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三国之我乃诸葛大兄》最新章节。

"扶风郡,真乃良缘之地...扶风...扶风..."

轻叹一声。

忽然,诸葛川的思绪中浮现出一个念头。

可惜转瞬即逝。

这让他隐约觉得自己遗漏了某个关键的人或事。

"扶风......"

他低声自语。

缓缓合上双眼。

试图凝神静气。

竭力想要抓住那稍纵即逝的灵感。

尽管不明白这灵感的真正含义。

诸葛川产生了一种直觉。

若就此错过。

日后必将追悔莫及。

他开始在记忆中搜寻三国时期的名人,同时梳理建安十六年后的历史脉络。

不知过了多久。

诸葛川猛地睁开双眼,面露喜色。

"哈哈!我竟如此大意!"

"怎么能遗忘这位东汉末年的发明家,扶风马钧!"

"按其在曹魏的活跃时期推算,此刻他应当尚未入仕!"

虽然史籍对马钧的生卒年记载模糊,但诸葛川能够确定:

马钧如今的年纪必定尚轻。

否则

不可能在魏明帝时期仍效力于曹魏,以给事中身份与常侍中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当庭争辩。

更不可能有机会改良仿制日后的诸葛连弩。

想到这里。

诸葛川愈发心潮澎湃。

......

马府。

雨中的凉亭下。

正在檐下习武避雨的马超,惊讶地望着冒雨前来、未执伞具的诸葛川。

"伯治,你是说......"

"要在扶风郡寻找一个叫马钧的人?"

马超困惑地望着眼前之人。

不知他打的什么主意。

与此同时。

他在心里也默默回想了一番。

想知道是否听说过一个叫马钧的名士、文人、游侠,或是将军。

可想了半天——

马超只能承认……

他压根没听过这号人物。

马超苦笑道:"伯治,你只给个名字,恐怕一时半会儿难有结果。"

"毕竟!"

"扶风马姓人众多,重名的更是不少!"

"可有更详细的线索?"

"这样我派人去寻,也能省些工夫。"

听马超这么说,诸葛川稍作补充:

"他年纪应在十几到三十岁之间,绝不会超过三十。"

"最关键的是——"

"此人说话应当有些结巴。"

"另外,"

"他擅长机巧之术,喜欢制作些新奇物件。"

得到这些信息,马超眉头舒展:

"伯治若早这么说,反倒容易多了!"

"马钧,年少或青年,口吃,爱好机巧……"

"等着,我这就命人搜遍扶风郡!"

"凭我马家在此地的根基,最多一日便有消息。"

"定在你我领兵赴金城前,将人找到。"

马超顾不上雨中练拳了。

把诸葛川独自留在凉亭,匆匆离去。

约莫半炷香后。

他快步折返回来。

"哈哈!"

"伯治,已安排妥当,静候佳音吧!"

"只要那马钧是个活人——"

"我派去的人,挖地三尺也能揪出来,便是鬼魂,也能从坟里给你刨出。"

马超冲诸葛川打趣了一句。

接着,他一脸好奇地问:“伯治,你怎么突然想起找马钧这个人了?”

“我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你头一回来扶风吧?”

“而且,你似乎对他格外重视,比我那妹子还上心。”

“这可不像你的作风啊!”

见马超满脸疑惑,诸葛川早有准备。

“孟起将军,川儿虽……”

话未说完,马超便摆手打断:“伯治,你现在是我那两个儿子的老师,咱们算是平辈相处!”

“直接叫我孟起就行!”

“你之前一口一个‘孟起将军’,听得我浑身别扭。既然互称表字,再加个‘将军’,反倒不伦不类!”

“这……”诸葛川没料到马超在意的竟是称呼问题,一时哭笑不得。

他年纪比马超、韩遂小得多,若直呼二人表字,难免显得失礼。

因此,他一直以“孟起将军”“韩将军”相称。

“好吧,那川儿就斗胆喊你一声孟起了!”

“孟起!”

初次这样称呼时,诸葛川还有些生硬,但很快便适应了。

“川儿确实没来过扶风,但有人来过啊。”

“我外祖父黄承彦,是荆襄名士。与其他名士不同,他虽精通经典,却更痴迷奇门遁甲与墨家机关术。”

“几年前他曾游历关中、西凉,偶然听闻过马钧之名。”

“可惜当时未能寻到。”

“我来北方前,恰好听他说起此事。”

------

"今早突然想起来了。"

诸葛川毫不犹豫地把责任推给了黄承彦。

反正现在马超也不认识黄承彦,更不可能跑去荆州查证。以后他们估计也不会有太多来往——黄承彦是隐居的名士,马超这样的武将根本进不了那个圈子。就连他诸葛川,想融入那个隐士圈子都不容易。

果然,马超听完露出明白的神情,完全没有怀疑。"原来如此!既然是你外祖父黄承彦这位江南名士都关注过的人,确实应该好好寻找。只要找到人,就算他不愿意来,我也给你绑来!"

诸葛川看着马超的表情差点笑出来。他猜马超可能连黄承彦是谁都没听过——随便编个人名都能糊弄过去。

交代完这事,诸葛川没再打扰马超,叫上关平和张苞直奔马府的柴房。在那里,他看到了抱着胳膊躺在干草堆上的郭淮。

"伯济,愿意归降吗?"

比起招降早已成名的徐晃,诸葛川更想收服这位年轻将领。已成曹魏支柱的徐晃难以改变,但初露锋芒的郭淮还有机会被打上蜀汉的印记。

柴房里,郭淮对诸葛川的招揽毫无反应。

诸葛川叹了口气。

《617》

“伯济,值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