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用绝对效率征服质疑(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今天真的不想加班》最新章节。

顾璇走进林眠的办公室,午后的阳光经过百叶窗的过滤,在他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正坐在电脑后,屏幕亮着,显示着某个项目的实时数据看板。那杯黑咖啡放在手边,散发着淡淡的苦涩香气。

“顾特派员,请坐。”林眠抬起头,目光平静,仿佛一个小时前那场关于午休时间的短暂交锋从未发生。

顾璇在他对面的椅子上坐下,将皮质笔记本和钢笔放在膝上,姿态依旧保持着一丝不苟的专业。她调整了一下呼吸,将脑海中那些关于集体午睡的混乱思绪暂时压下,决定从最常规、也是最核心的部分入手——数据。

“林总监,打扰了。”她开门见山,声音恢复了之前的清晰平稳,“我注意到贵团队在过去三个季度里,项目完成率保持在98.7%,平均交付周期比公司标准缩短了23%,客户满意度调查中‘非常满意’的比例达到91%。这些数据非常亮眼。”

她顿了顿,目光锐利地看向林眠,“根据总部的评估模型,如此高的产出效率,通常伴随着较高的工时投入。但我初步观察和调取的打卡记录显示,贵团队在过去六个月里,平均每周加班时长不足1小时,远低于公司其他部门,甚至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能否请您解释一下,这种‘高效率、低工时’的模式,是如何实现的?”

这是她准备好的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她需要了解这背后的驱动因素,是压榨性的流程优化?是远超常人的个体能力?还是某种未被察觉的数据粉饰?

林眠没有立刻回答,他端起咖啡杯,轻轻啜饮了一口,似乎在组织语言。顾璇耐心等待着,手指无声地搭在钢笔上,准备记录关键信息。

“顾特派员,”林眠放下杯子,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坦诚地迎上她的审视,“首先,我认为‘工时’与‘效率’并非简单的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在需要大量脑力创造的领域。长时间的疲劳工作,往往导致的是错误率的增加和创新能力的枯竭。”

他的语气不疾不徐,像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

“我们团队的模式,核心在于几点。”他继续说道,手指在桌面上轻轻点了一下,像是在强调,“第一,目标极度聚焦。我们只做对项目最终成果有决定性影响的事情,砍掉所有不必要的、形式主义的环节和会议。这一点,我们的项目管理和任务拆解系统里有详细记录,你可以随时调阅审核。”

顾璇微微颔首,这点她认同,精简流程是提升效率的常见手段。

“第二,充分授权和信任。”林眠的目光扫过玻璃墙外正在专注工作的团队成员,“我相信我的组员有能力独立负责他们擅长的模块,我只需要在关键节点进行把控和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而不是事无巨细地干预。这减少了大量的沟通成本和等待时间。”

顾璇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充分授权……减少沟通内耗……”

“第三,”林眠的语调依旧平稳,“是状态管理。就像你刚才看到的午休。我们认为,保持团队成员精力充沛、思维清晰,远比强迫他们坐在工位上耗时间更重要。短暂的、高质量的休息,是为了接下来更长时间的专注输出。这不仅仅是午睡,也包括鼓励他们在状态不佳时进行短暂的散步、放松,而不是硬扛。”

他提到了午睡。顾璇的笔尖停顿了一下。这听起来像是一种解释,但她内心深处依然觉得这种集体性的行为有些……过于理想化和难以量化。

“最后,”林眠伸手操作了一下鼠标,将他电脑屏幕上的数据看板转向顾璇的方向,“我们极度依赖数据和工具。自动化脚本处理重复劳动,实时看板监控进度和风险预警,确保问题在萌芽阶段就被发现和解决,避免后期更大的时间浪费。所有这些工具的使用记录和产生的效率提升数据,系统里都有迹可循。”

屏幕上,复杂但清晰的数据图表流动着,各项指标健康得令人惊叹。任务完成度、代码提交质量、问题响应速度……每一个数据点都在无声地佐证着他的话。

顾璇看着那些数据,一时语塞。她准备好的关于“可能存在的压榨”或“数据造假”的质疑,在这些详实、透明且逻辑自洽的系统记录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那么,‘灵感’呢?”顾璇换了一个角度,问出了那个在总部报告里被提及,却语焉不详的词汇,“有报告提及,您在一些关键项目的突破上,依赖于……某种‘灵感’?这种非确定性的因素,如何纳入效率评估体系?”

这个问题更加尖锐,直指林眠最核心,也最无法用常规逻辑解释的“秘密”。

林眠闻言,脸上露出一丝极淡的、近乎自嘲的笑容。“‘灵感’……这个词可能被神话了。”他语气轻松,仿佛在谈论天气,“在我看来,所谓的‘灵感’,不过是大脑在充分休息和深度思考后,将看似不相关的信息点连接起来的能力。它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足够的知识储备、对问题的持续思考,以及……”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窗外,“以及让大脑有空间进行这种连接的基础之上。我们团队营造的环境,就是试图为这种‘连接’创造可能性。”

他没有提及【睡眠系统】,而是将“灵感”归结为一种可解释的认知过程和环境产物。这个解释,虽然依旧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但至少听起来比“玄学”要靠谱一些,也与他之前强调的“状态管理”逻辑自洽。

顾璇沉默地记录着。她发现,自己很难从林眠的逻辑链条中找到明显的破绽。他的每一句话,似乎都能在团队的实际运作模式、系统数据或者可见的管理行为中找到支撑。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顾璇又针对几个具体项目的执行细节、团队成员的负荷情况、知识管理方式等提出了问题。林眠一一作答,语气始终平稳,给出的信息详实有据,既有宏观的理念,也有落地的细节。

期间,顾璇还随机找了几位团队成员进行简短的非正式访谈。她刻意挑选了不同年龄、不同资历的员工,包括那个组织午睡的小组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