一后,风尘仆仆地返回了长安。他们未能完全实现出发前“搅动魏国腹地”的最高目标,杜预更是在邺城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失败,损失了部分人手。然而,他们的行动并非徒劳。
杜预带回了与河北部分受司马氏打压的世家残余势力建立的初步联系渠道,虽然脆弱,但犹如在坚冰上凿开了裂隙。更重要的是,他亲身验证了司马昭对内部控制的严密程度,以及魏国“校事府”情报网络的高效与狠辣,这份用鲜血换来的经验,对即将到来的大战至关重要。
而诸葛瞻在洛阳的“胡闹”,看似荒诞,却成功地将司马昭及其麾下最精锐的“校事府”力量牵制在洛阳许久,为杜预在河北的行动创造了宝贵的窗口期,而且还意外取得了荀家的支持。
诸葛亮仔细听取了二人的禀报,尤其是杜预关于邺城陷阱的详细复盘。他并未苛责,反而对两位年轻人的胆识与应变给予了肯定。
“元凯临危不乱,思远惑敌有方,皆有大功。”诸葛亮羽扇轻摇,目光深邃,“司马昭……确非易与之辈。其反应之速,手段之狠,布局之精,已显枭雄之姿。此番虽未能竟全功,然亦使我等深知敌之虚实,此战,更有把握矣。”
随着暗影们的归位,第三次北伐的最后一块拼图已然完成。庞大的战争机器,开始发出最终启动前的低沉轰鸣。
长安,未央宫。
凛冬的寒意尚未完全褪去,殿内却因济济一堂的精英和燃烧的炭火而显得热气蒸腾。这是一场决定季汉乃至天下命运的最高军事会议。
皇帝刘禅端坐于御座之上,一身戎装,虽面容尚显年轻,但经历磨练后,眉宇间已具威严。他的目光扫过殿内众人,最终落在御阶之侧,那位羽扇纶巾、神色平静的丞相诸葛亮身上。
今日与会者,堪称季汉精华:丞相诸葛亮、司空庞统、卫将军姜维、镇东将军邓艾、车骑将军魏延、镇西将军王平,而且大将军关平、太尉陆逊亦被紧急召回。诸葛瞻、杜预等年轻一辈,也首次列席如此高规格的军议,标志着季汉人才梯队的成型。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殿中央那幅巨大的、覆盖了黄河与淮河之间广袤区域的精细沙盘上。上面清晰地标注着敌我态势:蜀汉控制着西起潼关、东至大海的青徐之地,以及宛城、汝南等中原突出部,如同一柄巨大的弯刀,抵在魏国的腰腹之间。而魏国则仍控制着以洛阳、许昌为核心的司隶、豫州、兖州大部及整个河北。
“诸卿,”刘禅开口,声音沉稳,“北伐之志已定,朕意已决,开春即发兵。然,魏国疆域尚广,司马懿老谋深算。此番进军,何处为主攻,何处为佯动,何处为奇兵,关乎国运,望诸卿畅所欲言,定下万全之策。”
会议伊始,资历最老、用兵最为稳健的陆逊率先开口。他指向沙盘上的宛城。
“陛下,丞相。”陆逊声音平和,却自带一股令人信服的力量,“臣以为,主攻方向,当选宛城-颍川-许昌一线。”他手指沿着宛城向北,划过颍水,直指许昌。
“理由有三。”他条分缕析,“其一,地理之利。我军已据宛城,此乃中原门户。自宛城北上,经博望坡、叶县,入颍川郡,地势相对平坦,利于我军大规模步骑及辎重展开。且颍水、汝水可资部分水运,缓解后勤压力。”
“其二,政治之要。许昌,乃魏国五都之一,汉帝旧都,象征意义巨大!若克许昌,则中原震动,可极大瓦解魏国民心士气,亦可彰显我大汉正统所在。”
“其三,战略之势。拿下许昌,便可西逼洛阳,东慑兖州,北望黄河。可将魏国中原防线拦腰斩断,使其司隶与河北联系受阻。司马懿必救许昌,我可围城打援,于野战中寻求歼灭其主力。”
陆逊的策略,核心在于“稳”和“正”。依托现有基地,选择最稳妥的路线,攻击最具价值的目标,逼魏军主力决战。这是堂堂正正之师,符合他一贯的用兵风格,也最不容易出错。
诸葛亮内心:伯言此策,老成持重。以我如今之国力,正面推进,司马懿也确实难挡。但……司马懿会坐视我一步步逼近许昌吗?他若避而不战,凭坚城消耗我军,或另出奇兵,如之奈何?
陆逊话音刚落,素喜行险的魏延便按捺不住了。他大步走到沙盘前,手指猛地点向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方向——并州!更具体地说,是并州北部,太行八陉中的井陉!
“陛下!丞相!文长以为,陆太尉之策虽稳,却未免迁缓!司马懿必在许昌、洛阳一线重兵布防,我军强攻,正中其下怀,纵然能下,亦必伤亡惨重,迁延日久!”
他目光炯炯,声音洪亮:“臣请率精兵数万,自潼关北渡,汇合我并州方面大军,不走河东大道,而是穿越王屋山,突入上党,然后东出井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的手势在沙盘上划出一条凌厉的弧线,如同利剑出鞘:“井陉一下,我军便可如天兵突降,直插冀州腹地!兵锋直指邺城!司马懿根基尽在河北,邺城若危,其必惊慌失措,尽调中原之兵回援!届时,陛下与丞相主力再自宛城北上,许昌、洛阳可不战而下,或趁其回援途中半渡而击,可获全功!此乃‘子午谷奇谋’之北地翻版!”
魏延的计策,充满了巨大的诱惑力,但也极其冒险。孤军深入敌后,穿越艰险山径,后勤难以保障,一旦被识破或受阻,便有全军覆没之危。殿内不少老成持重的将领,如王平、李恢等,都微微蹙眉。
诸葛亮内心:文长还是这么敢想!井陉……历史上韩信‘背水一战’的地方。此计若成,确实能收奇效,直接掏了司马懿的老巢。但风险太大了,司马懿不是陈余,他对侧翼的防备必然严密。而且,并州方向我军力量并不占优,孤军深入,变数太多。
就在魏延与陆逊的策略形成鲜明对比,众人议论纷纷之际,诸葛亮与法正共同的弟子姜维开口了。他并未直接支持哪一方,而是进行了一番综合推演。
“陛下,丞相,文长将军之策,固然精妙,然风险过高。”姜维先点评魏延,“并州方向,我军虽据潼关,然河东郡仍在魏将陈泰手中,其麾下皆是并州精锐。我军若大举北上,必遭顽强阻击。且孤军穿越井陉,后勤断绝,若邺城坚守不下,或司马懿迅速回师,则危矣。此计,可作疑兵或偏师牵制,不可为主力。”
他转而看向陆逊:“陆太尉之策,稳扎稳打,确为正道。然,维有一虑:司马懿若据许昌、襄城、昆阳等坚城,深沟高垒,避而不战,耗我粮草,待我师老兵疲,再联合兖州、豫州残余兵力,多方夹击,我军虽强,亦难免陷入苦战。”
姜维的手指,最终落在了沙盘上宛城与淮南之间的广阔地带——汝南郡东部,以及更东边的兖州陈留郡一带。
“维以为,我军当以正合,以奇胜。”他沉声道,“主力仍按陆太尉之策,自宛城北上,做出猛攻许昌态势,吸引司马懿主力于颍川一带。”
“然,同时,”他语气一转,“可遣一精锐兵团,自寿春西出,经汝阴,北上攻击陈郡、梁国,威胁睢阳!亦可令青州我主力大军,自琅琊西进,做出攻击兖州东部(泰山郡、山阳郡)的态势!”
“如此,我军形成三路并进之势!”姜维的手在沙盘上划出三个箭头:西路(宛城-许昌)、中路(寿春-陈郡)、东路(青州-兖州)。
“司马懿兵力有限,顾此失彼!其若重兵防守许昌,则其中路、东路空虚,我可趁虚而入,截断其洛阳与徐州、青州残部的联系,甚至可能合围其颍川主力!此乃‘中心开花,两翼包抄’之策!”
姜维的策略,吸收了陆逊的稳妥,又加入了魏延的机动元素,形成了更具攻击性和层次感的作战计划。他不仅考虑到了主攻方向,还考虑到了侧翼配合和战略欺骗。
诸葛亮内心:伯约果然成长了!此策进退有据,虚实结合,将我军的多方向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司马懿判断不出我真正的主攻方向,迫其分兵,我再集中兵力于一点突破。妙!
就在几位大将争论不休之时,一个清朗而沉稳的声音响起,出自首次列席如此高规格会议的杜预。
“陛下,丞相,诸位将军。”杜预躬身行礼,姿态恭谨,但言辞清晰,“预与诸葛都尉奉命经营北地,近日略有收获,或可为我军战略提供参考。”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这位年轻的参军的身上。
杜预不慌不忙,走到沙盘前,拿起几面代表内应的小旗,精准地插在了几个关键位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