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最新章节。

外戚与世家官员皆惊恐地望着高台上的刘宏,难以置信方才所闻。外戚首领大将军何进怒容满面,他本就对刘凤获幽州牧一职不满,如今竟恢复其祖上藩王荣耀。

这分明针对外戚集团。若让刘凤为首的皇室集团站稳脚跟,外戚将无立足之地,皇长子能否继位都成问题。想到这些,何进按捺不住,持玉板上前反对:"陛下,万万不可!"

御座上的刘宏转头盯着何进肥胖的面容,厌恶道:"大将军对朕的封赏有异议?"

何进迎着皇帝刘宏锐利的目光,手执玉笏进言道:"微臣确有不同看法。刘凤年仅十七,如何担得起幽州牧重任?

那幽州十一郡九十县,关系着四十三万户、两百五十余万百姓的生计。一个未及弱冠的少年,真能治理妥当吗?

再说他不过 ** 了小股黄巾军,立了些许战功,怎能就此恢复祖上藩王爵位?

陛下明鉴,我朝已多年未封王爵。他刘凤凭什么获此殊荣?"

何进面容扭曲,眼中满是妒火,连基本礼数都不顾,直呼其名地数落着刘凤的功绩。

刘宏闻言大怒,重重拍在龙椅扶手上:"朕认为封赏毫无不妥!

古有甘罗十二岁拜相,今有刘凤十七岁大破鲜卑乌桓联军,更率军平定百万黄巾之乱。难道这些赫赫战功还换不来一州之牧?

他十五岁创办锦绣山庄,收容流民,垦荒建坊,将小小山庄发展为数十万人的城池。这般文武兼备的栋梁之才,如何当不得州牧?

至于封王之事更是理所应当。高祖曾立誓'非刘不王,非功不侯'。刘凤本就是光武帝嫡脉,乃东海恭王刘强之后,恢复先祖王爵有何不可?"

见何进仍欲争辩,刘宏怒拍御案:"住口!此事朕意已决,退朝!"

张让尖声唱喏:"百官退朝——"

满朝文武伏地跪拜:"恭送陛下!"

刘宏猛地站起,目光扫过殿内群臣,最终落在刘凤身上,脸上浮现出温和笑意:"燕王随朕来。"

话音未落,他已甩动冕服宽袖,拖着臃肿身躯,领着宫人向内宫行去。

"臣遵旨。"刘凤手持玉笏恭敬行礼,随即快步跟上天子仪仗。

崇德殿中,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官员面色阴沉如墨,似有丧子之痛,旁人皆不敢近前搭话。清流官员则三三两两低声议论,皆欲回府详议对策。天子厚赐远超众人预料,若不及时商讨,实在不知该如何应对这位新晋藩王。

清流原本欲借刘凤制衡外戚,如今却发现此人已渐脱掌控,局势发展大出所料。

北宫芳林园内,君臣二人对坐凉亭。刘宏斜倚御座,举杯畅饮,笑问:"子度可满意朕的封赏?你这般年轻便恢复祖上王爵,也算光耀门楣了。"

刘凤作惶恐状:"臣资质浅薄,恐难当大任,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刘宏不以为意:"过谦便是虚伪。谁人生来就会?你从前不曾领兵,不也成了当世名将?治理州郡,朕相信你同样能胜任,必能使幽州日益兴盛。"

刘宏挥手示意张让等人退下,待旁人离开后,他放下酒杯,神色凝重地对燕王说道:"子度,朕近日忧心忡忡。如今膝下仅有两子,将来必有一人继承大统。只是长子刘辩生性怯懦,难当治国重任。若由他继位,恐怕会损我大汉威仪。"

"更令朕忧虑的是,何进作为国舅执掌兵权。一旦朕百年之后,这四百年的江山社稷恐将落入外戚之手。子度可忍见我刘氏江山易主?"

皇帝轻抚酒杯,继续道:"昔日黄巾之乱席卷八州,朕不得已才委任何进兵权。如今他权倾朝野,朕不得不防。这正是朕执意封你为王,委以州牧之职的缘由。"

"其一,子度战功赫赫,足堪此任;其二,朕望你能制衡何进,保我刘氏江山不失。盼你将来尽心辅佐协儿,助其成为明君。"

刘凤当即郑重承诺:"臣必谨记陛下嘱托,尽心辅佐协殿下。"虽然他心中对此有所保留,但表面仍做出一副忠心耿耿之态。他暗自思忖,方才只说"帮助",可未承诺要将刘协培养成明君。

刘协今后终将成为一位悲凉凄苦的 ** ,而他自己也渴望有朝一日能在洛阳皇城的崇德殿内,登上高台端坐于龙椅之上。他又怎会真心实意地辅佐那个乳臭未干的小儿?

刘宏满意地颔首笑道:"子度,有你这番保证,朕便心安了。你向来不曾让朕失望!"

"子度啊,你往后不仅要妥善治理幽州全境,更需勤加操练军马。你麾下虽号称天下第一的黄金火骑兵,你本人亦是当世顶尖名将,但兵力终究过于单薄。"

"须知何进身为当朝大将军,执掌着全国近三十万常备军。相较之下,你幽州边防军一万七千,加上黄金火骑兵四万,统共不过五万七千兵马。"

"回幽州后定要大肆扩军,严格操练士卒。唯有如此,才能令何进有所忌惮,使外戚集团不敢在朝堂上肆意妄为。"

刘宏故作慷慨道:"朕再加一道恩典——免除幽州未来五年的赋税。"实则幽州岁入本就微薄,免与不免对坐拥四海的天子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

听闻准予扩军又免赋税,刘凤心中暗喜:"既有天子撑腰,便可光明正大招兵买马,网罗天下文武英才。届时朝中那些老家伙也无话可说,毕竟我乃奉旨练兵。"

"待刘宏驾崩,董卓乱政十八路诸侯讨伐时,我麾下雄师顷刻间便能平定黄河以北的幽、冀、并三州。"

刘凤仍作忠臣状,恭敬抱拳道:"臣定谨遵圣谕,回幽州后即刻募兵练兵,绝不辜负陛下厚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