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最新章节。

这些大臣虽平日政见相左,但遇外敌必同仇敌忾。

董卓因而面色阴郁,沉默不语。

李儒窥见岳父忧虑,狡黠笑道:"岳父无需过虑,此事反倒易解。

洛阳驻军虽众,却分散于各派系,无人能统一调遣。

诸大臣互相提防,谁也不敢妄动。

加之他们不明西凉军虚实,更不敢轻易开罪岳父。

小婿有一计:可令【飞熊军】每日白昼入城,夜间潜出,次日改换旗号再入。

如此虚张声势,必使群臣误以为西凉大军陆续进驻,心生忌惮。

只需拖延数日,待我西凉主力抵洛,届时整座洛阳便尽在岳父掌控——纵有异议者,亦不敢违逆!"

"文优真乃吾之智囊!"董卓转忧为喜,拍案称善。

李儒谦逊道:"此乃分内之事。"

此时西凉铁骑正昼夜兼程,最迟两日便可兵临洛阳城下。

………………

董卓采纳了女婿的计策后,每日率领五千【飞熊军】往返洛阳城,每次进出都更换不同旗帜。

董卓与李儒这对翁婿的障眼法,很快震慑住了洛阳朝廷的百官!

以袁氏为首的朝臣们原计划让董卓率西凉军返回河东——毕竟他兼任河东太守,在朝中并无正式官职,此番进京名义只为铲除十常侍宦官集团。

如今张让等宦官已尽数伏诛,按说董卓再无理由带着西凉军大摇大摆驻留洛阳。

朝臣们巴不得这莽夫早些滚蛋,好继续瓜分朝堂利益。多一个人分羹,他们到手的权势便少一分。更何况董卓出身低微,那些世代簪缨的贵族打心眼里瞧不上他。

只是面对数万西凉铁骑,谁也不敢把这话挑明。若激怒那西凉蛮子丢了性命,可就赔大了。

董卓这番虚张声势确实唬住了部分朝臣,使其不敢轻举妄动。有人选择暂避锋芒,也有人难忍他的猖狂做派。

西园新军下军校尉鲍鸿专程拜访袁绍,愤然道:"本初兄,董卓这厮嚣张至极!区区外臣竟敢在洛阳恣意妄为,必藏祸心。不如设计除之?"

出身四世三公的袁绍身为西园新军统帅,无论才能声望皆令人信服。但听闻此言却眉头紧锁——其父叔早有告诫,眼下不可与董卓正面冲突。

他故作为难道:"鲍将军,洛阳方经动荡,朝野俱需休养生息啊。"

董卓奉皇命率军进驻洛阳,若无正当缘由,擅自诛杀朝廷册封的地方重臣实为不妥。

袁绍这番推托之辞让鲍鸿脸色难看:"本初,你定会后悔今日所言!"

鲍鸿转身大步流星离开袁府,策马直奔河南尹官邸。下马后径直闯入,将方才与袁绍所言尽数告知正在读书的王允。

老谋深算的王允谨慎回应:"鲍将军,在缺乏确凿证据时诬陷朝廷命官,不仅愚不可及,更会损害朝廷威严。"他心知肚明,自己手中无一兵一卒,何苦去招惹手握数万西凉铁骑的董卓?

见王允如此迂腐,鲍鸿明白诛董之事已无希望。恐今日言论传入董卓耳中遭其报复,遂收拾行装连夜逃离洛阳,返回故乡避难。

光熹元年三月二十日,董卓率三万三千西凉铁骑进驻洛阳,终于彻底安心,行事愈发肆无忌惮。朝臣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先前竟被这西凉武夫的虚张声势所震慑。

西凉大军入城当晚,董卓立即展开部署:先派心腹将领以武力收编十五万南北两军;再遣头号猛将华雄率领五千飞熊军整编蹇硕的西园新军。一夜之间,董卓掌控洛阳半数兵力,拥兵二十万,一跃成为权倾朝野的封疆大吏。

此刻洛阳南城斄乡侯府书房内,董卓正与女婿李儒密议要事。

董卓得意洋洋地对女婿李儒说:“文优,**皇帝留下密旨,命我扶持陈留王继承大统。可惜陛下走得突然,我们措手不及。如今西凉军已牢牢控制洛阳,我决定废黜天子,改立陈留王为帝。你觉得该如何安排?”

李儒早已洞悉岳父的盘算,从容献策:“如今朝堂动荡,各方势力明争暗斗。趁此良机行废立之事正当时。明晚可在宫中设宴召集群臣,席间宣布废立决定。若有异议者立斩不赦,以立威势。您手持 ** 遗诏,本是钦定辅政大臣,行事名正言顺。”

董卓抚须大笑:“妙计!就依你所言。”

次日夜间,长秋殿内灯火通明。迫于董卓权势,满朝文武无人敢缺席,连并州刺史丁原亦到场。董卓佩剑入殿,假意寒暄:“诸位不必拘礼,今日定要尽兴。”众臣强颜欢笑,互相应酬。

酒至半酣,董卓突然掷杯起身,锐利的目光扫过全场。

大殿内,董卓面色凝重地开口道:"诸位同僚,本将有要事相告,还请各位静听。"

话音刚落,满朝文武纷纷放下酒杯,目光齐刷刷投向董卓。

在场皆为官场宿老,谁人不知这位西凉统帅的秉性?今日特意设宴长秋殿,必有要事。

董卓环视众人,声若洪钟道:"天子乃国之象征,承载大汉威严。然今上性情软弱,毫无 ** 气度,反观陈留王殿下举止从容,颇具 ** 之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 ** 临终前曾赐本将密旨,嘱我辅佐陈留王继位。本将欲效法霍光之事,废立新君。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空行)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众臣心中暗骂:这西凉莽夫莫非疯了?竟敢妄议废立之事!

百官噤若寒蝉之际,执金吾丁原突然拍案而起:"董将军既称持有 ** 遗诏,可否取出与众人一观?毕竟废立之事非同小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