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封神:我帝辛就当昏君,妲己真香》最新章节。

但殷寿无意多听。

他随意挥手,打断比干的话,继续说:

“王叔的忠诚,我自然明白。”

“就按刚才说的去做吧!”

然后,他赏给比干许多珍宝以示宠爱,便匆匆带着姜王后离开。

殷寿急于找个安静的地方,仔细观察《人皇紫箓》的异动。

殷寿离开后,

比干仍站在原地,心中暗自思考:

“大王此举,难道有其他深意?”

他绝不会认为殷寿只是随口说说。

稍加思索后,

比干眼中再次闪烁着光芒,快步朝宫外走去。

在寝宫,

殷寿无心与姜王后玩乐,独自坐在内室中探索脑海中的变化。

原本的《人皇紫箓》正在不断吸收文曲星君神位散发的星光,产生奇妙的变化。

它变得越来越厚重、坚实!

但关于如何使用这张符箓,殷寿仍然一无所知。

“比干这样竟然毫无变化?”

“难道必须等他死了,才能完全激发文曲星的神力?”

殷寿在心中暗自猜测。

现在的比干是他最得力的助手,

他绝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算了……再找其他方法……”

几天后,

费仲来报告,按照殷寿教的方法酿出了新酒,味道非常醇厚。

殷寿心中微微一动,立刻召见他入宫。

他看了看新酿的酒,连连称赞:“太好了!太好了!”

“有这样好的酒,爱卿应该成为我大商的酒神……”

他话音一落,立刻尝试感知脑中的紫色符箓。

然而,没有丝毫动静。

“难道是因为酒神已有继承者,所以不能封费仲?或者是他酿的酒并无特殊之处?”

殷寿困惑不已。

也可能是自己封的神位存在问题?

不过,费仲原本应担任什么神位呢?

殷寿反复思考,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毕竟不是专门研究这个的,谁会记得一个普通人死后的神位?

能记住几个关键人物的结局,已经算是不错了。

自然地,殷寿在费仲身上没发现任何变化,只好无奈地放下这件事。

因此,尽管费仲献上了美酒,完成了殷寿交代的任务,殷寿并没有给他任何奖赏,只是满足了他一直以来的愿望——让他和他推荐的尤浑常伴左右。

有这两个人唯命是从,殷寿觉得格外顺心。

无论是外出微服私访,还是去朝歌城外打猎、郊游,费仲和尤浑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完全不用他操心。

如果换成其他大臣,听到殷寿的奇怪命令,可能会说:

“大王万万不可,这可不是明君该做的事……”

而他们只会回答一句:

“谨遵大王之命!”

然后拼命想办法去完成。

这样的大臣,在殷寿看来,比别人可爱多了。

过了几天舒心的日子后,殷寿干脆给两人一起升了官,又赏了许多财物。

一时间,他们在朝歌城中名声大噪。

商容、比干等人虽然对费仲、尤浑十分不满,认为他们不过是阿谀奉承的小人,但殷寿对他们颇为看重,加上交给他们的都是些“奇技淫巧”的事,所以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再多言。

与此同时,比干身上也发生了一些奇妙的变化。

自从那天从王宫回来后,每到夜晚入睡时,比干都会梦见自己置身于一片星光之中。

梦中,隐隐传来如雷霆般的声响,远远回荡:

“人皇赦命,文曲星君!”

可每次醒来,他却并未察觉身体有什么异样。

对此,比干不禁在心中自嘲:

“看来我对大王那番夸赞还一直记在心里!”

“我比**后,若能入宗庙被后世子孙祭祀,便已死而无憾……还谈什么文曲星君……”

虽然这样自嘲着,但他心中仍有一丝难以察觉的波动。

内心深处,悄然生出一丝期待——倘若我死后,大王真将我封为文曲星君呢?

自古以来,人皇册封神位,并非没有先例。

比如洛水之神,传说原是伏羲的女儿,渡洛水时不幸溺亡,后被伏羲封为神明。

在大商时期,封神的活动变得稀少。

大商人更倾向于祭祀祖先,将已故的先祖视为神明。

比干心中暗想,如果大王真的愿意封他为神,他的决心将更加坚定。

几个月后,王宫花园里,尽管已是秋末,花朵依旧盛开。

殷寿倚在帝辇上,轻抚酒杯,眯眼欣赏姜王后和另外两人赏花的景象,心中澎湃。

突然,一阵狂风袭来,一个高大的身影骑着黑色异兽出现在殷寿面前。

殷寿本能地站起,惊呼:“闻太师?”来者正是闻仲,骑着墨麒麟归来的大臣,他身穿战袍,面带杀气,下巴留着短须,身上还有血腥味。

他的第三只眼并不可怕,反而增添了威严。

从他的气息和铠甲的凌乱来看,显然是刚从战场归来,直接来到朝歌。

闻太师行礼,铠甲发出声响:“参见大王!”他解释说,自己是秘密回来的,不便在朝臣面前露面,所以直接来见大王,希望大王恕罪。

殷寿立刻扶住他,不让闻太师真的下拜。

在帝幸的记忆中,他对闻太师既敬又怕,而殷寿内心也对这位忠心的闻太师充满敬意。

封神之战后,闻太师掌管雷部,受封九天应雷普化天尊,在天庭地位极高。

殷寿心想,二十八年后神位归正,自己还需依靠闻太师庇护。

他扶起闻太师,说:“太师何必如此!你远道而来,必有要事,寡人怎会怪罪?”说完,殷寿向远处走来的姜王后等人挥手,命她们退下。

闻太师秘密前来,必有重要事情,人少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