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荒北的温暖革命(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九皇子被贬,开局召不良帅定天下》最新章节。

葬风谷的煞气冲霄而起,三万北齐精锐在冰兽虚影下发出非人嘶吼。

叶宇指尖碾碎来自东夷的密报,纸屑如雪纷飞:“苦荷想当棋手?可惜这棋盘,早该换了。”

荒北王府外寒风依旧,城内却暖意初显。

老牧民巴图颤抖着接过崭新的“荒北医牌”,上面朱砂刻着“三等民享”:凭此牌,诊费全免,药钱三折。

他扑通跪在医馆门前青石上,朝着王府方向重重磕头:“王爷给了老汉第二条命啊!”

北风卷着雪沫,如同冰冷的砂砾抽打在荒北城新筑的水泥城墙上,发出细碎而密集的沙沙声。这是北境永恒的基调,严寒、贫瘠、生存的挣扎刻在每一道风霜侵蚀的皱纹里。然而,步入城中,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机却在严寒的缝隙中顽强滋生。

沿着新拓宽、用碎石混合着某种灰黑色粘稠物(水泥)铺设的主街前行,两侧低矮的土屋正被一排排结构方正、墙壁厚实、覆着保暖草毡的砖石房屋取代。这些房屋样式统一,排列整齐,屋顶的烟囱冒出笔直的炊烟,带着干燥柴薪的暖香。街面不再是泥泞不堪的冻土,行人和运送建材的牛车在平整坚实的路面上来往穿梭,虽依旧裹着厚实的皮袄,步伐却少了往日的沉重拖沓,多了几分轻快。

城中心,原荒北王府衙署所在,如今已焕然一新。一座用巨大条石和水泥构筑、线条硬朗、透着肃穆威严的巨大建筑拔地而起。门楣之上,一块丈许长的黑铁匾额高悬,上书三个遒劲有力的鎏金大字——“民生监”。字迹如刀劈斧凿,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意志。

这是叶宇吞并北齐、声望达到顶峰后,在荒北设立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新机构。它凌驾于六曹之上,直接对荒北王负责,统管荒北境内一切与民生福祉相关的事务:农耕、水利、医卫、教化、仓储、孤寡赡养、纠纷调解……权力之大,涵盖之广,前所未有。它的设立,如同在荒北这台庞大的战争机器内部,点燃了一炉温暖而持久的民生之火。

此刻,民生监正堂内,炭火烧得通红,驱散了北地的酷寒。叶宇端坐主位,并未身着王袍,而是一身玄色常服,唯有腰间玉带彰显身份。他面前巨大的长案上,堆满了各地汇总的卷宗与图纸。公输班、贾诩(文和先生)、以及几位新近被叶宇从荒北底层擢升、精通实务的干吏分坐两侧。

“殿下,”贾诩声音平和,带着洞悉世情的智慧,“民生如水,既能载舟,亦能覆舟。北齐新附,人心未稳;荒北本部,虽经数年经营,然根基尚浅。此时推行新政,普惠于民,正当其时。此非耗散国力之靡费,实乃固本培元、铸就金汤之基也。”

叶宇微微颔首,手指敲击着案上一份标注着“医署建制”的卷宗:“文和先生所言极是。孤要的,不是一群在铁蹄下瑟瑟发抖的顺民,而是发自内心认同荒北、愿意为之生、为之死的子民!”他目光扫过堂下众人,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新政,就从这‘医’、‘教’、‘农’、‘法’四把火开始烧起!孤要这苦寒的北境,成为民心最暖之地!”

第一把火:医泽苍生

三天后,位于荒北城西的“济民医署”正式开张。这并非普通的医馆,而是由民生监直接管辖、汇聚了荒北及原北齐境内优秀医者、并得到公输班技术支持的官方医疗机构。医署建筑同样采用水泥砖石结构,宽敞明亮,划分出诊脉区、施药区、留观区,甚至还有一间专门用于处理外伤的“清创室”,墙壁刷着便于清洁的石灰。

开张当日,医署门前人山人海。吸引百姓的,不仅是崭新的屋舍,更是门口张贴的那份盖着民生监大印的告示——《荒北惠民医政令》。

告示内容清晰明了:

三等民享: 凡荒北治下,年满六十、身有残疾、军烈家属、孤寡无依者,凭民生监核发之“三等民享牌”,诊费全免,药费仅收三成。

二等民享: 凡为荒北官府服役(如筑城、修路、军屯)满一年者,凭“二等民享牌”,诊费减半,药费收五成。

一等民享: 所有荒北登记在册之民,凭户籍身份,诊费药费皆按七成收取。

战时特例: 凡荒北军籍(包括大雪龙骑、秦锐士及其家属),无论等级,战时负伤救治,一切费用全免!

消息如同投入冰湖的巨石,瞬间在荒北和北齐旧地掀起滔天波澜。多少年来,底层百姓“小病拖,大病扛”,一场风寒就可能夺走壮劳力,一次意外就可能让一个家庭陷入绝境。何曾有过如此清晰、普惠的保障?

党项族老牧民巴图,今年六十五,年轻时摔伤了腿落下残疾,寒冬里关节疼痛钻心,常年被视作累赘。他颤抖着挤在人群中,听识字的人大声念着告示,浑浊的老眼死死盯着“三等民享牌”几个字。当民生监的小吏核实了他的情况,将一块沉甸甸、刻着他名字和“三等”字样的铁牌交到他手中时,老汉布满老茧和冻疮的手几乎握不住。他被人搀扶着走进温暖明亮的济民医署,看着穿着干净布袍的医者仔细为他诊脉、施针,又拿着那铁牌去药柜抓了满满一大包驱寒活络的药膏,最终只付了象征性的几十个铜钱……

巴图捧着药,走出医署大门,扑通一声跪在冰冷的青石板上,朝着民生监、朝着王府的方向,用尽全身力气,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额头瞬间一片青紫。老泪纵横,混合着雪水淌下:“王爷…王爷给了老汉第二条命啊!老汉这条命,以后就是王爷的!是荒北的!”嘶哑的哭喊,道出了无数贫苦百姓的心声。医署门口,类似的场景不断上演,一种名为“希望”和“归属”的暖流,开始在冰封的北境大地悄然流淌。

第二把火:教化之火

几乎在医署开张的同时,荒北城东南角,一座同样由水泥砖石建造、规模更大的院落也挂上了匾额——“荒北蒙学”。与医署的肃穆不同,这里多了几分书卷气与孩童的喧闹。

叶宇深知,愚昧是动乱的土壤,知识是忠诚的基石。他亲自为蒙学制定了极其务实的章程:

强制启蒙: 凡荒北治下,六至十二岁孩童,无论男女、族裔,皆需入蒙学启蒙三年。抗拒者,其父母赋税翻倍。

实用为先: 蒙学不教空洞诗赋,主授《荒北千字文》(叶宇简化编纂的常用字集)、《荒北算术》(侧重丈量、计数、基础账目)、《荒北律条》(叶宇颁布的简明法令)以及《荒北地理》(认识荒北山川河流、城池关隘)。

择优而进: 三年后,考核优异者,可免费进入更高一级的“荒北官学”,学习更深入的律法、算学、匠作、兵法等实用学科,优秀者直接充实荒北各级官署或工坊。

扫盲授技: 另设“夜校”,每晚一个时辰,免费教授十六岁以上成年百姓识字、算术及简单匠作手艺(如木工、泥瓦、纺织),成绩突出者,可减免赋税或优先获得官署雇佣。

政策一出,质疑与阻力并非没有。一些偏远牧区的部落头人,习惯将孩童视为劳力,抵触情绪强烈。然而,当不良人带着蒙学章程和减免赋税的“劝学牌”亲自登门,并暗示抗拒者可能影响部落与官府的羊毛、皮货交易配额时,这些阻力很快便土崩瓦解。

蒙学开课那天,数百名穿着各色皮袄、小脸冻得通红、眼神或好奇或怯懦的各族孩童,在父母或部落长老复杂的目光注视下,被先生领进了宽敞明亮的学堂。当他们坐在整齐的木凳上,摸着粗糙但厚实的纸页,听着先生用清晰的语言讲述着那些与放牧、算账、官府法令相关的知识时,懵懂的眼睛里渐渐有了光。窗外寒风依旧,学堂内书声琅琅,这声音,是荒北未来的根基正在被夯实的回响。

第三把火:沃土丰年

农业是荒北的命脉,也是叶宇新政的重中之重。他深知,再好的医卫和教育,也抵不过饥荒的摧残。民生监下设“农桑司”,由贾诩亲自挂帅,公输班提供技术支持。

一场静悄悄的农业革命在荒北广袤的土地上展开:

深耕轮作: 农桑司吏员深入村寨牧区,强力推广叶宇带来的“三圃轮作制”和深耕技术,以休养地力,对抗北地贫瘠。凡按新法耕作者,赋税减免一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