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最新章节。

皇长子刘辩虽为正统继承人且拥有强大外戚支持,但性格缺陷使其难以胜任帝位。群臣之所以拥戴他,正是看中其懦弱可欺的性格——这样更便于朝臣把控朝政。

刘凤忽然打断思绪,暗自思忖:这些人的命运与我何干?只需做好分内之事。若新君英明神武,反倒会给我带来麻烦!

刘宏慈爱地望着皇子们,随口问道:"子度,你对朕的两位皇子有何看法?"

仓池水榭内,刘凤听闻天子垂询,指尖微不可察地颤了颤。他垂眸整理衣襟褶皱,声线平稳似古井无波:"臣身为外臣,岂敢妄议龙子凤孙?"

刘宏倚着青玉凭几,琉璃盏中的桑落酒泛起涟漪:"子度何须拘礼?此处既非崇德殿..." ** 指尖轻叩案面,惊走栏外鸥鹭,"你乃宗亲尊长,品评晚辈不过家常。"

见推辞不得,刘凤凝望池中锦鲤,字句如秤星般谨慎:"皇长子熟读经史,进退有度,颇具大儒气象。"鱼尾扫碎倒影时,他话锋一转,"只是性如苇草,外刚内柔,遇事多谋少决——好在年仅总角,假以时日..."

谈及皇次子,他眉间冰霜稍融:"次殿下天资颖悟,孝亲敦睦,只是..."突然噤声的刹那,廊下铜铃正被春风吹得叮当乱响。

赵忠捧着鎏金唾壶的手骤然收紧,汗珠顺着宦官苍白的鬓角滑落,在织金地衣上洇出深色痕迹。

刘凤一番话说完,刘宏懒洋洋地靠在椅背上闭目沉思。片刻寂静后,他长叹一声,扭头对身旁的赵忠说:"去把孩子们接回来。"

赵忠领命后快步奔向鹿园,刘凤见状心头一紧——区区接皇子公主的事,何须中常侍亲自出马?这分明是有意支开近臣,要与他单独密谈。

果然,待赵忠走远后,刘宏突然开口:"子度啊,你识人的眼光确实独到。说实话,我因辩儿生母及其外戚势力而疏远他,加之这孩子性格过于懦弱..."

"协儿自幼丧母,由太后抚养长大,聪慧可人。听你方才分析,两个孩子各有优劣,确实不能单凭个人好恶定夺。"

话锋一转,刘宏直视刘凤:"依你之见,两位皇子谁更适合继承大统?"

这杀头的问题让刘凤险些暴起,恨不得给这昏君几记耳光。他强压怒火,扑通跪地,摆出惶恐之态:"陛下恕罪!臣岂敢妄议储君?况且陛下正值壮年,此时谈论此事未免过早..."

刘宏伸手扶他起身:"你身为宗室,议论储君有何不可?都说天子风光,可谁知其中艰辛?坐上这个位置才明白..."

我当初只是解渎亭侯时,日子过得何等逍遥快活。

那时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哪有人敢对我的决定说半个不字。

可自从坐上龙椅,连吃饭睡觉这样的小事,都要被那群大臣指指点点。

不过是想修个园子,那些大臣就哭天抢地,好像朕要亡了大汉江山似的,实在可恨至极!

我这身子骨还能撑几年,自己心里有数。正因如此,才不得不考虑立储之事。

长子刘辩性情懦弱,背后是强势的何皇后和庞大的外戚势力。他根本不懂如何驾驭臣下。更何况他舅舅野心勃勃,仗着外戚身份,正在朝中大肆揽权。

虽是嫡长子,但我实在不愿将大汉江山交到他手上。

次子刘协自幼丧母,由我母亲亲自抚养长大,深得我心。加上他外戚家族无能,反倒最适合继承大统。

可恨那群大臣拿嫡长子说事,死活阻挠我立储的打算!

刘凤听得冷汗涔涔。天子欲立刘协为储的心思满朝皆知,却没人敢点破。

此刻天子竟当面向他吐露,究竟意欲何为?

......

刘宏长叹一声,目光灼灼地望向刘协,斩钉截铁道:"朕要立皇次子刘协为储!"

"子度,你身为宗室翘楚,文武双全,十七岁便名动天下。假以时日,必成栋梁之材。"

"你既是皇叔,朕要你将来好好辅佐协儿,共同治理我大汉江山。"

子度!这是家中长辈对同宗兄弟的殷切嘱托,绝非君王对臣属的命令。

刘凤神情微妙地望着郑重其事的汉帝刘宏,心中暗想:这番托付之词,倒与当年刘备在白帝城向诸葛亮托付后事颇为相似。天子竟要委以辅政重任,这份信任未免太重。

他暗自思忖:将来必当尽心治理这五百八十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只是这江山未必会交到您儿子手中。

历经朝堂风雨的刘凤早已不是初出茅庐之人。执掌朝政十三载的汉帝,怎会毫无防备地将辅国大权交付?朝堂之上必有制衡之策。

换位思之,自己在朝中毫无根基,若贸然涉足朝政,势必与世家大族为敌。届时恐怕连清流官员都不会施以援手。要想立足,唯有仰仗天子扶持。

可惜刘宏的精心谋划终将落空。此刻的大汉王朝早已病入膏肓,黄巾之乱近在眼前。未来的汉献帝注定沦为权臣掌中傀儡,此乃大势所趋,非人力可挽。

若真能获得辅政之权,自然求之不得。刘凤当即以头叩地,怦然作响,满脸忠忱地答道:"臣定当鞠躬尽瘁,辅佐新君。"

闻得此言,刘宏如释重负,喃喃自语:"如此甚好。至于辨儿,朕已决定封他为魏王,将富庶的魏郡赐作封地。让他做个逍遥藩王,安稳度日,也算是朕这个父亲的一片心意。"

正自语间,张让与赵忠已携皇子公主们返回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