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最新章节。

"他们不是想建功立业、获取名声吗?我燕 ** 队就不掺和了,让诸侯联军去争抢这份功劳。"

听闻此言,帐中众将皆意识到有重大变故发生。

黄忠急迫地问道:"王上,究竟出了什么事?我军为何突然撤退?难道不讨伐祸国殃民的董卓了吗?"

张辽、关羽、张飞也满脸焦急,目光齐刷刷投向刘凤,等待答案。

他们实在想不通,究竟是何等大事竟让王上放弃讨伐董卓。

刘凤抬手制止欲追问的众将,沉声道:"别管董卓了!谁想讨伐就让谁去!"

"眼下我们自身难保,哪还有余力对付那逆贼!"

说罢长叹一声:"蓟城传来急报,二十日前公孙瓒勾结鲜卑、乌桓及辽东太守,集结四十万大军进犯北疆。"

"我军必须立即回援,都火烧眉毛了,哪还顾得上董卓?"

此言一出,众将皆大惊失色。

向来所向披靡的燕国,竟遭多方势力联手围攻,更令人震怒的是公孙瓒竟敢勾结外族进犯疆土。

关羽紧握双拳,强压怒火追问:"王上,此消息可曾核实?"

他仍怀疑这可能是西凉军散布的假情报。

烈焰烽烟起北疆,三将目光灼灼盯住王座。张辽手中长矛微颤,黄忠的白须无风自动,张飞的蛇矛在地上划出火星。

"报——"传令兵踉跄闯入,甲胄上还带着塞外的霜雪。刘凤指尖敲击着鎏金扶手,鎏金映着烛火在他眉眼间跳动。

"三路密报,铁证如山。"他展开的羊皮地图上,鲜卑部落的图腾与公孙氏旌旗交织成网。殿外忽起马蹄声,突围将领的盔缨染着干涸的血色。

"竖子敢尔!"张辽劈碎案几,檀木碎屑混着竹简纷飞。黄忠的弓弦发出嗡鸣,老将眼中映出塞外燃烧的烽燧。

刘凤剑鞘轻叩青铜鼎,声浪震落梁上尘埃:"四十万豺狼,正好祭我新铸的鸣镝。"他指尖划过地图,在蓟城位置按出深痕:"黄老将军的霹雳车,该让鲜卑人听听雷声了。"

张飞突然狂笑,丈八蛇矛挑碎殿角战鼓:"末将要拿公孙瓒的头骨盛酒!"碎革纷扬中,刘凤解下腰间虎符掷在沙盘上,惊起代表敌军的黑旗。

“遵命!”众将领齐声应诺,动作整齐划一。

王上从容自若,一切尽在掌握。既已安排妥当,诸将只需奉命行事,不必多虑。

虽王上年少,但群臣对其信心十足。连番胜仗,已让他们深信不疑。

简短寒暄后,众人各自忙碌起来。

黄忠率百战神机营疾驰北上,直指鲜卑草原。营内粮草辎重迅速补充完毕,大军随即开拔。

郭嘉则暗中调派隐秘卫,向百姓宣传燕国新政。

**燕国新政如下:每户可得良田五亩,享受官府补贴。前三年仅需偿还农具费用,无其他赋税,三年后税率极低。

如此优厚条件,对百姓而言无疑是天降甘霖。洛阳已成焦土,又地处战乱中心,留下凶险万分。多数百姓选择北迁,谋求安稳。

虽有人疑虑燕国能否兑现承诺,但燕王信誉卓着,百姓甘愿一搏。

关羽、张飞、郭嘉正组织愿迁者登记造册,准备启程。部分心急的百姓已随张辽部先行,前往并州。

西凉降卒亦恪守燕王军令,沿途护卫百姓安危。

——————————

永汉元年(188年)五月初五

刘凤带着典韦、赵云和数万兵马,一路护送洛阳百姓安全返回洛阳城。

当百姓们看到被大火烧毁的洛阳城,望见曾经的家园化为灰烬,无不失声痛哭。在强盛的大汉时期,家园对百姓来说意义非凡。有了自己的家,就代表着血脉传承;没了家,只能四处漂泊,最终默默无闻地死在异乡。如今家园尽毁,天下虽大,却难寻他们的容身之处。

幸好这时燕王愿意收留这些无家可归的可怜人。望着满目焦土的洛阳城,百姓们纷纷动了去燕国定居的念头。就连起初不愿离开的人,如今也改变了主意。

不过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不愿背井离乡。在他们看来,自己已是半截入土之人,理当落叶归根,何必千里迢迢远赴燕国?只想在余生安安稳稳地守着洛阳城。

刘凤十分尊重老人们的决定,没有过多勉强。说句心里话,他之所以要带数十万百姓去燕国,固然是怜悯这些无家可归之人,但主要还是为了充实燕国人口。在古代社会,人口就是生产力,有了足够的人口,才有发展的可能。这些年迈的老人已经很难为国出力,反而会消耗钱粮,拖慢燕国发展。当然,刘凤绝不会 ** 老人们迁徙,一切全凭自愿。

此时的洛阳城已今非昔比。当燕军作为先锋讨伐西凉军时,其他诸侯联军也开始行动。在燕军与西凉军交战之际,这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帝都已被付之一炬。虽然洛阳城沦为废墟,但它终究是四百年来的皇城重地。

各路诸侯联军如今能够进驻洛阳城,意味着讨伐董卓之战已由诸侯一方取得胜利。

尽管洛阳城实际上是燕王主动让给诸侯联军的,并非联军凭实力攻取,但以袁绍为首的诸侯们心照不宣地略过了这一事实。

当燕王率军追击西凉残部时,身为盟主的袁绍则带着数十万联军浩浩荡荡开进洛阳城。

先锋孙坚及其江东子弟兵率先入城。此次对西凉军的作战中,刘凤并未调遣孙坚部参与,但孙坚仍以联军先锋身份第一个踏进洛阳。

其余诸侯陆续领兵入城后,却默契地按兵不动,无人继续西进。这般举动背后,实有两个关键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